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31 02:20:45

媒体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研究

摘要:媒体对“热点问题”大肆炒作,追求猎奇猎艳,对突发恶性事件连篇累牍,将受众的目光引向触目惊心的案件经过,一时间弄得人人恐慌,一种安全危机困扰着受众。媒体应纠正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的偏差,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注重自身人才体系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热点问题”。

关键词:媒体 热点问题 舆论 引导

近年来,媒体间的激烈竞争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有些新闻单位热衷于搜寻“热点问题”,并大肆抄作,竭尽全力使其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独家新闻,期望通过这样的手段提高知名度。关注“热点问题”是社会的进步,是媒体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敏感表现。但有相当多的媒体为“热点问题”而追求猎奇猎艳。如2008年初的“艳照门”事件。国内多家平面媒体不惜版面刊登,假如没有媒体的传播和扩散,“艳照门”不可能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又如广东雷州、江苏泰兴、山东潍坊等地相继发生校园恶性事件,一些媒体连篇累牍,将标题字号放大。又是“事件回放”、“反应”、“群众说”,又是“链接”、“对话”等,还配发现场照片,有的报纸连续多天在醒目位置刊登。网络媒体还上传了惨案发生细节的视频,犯罪嫌疑人砍伤学生的画面更令人触目惊心。一时间弄得人人恐慌,一种安全危机困扰着受众。媒体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案件的经过。第一件惨案发生后,接二连三又出现类似惨案。理性冷静地分析,媒体是否充当了“反面模块”的角色?媒体该如何对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和引导,是应重视和探讨的问题。

纠正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的偏差。一些新闻媒体盲目追风乱炒“热点问题”,或随心所欲地制造所谓的“热点问题”,其表现为:炒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热衷于追逐他们的私生活,尤其是婚外情、三角恋爱等。对突发事件渲染血淋淋的场面和详细过程等。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认识上的偏差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如果不能把握大局,把事情的局部当成整体,把片面扩大为全面,把次要看成主要,把腐朽美化为神奇,媒体就成了社会噪音的传声筒。提高判断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新闻从业人员从主观上说,应客观、全面、正确认识诸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尽可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以避免在进行“热点问题”报道中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好心办蠢事、效果成坏事”的错误。建立富有时代特征的舆论引导新格局。新闻宣传一定要从受众的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引导艺术,在倾听中疏导,在互动中引导。在服务中倡导。

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媒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促进力量,引领社会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情况下,对“热点问题”加以积极正确的引导。深入调查研究,摸清事实真相。新闻事实的准确是“热点问题”报道的基石,是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本质的第一手材料,首先要把事实搞得“水落石出”,在没有搞清楚真相前,不随意定性、不乱下结论、不以个人好恶在稿件中掺入自己的观点。

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把握正确导向。以大局为重,服从并服务于大局,顾全大局意识是从事社会“热点问题”报道的出发点,应当透过现象,剖析“内核”,找到最佳切入点和报道的时间、规模和角度。从实际出发,看报道时机是否成熟得当,话题是否适宜一定的时段。时效性要符合适宜性,不合时宜,就不要随意报道。时机如果把握得好,热点报道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舆论效果。

“热点问题”要把握好度。在一些矛盾比较尖锐的问题的报道上,没有把握好度,反而会造成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感。哪些热点报道内容要深;哪些热点报道宜浅、宜粗:哪些内容花大力气,作连续长篇的报道:哪些只能适当报道,点到为止。有的只能发“内参稿件”供上级机关参考,不能公开报道。这也是从实际出发的一个问题。一般说来,党和政府重视,群众关注,社会需要释疑解惑和深入引导的问题,宜深、宜加大力度。而情况比较复杂,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容易引发不良争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宜浅、宜少。总而言之,要帮忙,不添乱。有些敏感问题的报道可采取反面问题正面报道的方式,比较策略地化解热点中的焦点。

