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责任重构

时间:2022-09-23 04:08:09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责任重构

主流媒体不能失语,不能霸着麦克风不说话。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和业态,在全球范围内均已成为主流,传媒业的发展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的中国,信息快速传播的碎片化、交互传播的民主化、个性传播的极化等问题,都是“前网络时代”不曾遇到过的课题。加之当前正处于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时期,对媒体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挑战,中国主流媒体必须在新媒体时代的开放背景中,理解传媒变革的本质,实现社会责任的重构和坚守。

以守卫公共利益为己任,抢滩热点难点问题的舆论场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这是对网络传播的信息民主化,和传统媒体单一话语权瓦解的概括。所以,当前几乎所有中国主流媒体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要在“说”与“不说”之间,选择“说”。特别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直接关系着公共利益的损益。在这类新闻事件中,主流媒体尤其不能失语,不能霸着麦克风不说话,而是要有把握热点事件的自觉性和敏感,直面问题,表达主流舆论。

越是热点问题,社会越需要专业媒体、主流媒体的判断和声音。这时传统媒体绝对不能缺席。截至2011年底,全球网民数约21亿人,其中,中国有5亿多人。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注册用户加在一起有8亿多。这是一个巨大的舆论场。

一方面,这个舆论场主要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网络上议论时事,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与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构建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很不相同。

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中十分重要的微博,它有140个字的表达限制,注定了其表达的碎片化、情绪化,如果没有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全面、客观、理性、深入的判断和报道,碎片化、情绪化的网络表达将会伤害公共利益,误导公共决策。主流媒体应有意识地抢占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第一落点,主动、理性地发声,在热点事件的舆论场中注入媒体公信力,主导公共舆论,捍卫公共利益,不给破坏性的谣言和偏激言论留下空间。

新华社2010年8月创设“中国网事”栏目,意在改变对人民群众的口头舆论和网络舆情“听而不闻”和“视而不见”的“新闻麻痹症”,改变对网络报道迟缓而不迅速、表面而不深刻、分散而不集中的状态。

早在2009年,人民日报就以系列评论的形式,介入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最近又开通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积极介入网上的热点事件,帮助公众厘清真相,促进问题的解决。

寻求更高层次的新闻客观,在观点市场中汇集意见领袖

与以往传统媒体追求新闻真实、新闻客观的过程不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和客观放置在一个全开放的舆论场中,面临着多轮质证,但公众留给这些质证的时间并不多。

意见被极化、被淹没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在传播速度被几何级放大的新媒体时代,表现得尤其突出。主流媒体参与舆论引导和干预是必须的,关键是怎么干预,是否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增进和主流价值的构建。既然“人人都有麦克风”,那么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媒体而言,就应该做好两件事:一是比谁的音量大,谁是意见领袖,谁能做“中国好声音”;二是搭建一个多声部平台,汇集舆论场中的意见领袖,在众声喧哗中寻求意见的均衡、理性,在自说自话中寻求多元意见的和解、社会裂痕的弥合。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闻客观、真实,经过了高度开放的全球化、媒介化观点市场的充分质证、考验,就比较容易在社会实践中内化为行动的合力,成为正能量。这实际上是新媒体时代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新闻真实和新闻客观。它不再只是纸面的冷峻,而是情感的认同、心灵的温度。

在自媒体的语境下,一方面需要相信在充分开放的观点市场中,涉及公共话题中的道理总体上是越辩越明。主流媒体要有信心,这也是信息扁平化、民主化的趋势。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在公共舆论场中并不占优势。尽管如此,也不排除“信息流瀑”中的意见极化、“多数人暴政”现象的存在,因为“每个人的话语权是平等的”只存在于绝对的理论中。现实世界中影响力大、有话语权的人,往往也会成为虚拟世界的意见领袖。对于他们,意见封锁早已不合时宜,只会引起报复性的反弹,要搭建意见充分表达、交锋的平台;同时要注意观点的平衡,不要轻信,对任何过于集中的极化观点都要保持警惕;在信息传播的“水波效应”中,要善于传递理性的价值,并从网上的观念传递到网下的实践。

