当代大学生的人性观初探

时间:2022-08-31 03:18:05

当代大学生的人性观初探

[摘要]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性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方法采用Wrightsman关于人性的可信性与利他性两个分量表对荆州市的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在人性的刺他性上得分显著高于可信性得分(P0.05);③大学生在人性观上具有年级边际效应,随年级升高呈“U”变化(P≤0.1)。结论当代大学生存在“高人性信念、低人际信任”矛盾。学校应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人性观;可信性;利他性

人性(humanity)指人的本性;人性观指对人性的基本信念和态度。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对人性及其结构进行过探讨,如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其善由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四要素构成;而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则认为“人生而好利”,“其善者伪也”。在中国哲学史上,“性善论”占主导地位。西方学者也有不同的人性学说,如休谟认为人性包括慷慨、仁爱、感恩、怜悯、好施等要素;而路德、叔本华等都对人性持否定态度。事实上,人是复杂的社会动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善恶是动态的,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当社会剧变和转型时,人性问题常常会成为人们深思和批判的主题,正如当今的中国社会,旧的秩序和规范已被打碎,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规则尚未建立,社会上商业赢利原则的泛化对以“性善论”为主流的民众的人性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开始怀疑人性。大学生正处于人性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对人性的信念和态度会成为他们行为的先导,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人性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诚信社会的建立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大学生对人性的基本信念――当代人的诚信与利他性进行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荆州市的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81份。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8±3.67岁。

1.2 方法 以美国学者Wrightsman,L.S编制的人性哲学量表为研究工具。该量表用于测试被试对他人一般行为的估计,即对人性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包括人的可信性、利他性、独立性等6个相互独立的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包括14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6等级记分,得分范围在-42分到+42分之间,均值为0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对人性的积极肯定程度越高。本研究应用了测查人的可信性和利他性的两个分量表。数据资料用SPSS11.50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的人性量表得分 大学生在人性的可信性和利他性上得分均大于理论均值0,但前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他性显著地高于理论均值(单样本t检验,P

2.2 不同特性的大学生的人性观比较 本研究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居住地等人口统计特征值为自变量,对大学生的人性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虽然女生比男生、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人性态度上略为积极乐观,但结果都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独立样本£检验,P>0.05)。

2.3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人性观比较对大学生的人性量表得分以年级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组统计,发现大学生对人的可信性与利他性评价都随年级而呈“U”型发展变化。通过ANOVA统计分析,在可信性和利他性上都存在一定的年级效应,其中一、四年级与三年级差异显著(P

3 讨论

3.1 人的可信性(trustworthiness)指人值得信任的程度,即将人视为有道德、诚实和可靠的程度;利他性(altruism)指人无私、真挚的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的关心与帮助。在人性问题上,这两个方面具有内在逻辑性,可信性是基础和前提,而利他性则是人性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认为人是值得信任的,但不一定具有利他性,这是符合逻辑的,正如美国大学生的人性观。而我国大学生虽然对人性基本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但对人性的认识存在矛盾,对人的可信性评价不高(与理论均值。无显著差异),对人的利他性评价却比较高,利他性信念显著高于可信性,这种统计结论正印证了有些学者提出的“中国人对人性有较高的信念,但表现出比较低的信任行为”、“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的国家”这种矛盾会时常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宜。

中国大学生的“高人性信念、低人际信任”现象即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学校某些“本末倒错性”德育的结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旧的秩序和规则已被废弃,而与商业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未健全,社会中商业赢利原则泛化、欺骗敲诈的手段与方式防不胜防,这已严重影响了我们对人的信任;同时,大学生成长中历经的中小学教育存在一些倒错现象,如内容性倒错:培养小学生爱人民、爱祖国等高级情感,而到高校却需要教育大学生诸如入厕后应冲厕所等行为习惯;又如方向性倒错;教育应先尊重人的自然本性,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从社会需要出发塑造人,如小学生首先应学会求助与合作、并对惠助心存感激,而不是要求小学生助人为乐、公而忘私。过于理想而崇高的人性教育无法经受现实社会的检验,“教育效果”在现实中会坍塌,甚至使学生迷失自我。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客观科学的人性教育,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

3.2 性别、居住地等人口统计变量并不是影响大学生人性观的主要变量,虽然女生比较之男生、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在人性态度上略为积极,但差异不显著。因为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科技、文化发展变化巨大,交通、通讯等变得发达便捷,当今地球都已成为“地球村”,所以,人口变量对人的思想信念可能已不形成重要影响。

3.3 在人性观的发展变化上,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年级边际效应,而且与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意识的发展等现象一样都呈“U”型趋势变化,大一和大四学生对人性的态度比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更积极乐观。因为大学生在上大学前主要埋头于书本,衣食住行由父母亲人包办,对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老师家长,并未形成他们自己独立稳定的人性概念,人性观还是虚幻的信念,进入高校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自己独立的大学生活中将逐渐接受个人实践经验的检验,因此,大二、大三学生心理冲突突出,对人的可信性和利他性信念都降低,随着年级升高,知识经验越来越丰富,自身逐渐成熟和独立,对人的认识也渐趋于客观、现实,对人性重新恢复积极乐观的态度,因而,呈“U”型变化。

人性观是对人的基本信念和态度,是个体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及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德育应尊重人性,并重视学生人性观的培养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上一篇:551名医学本科生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