搞好社会“热点问题”报道,是新闻单位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够摸准社会的脉搏,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稳妥地搞好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因此,媒体的人才体系建设和从业人员素质是甚为重要的。

媒体应注重自身人才体系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媒体,人才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媒体的社会声誉。媒体应建立编采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即每年可采取中、短期国内和国外进修学习,不论是博士或硕士或本科生,经过实践后再重新进行新闻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学习,这样便可吸纳新知、提高素质,同时媒体间要互派编采人员,在相互交流学习实践中,有利于发挥专长、互补不足,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其实采写理念、方法、模式和规范是优秀媒体工作者的基本功,在此前提下注重新闻实践,才能写出具有正面引导作用和受众欢迎的好作品。

笔者提出“金字塔”阶梯式个体人才模式。底部的第一层,是刚参加工作,新闻实践经验不足,需要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带;第二层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老化滞后,需要再次学习;第三层是继续接受理论学习(交流、培训),之后又回到实践当中,到达第四层。顶尖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这样由每个媒体从业人员排列形成的集合,就搭建成一个大的新闻人才阶梯,从而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媒体人才的培养也要有长远规划,并非一日所成,人才体系逐步完善,这样便可培养练就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媒体人才,从而带动年轻的编采人员形成良性的循环,事实上人才体系的建设,是决定媒体立足生存的关键。这是因为一方面媒体具有的社会责任的属性,承载对社会对受众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媒体工作者的自身修养,对每一篇稿件的形成都要负有完全的责任。媒体从业人员个体素质修养包括道德修养、业务修养。

恰到好处地把握“热点问题”。曾被称为20世纪优秀的新闻特写作品之一――关于肯尼迪遇刺的报道,文章是这样描写美国人对总统遭遇的反应的:

从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传来的消息,刺痛了这个国家的心。在街道上、在办公室里、在家里、在商店里、在餐厅、在展厅、在教室、在董事会、在高速公路、大草原、海洋和山顶,在没有尽头的人口拥挤或稀疏的地方,无论近处或远处、白人和黑人、共和党和、管理人员和劳动工人,那个消息传来了,刺痛了这个国家的心。

丈夫告诉妻子,妻子告诉朋友,老师告诉学生,司机停车收听车载广播,陌生人告诉陌生人。噢,不!我们从因震惊而停止跳动的心底哭泣,我们因为不愿接受那个消息而哭泣,但那个消息咆哮而来,那是真的,真的。不相信的念头融化在眼泪里,

肯尼迪遇害的悲剧,震撼着全美国人的心。从中可看出作者对“热点问题”事件把握的水平。

又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央各大媒体快速反应,自发奔赴地震灾区第一线,在第一时间作出及时、大规模的报道。传递出政府重视生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大大提升。人民在这些灾难报道中看到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样一件“热点问题”,因为报道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引导的方向不同,社会效果就完全不同。同志指出:“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

现在的社会舆情是复杂的,甚至是浮躁的。面对复杂,在分析中明辨是非。在分析中分清主次,在分析中减少片面性。该不该报的问题相对容易把握。而放在哪个版面报道,从什么角度切入报道。是连篇累牍地大肆渲染,还是快报事实的简明扼要,话点到什么程度。理说到什么份儿上,这些更需要用心思量。牢记使命。恪尽职守,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舆论调控能力,更多地运用适应媒体发展规律的柔性管理手段、柔性引导艺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加快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时准确地传播信息,客观顺畅地通达民意,把握导向、引领舆论,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舆论环境。在“把好度”的前提下,积极介入热点话题,关键时刻敢担当、不缺位、不失语,以高超的处理艺术满足受众的需求,引领舆论的走向。

媒体间的竞争关键是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业务能力,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稿件。透过“热点问题”表面去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受众。以此吸引读者,纠正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的偏差,提高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揭示现实问题促进科学发展 下一篇:梁启超与报章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