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15 02:28:14

新媒体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以2010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论文为对象,分别从对新媒体的理解、新媒体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对微博的研究、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新媒体的发展要求等方面对2010年新媒体研究进行梳理。在总结的基础上指出2010年主流期刊对新媒体研究的疏漏之处,以为今后新媒体的发展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 媒体研究 传播领域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传媒环境信息多元化的格局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传播领域,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使学界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2010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对新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下方面:对新媒体的理解,新媒体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对微博的研究,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

一、对新媒体的理解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从人际传播角度,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人的传播;从技术层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就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介形态;从受众参与角度,BlogBus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将新媒体定义为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的媒体形式。

2010年业界基本沿袭了过去的研究领域,从新媒体的分类、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细致归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新闻跟帖/论坛。门户网站的热门新闻后面,跟帖经常多达数万、数十万。主要门户网站包括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腾讯等。

博客/微博/个人空间。这是2008年以来增幅最大的言论载体,有42%的网民开设博客或个人空间,用户规模达到1.07亿人。

即时通讯群。我国目前最大的即时通讯群是QQ群,QQ同时在线用户最高达到1950万人,用户数目超过2亿,已快速形成一个个小众文化圈。

手机短信。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7月,中国手机用户数已突破6亿;手机报付费用户已超过2300万;飞信活跃用户达1281万。①

谢文认为新媒体的特点包括五项:以互联网为核心和动力;多媒体;多平台;新闻资讯与其他网络服务相结合;服务的个人化、实时化、智能化。②

虽然对于新媒体的理解,业界尚未达成一致认识,但新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却是不可否认的。也正因为如此,由新媒体引发的思考已成为整个新闻界研究的重点。

二、新媒体在传播领域的应用

1、新媒体在“两会”中的应用

“两会”,不仅因关系国家大政方针而倍受关注,也因关乎国计民生而成为世界解读中国、国人认识社会的重要平台。

刘成文/王静在《“两会”中的新闻会研究初探》一文中将“两会”期间的新闻会重新分为四类。除“传统模式”,即记者现场提问模式外,还包括“网络新闻会模式”,“博客新闻会模式”“和“手机新闻会模式”三种。

“网络新闻会模式”由网络运营商邀请新闻主体做客聊天室,采用在线交流的方式与网民互动,在线回答广大网民提出的问题;“博客新闻会模式”采用写博客(包括微博)的方式,将会议心得和自己的提案发在博客上,与公众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手机新闻会模式”,即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采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借助于短信平台与媒体和公众进行点对点的交流,用手机短信群发来解答和回复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向公众征集可行性提案。③

2、新媒体对公共领域的建构

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通过微博发现新闻线索,并将独家新闻率先通过微博,吸引受众的眼球;并且博客(微博)使话语权进一步下放,凸显公民理念。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中表达自己、呈现自己,并可以及时报道周围正在发生的事件。④

蒋东旭,严功军在《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的建构》一文中提出,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推进了信息公开化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和公共领域构建,微博问政便是网络新媒体培养公民政治意识和加强政治参与,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传播形式。⑤

三、对微博的研究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由于微博在政治及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学者们纷纷对微博这种新媒体进行深入研究。

1、微博的定义

微博,又称微型博客,与博客一样,是一个可与他人分享自己感想、意见、经历的地方,与博客不同的是,大多数微博有字数限制,一般不能超过140个字。并且微博具有即时性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客户端等随时随地发微博。⑥

2、微博的特征

李志敏认为,微博沿袭了博客的特点:(1)题材丰富多样,个性中凸显多元;(2)独特的写作理念,包括自由、展示、表达与分享;(3)亲历性、在场感,还原原生态事实;(4)即时、互动,链接特性,增加信息厚度和立体感;(5)个性化、口语化的书面体语言,适应社会性潮流。⑦此外,薛国林和胡秀认为,微博还具有以下新特点:(1)从篇幅上来看,微博新闻短小精悍;(2)从结构上看,单篇微博结构简单;(3)从时效性上来看,微博新闻几乎是文字直播式的。⑧蒋东旭和严功军则认为微博的特征主要包括:(1)文本的碎片化;(2)恰当的传播距离;(3)草根性和平民化。⑨