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传播语境,入乡随俗,平等发声。比如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就一改传统的“字正腔圆”的官媒话语方式,在粉丝量突破100万人的9月2日,发言立志要“做一个诚实的微博,不骄矜、不浮夸,以敬畏之心守护事实真相”,要“做一个负责的微博,不盲目、不媚俗,以虔诚之心呵护发展进步”。

武汉大学教授沈阳评价说,人民日报微博、新华社“中国网事”等栏目对于信息的策略、话语策略以及新媒体培训都非常重视,也经常咨询各界人士的意见,它们的运营能力非常强。当然,如果它们对真相播报不到位,也很容易沦为意见标靶。因此,需要从国家利益、政府形象、社会公信等角度切入,进一步履行舆论监督的媒体责任和权利,把握社会稳定和改良的均衡点,积极参与构筑展示网络真实民意,坚持说真话、人话,学会说网话,才不会被边缘化。

提升新闻解释力、结构化,以专业主义生产主流信息

社会责任论和新闻专业主义,也正在深刻地影响着转型时期的中国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往往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惑。其实,信息过载的本质,仍是信息供应上的结构性短缺。因此,媒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还包括提升新闻解释力、信息结构化的内在需求。

信息的质量一直是传媒业竞争的关键。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愈发感觉到:正能量、负能量,都比不上真能量。而高级的真相,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但知道事实是什么,还要知道背后的诱发机制和嬗变趋势。这样的信息生产,才能起到普利策所说的“瞭望”功能,和帮助人们准确审视自己的生存环境并科学决策的作用。提高优质信息的产能,挤压垃圾信息的空间,恰好是构建和坚守媒体社会责任的一种常规指标。但向何处要产能?

首先,向专业化要产能。当前,传媒中的“3秒钟原则”大行其道:如果一条新闻在3秒钟之内不能吸引注意,新闻就会从受众眼前溜走,所花费的编采工夫等同白费。而对于情绪化、片面化的“眼球效应”的追逐,恰好是自媒体与生俱来的痼疾。传统新闻业的生产方式受到颠覆性挑战,用户参与新闻生产在消解专业化程度,自媒体新闻生产几乎抛弃了专业化的基本标准。

但是,“人人都有麦克风”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是记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新闻学院院长Neil Henry教授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解释:记者是中立的,要忠实地传递出信息,有很高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其任务更加重要。记者要有启迪教育社会的责任,引领社会,影响别人。一般人都可以表达意见,可以第一时间发出新闻,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跟踪新闻背后的事实,这是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所在。这也是深度访谈、深度评论存在并能在网上引领舆论的重要价值所在。

专业的才是权威的。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专业化操作需求,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强了。媒体人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抓住这一机遇,培育自己的专家化、深度化、独立性王牌采编团队,真正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引导社会舆论,引领社会风尚。

其次,向数据库要产能。信息的数字化,使媒体对基于庞大数据运算能力的信息整合、基于“长尾理论”的信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都成了可能。信息的准确性、结构化,以及精确传播和反馈,成为新媒体新闻生产的增量和特色,这在作坊式的“前网络时代”根本不可想象。实际上,这是媒体产业链的延长,直接介入了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针对性强,有效性高,成为优质内容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商业新闻、行业新闻、地方新闻、舆情研判和调查分析等新闻品种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的原因。

再次,向融媒体要产能。优质、主流信息的生产,不但讲求质量,还要讲求效能。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媒介融合。既充分发挥各个媒介的特质,又实现业务的有机整合,因此,“一次采集多次分销”、“智能发行和即时反馈修正”的信息生产模式,已经在国内外展开。随着媒体的跨界、跨地区整合进程的加速,融媒体的产能放大效应将日益凸显,理性、客观、深刻、准确的新闻,也将更充分地占据主流舆论场,增进社会共识。

在开放、即时、交互、民主的新媒体时代,由技术和市场两轮驱动的传媒环境变革,正深刻地影响着新一轮传媒业态。但中国有一句古话,“路遥知马力”,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就不但不能丢,反而要看到危机中的生机,趁势而为,主动改革,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为守护公共理性、增进公共利益、构建公共秩序而肩负全新的责任。

上一篇:谢北京医院一位女医生 下一篇:做时代的记录者和疗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