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30 02:44:41

乡村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

[摘要] 乡村旅游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假日休闲的好去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的保护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导致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妨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就乡村旅游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乡村旅游负面效应对策

一、前言

乡村旅游是我国今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一些富裕农村开始推行,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潮。以森林公园、度假区(村)、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农家乐等多种形式开发的乡村旅游,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假日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满足了他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同时也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村居民迅速脱贫致富,并帮助广大农村居民更新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村民思想观念更新的积极促进作用,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肯定,但其对乡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也不容忽视。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负效应

1.乡村旅游发展对经济的负效应

(1)过分依赖旅游业,增加乡村经济的风险。有些地方过分夸大了旅游业的作用,许多农民离开土地,从事旅游服务,基本上不再以农业生产为经济来源,由于旅游业的高度敏感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这种过分依赖旅游业的做法,势必会增加乡村经济的风险性。(2)可能导致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由于乡村旅游者大都来自经济发达的城市,消费水平较高,他们在乡村的消费可能会导致当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从而当地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3)造成农村贫富差距拉大。由于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定资金基础,比较富裕的农民,可以利用手中的资金开设乡村旅馆,或利用本家的农业资源发展观光农业,而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户,由于缺乏资金只能从乡村旅游中获得相当少的利益或者没有利益。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加大乡村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容易形成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

2.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的负效应

(1)发展乡村旅游使大量农村用地遭到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用地减少。初期的乡村旅游大多靠农民自主开发和经营,但当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由于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经验和知识水平,他们的自主开发已经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这时他们就开始把乡村资源转交给一些企业或城里人来投资、开发、经营。这些商家们,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收投资、获取利润,大肆修建别墅、餐馆、旅舍等设施,许多农村用地被占用和毁坏,植被面积减少。无规划的建设、不合理的开发,及道路、别墅、餐馆、娱乐场所等建筑用地,占用了大量的农村用地,农业用地减少。(2)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环境污染。首先,大量城市居民涌进农村,由于他们大都是采取自驾车的形式进行旅游,这些汽车排放的尾气对农村的空气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尤其是在黄金周、周末等高峰期会出现空气质量超标的现象。其次,农村一般不具备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利用农田灌溉系统进行排放,大量旅游者拥入农村,生活污水得不到充分的净化,增加了河渠的负荷,造成对地表水体的污染。而农民经营者不负责任的随处堆放、倾倒生活垃圾,也造成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再次,旅游者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给农村留下了大量的不可分解的生活垃圾,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刚刚起步,缺乏完备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游客自身环保意识薄弱和旅游区客观约束的放松容易造成旅游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3.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文化的负效应

(1)乡村建筑的商业化、城市化破坏了乡村的整体形象。一方面,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些经营者由于对乡村旅游的本质缺乏认知,建造了一些现代化建筑和设施,如旅馆、饭店、卡拉OK厅等。有的甚至在古村落中修建星级宾馆,将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改建成洋房,这些都使乡村浓郁的乡土气息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迫切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他们运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建造了一些非本地风格的建筑,与本地原有的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大大破坏了乡村的整体形象,乡村的聚落景观、田园风光逐渐消失,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不断下降,乡村旅游的硬件吸引物就逐渐地消亡。(2)发展乡村旅游使部分乡村文化被扭曲甚至丧失。乡村旅游是一种商业化的活动,开发商和经营者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为迎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达到短期内旅游者数量和消费额最大化,往往把乡村风俗、乡村民情表演化和快餐化。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和庆典,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旅游资源特色大减。(3)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由于乡村旅游者大多是城市居民和国外游客,城市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经济欠发达的乡村旅游地的“弱势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乡村居民出于对游客的羡慕心理,而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这就加剧了乡土文化的消融,使乡村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最后被同化。农民的服饰文化、乡村民俗、农耕文化逐渐被消弱,乡土文化逐渐被异化,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魅力也将不复存在。(4)乡村朴实的民风和传统的伦理观、道德观被改变。城市居民的大量涌入,在带来先进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对农村的传统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村民之间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分配不均,为了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可能会相互嫉妒、互相猜忌,不再坦诚相待,这必然打破原有的淳朴民风和村民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关系。

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为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走“先规划,后开发”的路子,在充分考虑当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严格控制旅游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的排放,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进行积极引导,坚决制止有意或无意的浪费土地资源、干扰野生动物生长等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

2.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加强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缺少对乡村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因此,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可以借鉴饭店业中的星级评定的做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实施“分级”评定,以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和权利。

3.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遵循“做减法”原则

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一些经营者在缺乏对乡村旅游本质认知的情况下,匆忙上马,盲目开发,不仅耗费了大量资金,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同时也破坏了乡村独特的景致,降低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力。“做减法”就是要去除工业化、现代化设施等与乡土氛围不协调的“异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乡土风貌,同时降低乡村旅游的门槛,使广大农民都能踊跃参与,进而创出品牌,提高效益,并提高社区居民自觉保护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的意识。

4.对乡村旅游资源采取梯度开发策略

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经验不足,还不能较好地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大量无计划的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应本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对乡村旅游采取梯度开发的策略,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开发,取得一定成功的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5.让农民参与旅游经营,保证其经济利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人只有从资源保护中获得回报或者受益才可能更自觉地去保护资源,让农户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让他们从资源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调动他们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减少人为生态破坏的积极性。

6.培养乡村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一些人就认为城市文化都是先进的文化,乡村文化都是落后的文化。他们为自己的落后而自卑,企图改变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政府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激发接待地居民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自觉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对游客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降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05)

[2]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3]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04)

[4]税伟张启春王山河:城市化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6)

[5]甘巧林暖:从乡村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4)

[6]段致辉韩丽: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J].旅游资源, 2000(05)

[7]马文银:生态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3(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我国按揭旅游的旅游消费风险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加入WTO后我国体育用品业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