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闲散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

时间:2022-08-30 10:31:21

父母教养方式对闲散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

【摘 要】目的:试图探讨父母教养方式闲散青少年行为题的影响。方法: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随机抽取60名闲散青少年为样本,其中男生30名,女生30名,每位被试完成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并配合对其中典型案例进行深度个案访谈。研究发现中存闲散青少年中男女生的行为问题有所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女生的行为问题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与男生的行为问题有一定关联。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有关。父母亲要重视改善教养方式,减少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关键词】闲散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行为问题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截止到2012年,我国大约有1000万闲散青少年。他们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大部分有学业失败经历,文化程序普遍偏低,就业技能比较差,许多闲散青少年还有一定的不良行为(甚至严重不良行为),尤其在14岁前后为高发年龄段,容易走向违法犯罪。闲散青少年,又称三失(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是指6―25周岁不在学、无职业的自然人。具体操作中(比如在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6―15岁的自然人只要“不在学”,即没有在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可以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16―25岁的自然人必须同时满足“不在学”和“无职业”两个条件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不在学”或“不在学”、“无职业”的状态一般要持续半年以上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闲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与家庭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有直接影响。本课题选取BJ市闲散青少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0名闲散青少年,运用EMBU及YSR量表分别测量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及闲散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度个案访谈,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对闲散青少年的行为问题的影响,从而做到从家庭层面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预防闲散青少年犯罪。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在BJ市闲散青少年群体中随机抽取60名服务对象,其中男生30名,女生30名,年龄在12~18岁之间。

(二)方法

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1980年由瑞士Perris等人编制,1993年岳冬梅等人翻译并修订成中文版。修订后的量表中包括6个父亲教养方式因子,分别为情感、温暖与理解(F1)、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偏爱(F4)、拒绝否认(F5)和过度保护(F6),5个母亲教养方式因子,分别为情感温暖与理解(M1)、惩罚严厉(M2)、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M3)、偏爱(M4)和拒绝否认(M5)。EMBU共有66个问题,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由学生根据过去的印象对父亲和母亲分别评价。EMBU问卷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在主试读完相同指导语后,由被试一次完成,不计时间。

2. 青少年自评行为量表(YSR)1991年版由美国心理学家T.M.Achenbach编制,适用于11至18岁青少年,该量表有112条项目,在男生中所有的条目被分成9个因子,在女生中被分为8个因子。YSR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a系数〉0.83,分半信0.92度系数〉0.93,1周后重测相关数男女分别为0.8005和可见较好的信度0.7486,可见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加之简单易行,YSR是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自我评定的有效测量工具,是目前评估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最常用量表。采用YSR评估闲散青少年行为问题。采用YSR从退缩行为,体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缺陷,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八个综合征进行青少年行为问题测试。该量表提问方式采用第一人称,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讲,采用YSR自评量表能够更接近其平时的行为表现。本次YSR测试采用单独施策方式,选用社交问题和体诉两个因子组成的量表进行测试,由被测一次完成,不计时间。在采用新量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选取10名青少年进行试调查,发现这两个维度组成的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005,仍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之后才正式使用。

3.对于有显著行为问题的闲散青少年进行深度个案访谈,通过结构式访谈了解其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对其行为问题的影响

(三)统计

数据经初步整理后,由SPSS for Windows 20.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有效率百分之百;进行结构式访谈10位

(二)统计推断及个案分析

1. 闲散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见表一

表1 闲散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性别差异(x±s)

行为问题 社交问题 体诉

男生 6.48±1.35 6.53±2.26

女生 5.94±2.29 7.39±3.24

T 2.90** 5.47***

*P<0. 05 **P<0. 01 ***P<0. 001

由表一得出,男生在社会化问题因子的发生率较高,女生在体诉因子的发生率较高,根据Rutter(2007)的理论,男女儿童从小接受来至社会、家庭的性别角色教育,攻击,好胜,独立等被认为是男生的特征,情感脆弱等是女生的特征。该理论可以解释闲散青少年在不同行为问题的性别差异。

2. 父母教养方式与行为问题的关系 见表2

表二 父母教养方式与男女生行为问题的相关性

社交问题(男/女) 体诉(男/女)

F1 -0.08/-0.27** -0.07/ -0.35**

F2 0.12/0.08 0.07/0.08

F3 0.28**/0.18 0.16/0.19

F4 0.06/0.05 0.07/0.09

F5 0.12/004 0.13/006

F6 0.04/007 0.08/0.13

M1 -0.18/-0.09 -0.13/-0.28**

M2 0.03/0.14 0.17/0.09

M3 0.04/0.16 0.17/0.06

M4 0.13/0.07 0.15/0.16

M5 0.08/0.09 0.19/0.06

*P<0. 05 **P<0. 01 ***P<0. 001

表2显示,父亲教养方式因子中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女生行为问题所选的两个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母亲教养方式因子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女生行为问题呈负相关。表2可见,父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分干涉因子与男生的社交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男生的行为问题呈负相关。在个案访谈中我们发现社交问题及体诉因子得分较高即行为问题严重的青少年家中,父母教养方式都比较严厉,缺乏对青少年的关怀及理解,尤其是男孩,父亲的苛责及过份干涉激发了其叛逆的性格,更容易出现社交问题。女孩的行为问题也与父亲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联,父亲给予青少年的温情与慈爱,包括充分地接受青少年,对其表达关怀和爱,给予青少年充分的支持,对她们的需要做出积极的反应等,这些教养方式能有效的较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三、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比例迅速增加。市场机制环境下,社会竞争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一些青少年由于个人、家庭、社会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不能适应主流教育体系中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难以获得学业成就和升学机会,或者长期缺少教育资源逐渐沦落为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久而久之,分化成为失学、失业、失管、闲散在家的青少年。闲散青少年处于主流社会边缘,开展对其行为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这个群体的状态,对于预防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来讲有重要的意义。而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作为青少年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影响,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调查证明,父母给予子女的情感温暖越多,子女的行为问题越少。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之所以有利于促进子女健康发展,主要由于父母在关爱子女的同时,又能给予孩子一些自由的发展空间,时常与孩子讨论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不过分干涉其行为,鼓励孩子走向成功。父母教养方式在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上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父母给予子女更高的温情与爱,青少年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反之,如果父母一味的偏爱,干涉、拒绝,则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总之闲散青少年的父母应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从家庭层面减少闲散青少年行为问题及预防闲散青少年犯罪。

参考文献

[1] 沈千帆.闲散青少年帮扶机理研究[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 叶松庆.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1(01).

[4] 周h.社会闲散青少年教育帮助的途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1(12).

[5] 答会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2.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4XNH 098。

作者简介:杨元元(1989- ),女,山东济宁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上一篇:试论政府管理创新与职能转变 下一篇: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