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视野下的旅游影响研究

时间:2022-07-09 04:19:41

乡村旅游视野下的旅游影响研究

[摘要]旅游影响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包括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影响等。旅游影响研究的理论假设是符号互动理论,充分展示了宏观旅游运行的互动关系。旅游影响对象包括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服务行业、企业和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目的地研究调查,发现受旅游影响最深远的社群是居民,可以此作为探讨乡村旅游发展对居民产生影响的因素、问题及解决办法的发力点。

[关键词]旅游影响;符号互动理论;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4-0055-02

一、旅游影响研究基本理论

(一)旅游影响的含义

旅游影响是指因旅游活动而形成的某些事物与机构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及结果,主要包括旅游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产生的影响。旅游影响研究最早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国外的旅游经济影响,主要运用经济学方法的投资产出模型、国际贸易理论与旅游乘数效应探讨宏观范围内旅游对国民经济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旅游文化影响研究逐渐走向成熟,产生了运用于旅游跨文化主客交流的比较文化学,以及具有东西方不同意义的旅游人类学。旅游环境影响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目前,旅游目的地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比较严峻,需要配合其他学科广泛而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

(二)旅游影响研究理论假设

旅游影响来源于主客互动,即旅游者和旅游相关人员之间的互动。主客互动关系的理论假设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符号互动理论,是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日常自然环境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符号互动理论发起者米德认为,象征符号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他综合新达尔文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将人类心智、社会自我、社会结构贯穿于社会互动之中。②人的行动是根据其行动目的、意义等,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以符号为介质的间接交往沟通,达到共同理解。该理论有三个主要假设:人对外界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是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与修正这些意义的。③

符号互动理论的基础是人对事物赋予的意义,在互动过程中人也是事物意义的组成部分。人不再是平日里繁杂无序的个体,而是在互动中为赋予行为、语言等意义而存在的符号,并在整个社群的个体交互过程中发挥沟通和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们的社会生活乃至文化、科技等之间的交流传播,都有其象征符号。

二、旅游影响研究范围

(一)旅游影响研究对象

在旅游运行中,旅游目的地的人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举止和态度直接影响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质量,作为重要的无形符号将旅游地形象传达给旅游者。在旅游心理学中,旅游者根据自身需要,由目的地旅游宣传、吸引力要素和服务质量等激发旅游动机,通过比较不同旅游地的消费水平、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等信息,再进一步选择旅游行动。旅游者在旅游行动后形成了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态度和偏好。整个过程旅游者没有生产物质产品,纯粹是获得一次旅游经历,旅游满意度是衡量付出的唯一标准。这些行动也会对旅游地经济社会和旅游服务行业造成一些影响,旅游地居民是旅游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是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文化载体,具有与旅游者互动,展示当地风土人情与传播当地文化的作用。

多克斯根据自己在巴巴多斯和尼亚加拉湖区的案例调查,总结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可根据当地居民态度而划分为不同阶段,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依次呈递进趋势。他所提到的五个阶段是融洽阶段、冷漠阶段、恼怒阶段、对抗阶段和最后阶段。④从恼怒阶段到最后阶段,旅游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停止。19世纪中后期,西方产生了乡村旅游的萌芽,也称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床和早餐的法国乡村旅社和贵族郊游活动是早期的典型案例。国外学者尤洛夫斯基和古苏等较早开始关注乡村旅游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他们认为:第一,目的地居民的支持对旅游发展具有决定性,因为旅游地的成功运作和可持续发展非常依赖居民意愿;第二,居民对成本和收益的评估以及他们对旅游的支持之间存在关系,通过五个旅游地调查证明居住的越远对负面影响的感知越小。⑤在古苏等关于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感知和支持度研究中发现,当地对旅游的支持受到社区关注度、生态价值观、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旅游发展感知成本和收益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模型分析,计算出不同因子对居民成本和收益的感知以及对旅游支持程度的影响系数。⑥

其他学者也总结了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影响因子,如社会人口统计学中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居住时间等,并分别运用统计软件进行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与感知影响之间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分析。尼古拉斯等在世界遗产地圣卢西亚皮通山保护区进行实地调查,认为显著缺乏居民参与是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危险信号。⑦这些研究表明当地居民的支持对旅游发展的作用非常巨大,是乡村旅游影响的主要对象。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迟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⑧而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和古村落旅游成为国内乡村旅游的主要研究领域。