3、微博带来的变化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借助强势出现的微博,根据它的特点与优势来发现与新闻,是其面临的一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新课题。应吉庆在《微博客:发现新闻与新闻的新途径》一文中倡导传统媒体要善于在微博上发现新闻、新闻。随着媒介融合的加速发展,微博的自身功能不断完善,微博所具有的移动报道、功能和舆论影响方式,将给传统媒体获取与新闻带来深刻的变化。⑩

四、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关于新媒体的负面影响,2010年的期刊中出现的并不多,主要还是围绕新媒体的匿名性、自由性所引发的新闻失实等问题进行的分析与探讨。

1、新媒体所引发的新闻失实问题

依托新媒体传播的新闻,每一则都可能导致爆炸性的传播效果,这种情况下新闻理应对真实性要求更高,但是鉴于信息时代的种种特点,真实性反而更加难以监督。陈敏直等学者认为,虚假新闻的大行其道有深层次原因,但也不可忽视各家转载媒体的推波助澜。很多情况下,转载“二手新闻”的媒体并不具备最初新闻的媒体所拥有的条件,无法亲自考证,但是具备基本素质和经验的记者编辑应该能从新闻内容上发现蛛丝马迹。⑾

2、新媒体亟待进一步监管与规范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网络舆论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负面效应。针对新媒体的监管与规范,郭岩等学者提出以下建议:作为网络等新媒体,做强网络主流媒体,加强网络主流媒体社会公信力建设,积极与传统媒体互动,进一步完善自我。作为政府,要针对网络等新媒体进一步加强立法管理,规范网络舆论,在确保信息公开透明的基础上构建服务型政府。同时加强网民道德建设,培养负责任的大国网民。⑿

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

1、新媒体人才的培养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2010年的相关论文中,不仅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应有的素养,还对高校的新闻业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论新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对如何培养适应新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进行探讨;⒀《如何追赶新媒体技术的脚步――高校新闻业务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一文对新媒体时期,高校的新闻业务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⒁

2、积极与传统媒体合作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媒介的转型和融合是2010年期刊杂志上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话题。总体看来,新媒体的出现并没有颠覆传统媒体,二者各具优势,大众网总编辑潘子江提出,今后网络等新媒体会积极与传统媒体合

作,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以取得共赢。

结语

综上所述,2010年我国新媒体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既有对其宏观制度的分析,也有对具体业务的探讨,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1、对新媒体缺乏全面、理性的认识

研究者大多把目光投向新媒体给传播领域带来的益处,忽视了新媒体迅速膨胀所带来的弊端。

2、缺乏批判主义精神

与新媒体带来的担忧相比,我们更多是看到学者们对于新媒体的过度赞扬。

3、未能提出明确的变革道路

虽然不少学者对新媒体及传统媒体的改革给出了建议,但多数只是过往经验的整合,缺乏必要的论证过程。

4、单一的学科研究

只是将新媒体放在传播学视角下研究,忽略了跨学科研究,失去了从其他学科中得到更多启发的机会。

5、研究范围过于狭窄,集中在几个热点上,忽视了那些有待于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的研究领域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新媒体概念以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新媒体的研究和探讨也将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①《互联网成社会舆论策源地》[J].《望》,2009(2)

②谢文,《新媒体时代的新闻》[J].《新世纪周刊》,2010年4月19日

③刘成文、王静,《“两会”中的新闻会研究初探》[J].《今传媒》,2010(4)

④赵星植,《微博客与公民新闻理念的提升》[J].《新闻传播》,2010(6)

⑤⑨蒋东旭、严功军,《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的建构》[J].《媒介观察》,2010(5)

⑥张晋,《微博:140字新闻短语时代到了?》[J].《新闻传播》,2010(4)

⑦⑧薛国林、胡秀,《微博新闻的写作及其文本特征――以2010年两会微博报道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0(5)

⑩应吉庆,《微博客:发现新闻与新闻的新途径》[J].《新闻实践》,2010(4)

⑾陈敏直,《风险社会媒体适度反应的策略》[J].《今传媒》,2010(9)

⑿郭岩,《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构建和谐网络文化》[J].《求知》,2010(1)

⒀金璐,《论新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J].《新闻传播》,2010(2)

⒁夏琼、王超群,《如何追赶新媒体技术的脚步――高校新闻业务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新闻写作》,2010(2)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上一篇:2001-国内《申报》研究综述 下一篇:上海世博会报道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