(二)旅游影响研究内容

旅游影响研究涉及因旅游发生、发展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包括人们意识的变化、心理的改变、社会组织的变迁、政治经济影响和政策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们生活状况的变化。旅游影响研究的内容还涉及因旅游的发生、发展形成的旅游地居民文化的变化。⑨瑞安等认为,旅游影响和居民观点是一个潜在反应集,⑩尤其在中国制定与执行任何规划都有受体制约束,严重影响了对旅游参与者意见的直接反映和规划的有效性。学术界已普遍采用实地调查与问卷结合的方式了解旅游地居民感知到的旅游影响情况,这表明任何具有价值的旅游规划项目都需要检测旅游目的地受访者的观点、态度,对他们认为可能影响到参与对象的检测条目要符合当地实际,以此确定是否会影响旅游的发展。这表明旅游影响从宏观来看是一个综合反应系统,所有参与旅游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都会产生相互作用,且这些作用是潜在的、长期的和不断变化的。

对于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来说,经济影响最早出现,也最直观,而后文化影响和环境影响慢慢出现。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创始人巴特勒发现,旅游者数量对旅游地潜在影响会长期有规律地表现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即旅游地会经历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和衰退或复苏的各个阶段。???这是旅游总的发展规律,其表现特征分界也不非常明确,巴特勒也不否认部分旅游地实际存在阶段缺失、并存或者跨越式发展。虽然旅游地没有明确影响作用时刻表,但是大多数国外学者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基础上,运用模型与数据分析来获悉、预测旅游活动,分析并预测许多旅游影响的案例,其研究范式与研究设计可供借鉴。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者在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所作的大量实证研究中,都试图找出影响各自案例地生命周期的主导因素,以期对一般旅游地生命周期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探讨。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质量与容量、过度商业化、良好区位、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旅游资源丰度、居民支持度、旅游形象、旅游地竞争力、旅游发展速度、外部投资、政府与旅游经营者作用、外部竞争环境变化、客源市场改变、外部政治环境等。???这些内外因素组合产生的作用决定了旅游地的发展,也预测了连续发展的下个阶段目的地会有什么特征,旅游者的活动将会造成什么影响等。这些研究成果说明未来研究需要更为科学、高效的旅游开发模式和与相应的旅游地、客源市场与政策支持等旅游系统,以保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旅游影响研究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受到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在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旅游者和旅游地的人通过互动进行旅游活动,旅游者需求和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态度等都反映了旅游影响的程度。对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各发展阶段来说,旅游地受到的旅游影响广泛存在。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如何及时发现乡村旅游地存在问题,以科学、合理地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都与旅游运行结构以及旅游活动开发、发展方式有关。在未来,要深入研究旅游目的地系统理论,使旅游系统各方面能够统一规划、系统协调。要积极创新高效公平的开发、发展模式,共同解决旅游地发展存在的问题。

[注 释]

①申葆嘉:《旅游学原理――旅游运行规律研究之系统陈述》,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142页。

②宋丽范:《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9期,第3~6页。

③渠改萍:《符号互动理论述评》,《太原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96~98页。

④刘赵平:《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的应用》,《旅游科学》,1998年第4期,第30~33页。

⑤尤洛夫斯基、古苏:《居住距离对居民旅游态度的影响》,《旅游研究纪事》,2004年第31期,第296~312页。

⑥古苏、尤洛夫斯基、尤塞尔:《基于结构模型方法的旅游目的地居民态度研究》,《旅游研究纪事》,2002年第29期,第79~105页。

⑦尼古拉斯、塔帕、高龙宰:《旅游目的地居民视角下的世界遗产地 圣卢西亚皮通山保护区》, 《旅游研究纪事》,2009年第36期,第390~412页。

⑧徐福英、刘涛:《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农业经济》,2010年第2期,第93~94页。

⑨张文:《旅游影响――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46页。

⑩瑞安、谷慧敏:《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8~299页。

???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起源》,频道视野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6页。

???徐致云、陆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进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599~603页。

上一篇:试论武威在中国佛教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及其贡献 下一篇:河西简牍学百年发展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