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真具优势吗

时间:2022-08-30 10:03:43

中国教育真具优势吗

近期,BBC的一则纪录片引起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关注。更有意思的是,这则BBC纪录片之所以如此受关注,其实并没有特别之处。它选择了一个看上去已经有点老套的“话题”――中西教育的比较。

在这部纪录片里,5位中国老师被安排到一所英国学校,带领50名英国九年级学生进行4周的学习,然后再去接受第三方机构的评估。借此,BBC试图在这场“试验”中得出结论,中英教育究竟哪家强?

在头两集中,摄制组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展示了中式教育的刻板、枯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内容充分展示了一个西方人对中式教育所拥有的所有印象。所以,看到这里,我想许多中国教育工作者一定会忍不住跳起来,大骂BBC又来丑化中国教育和中国教师的形象了。

BBC这种“先入为主”的拍摄手法自然有为搏收视率的考量,但选择在这个“老话题”上演绎“新故事”,肯定有更深层原因。那就是,西方教育界当下弥漫的“中国热”。

真正算得上当代中式教育“传道先驱”的,恐怕还要数几年前大红大紫的美籍华裔“虎妈”蔡美儿。2011年,她凭借《虎妈战歌》闻名全球。《华尔街日报》当时为此书刊登书评,矛头直指中美教育比较。凑巧的是,就在“虎妈”出书的前一年,经合组织举办了一个全球性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评估项目。其结论令人惊讶,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上海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指标得分上均名列首位。蔡美儿的“育儿心得”正是借助这一东风,让西方国家开始真正审视中国式教育的“优越性”。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西方人开始热衷于中式教育,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内部滋生出一种忧虑。西方人担心,西方已经开始衰落,如果“未来一代”不够争气,西方数百年以来的优势地位总有一天会旁落。

在这样的忧虑下,西方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从开始的蔑视慢慢转为后来的敌视,再到今天又转为审视。西方的政治家和观察家终于愿意沉下心来研究和探讨“真正的中国”。正如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他在20年前还肯定地认为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但在2014年出版的新书中,却又认为,中国的体制系统具有自己的优越性,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制度却已开始衰落。

对于西方教育方式的反思,以及对中国式教育的研究乃至追捧,实际上也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氛围之中。

在西方的传统印象中,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循规蹈矩、因循守旧,他们只会死记硬背并桎梏于前人的经验之中,而不敢有任何突破界线的创新和创造。但有一天,他们却发现在全球最具创新创业精神的硅谷,到处都闪动着中国人、印度人的身影。同样,在华尔街、律师行这些代表社会精英的领域里,也越来越多地看到黄色的皮肤。中国式教育似乎就成为了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动力。

这样来看,“虎妈”蔡美儿的走红,是应和了“时势造英雄”的古老定律,而BBC的这部纪录片无非也只是捕捉到了当下盛行的“中国热”。

其实,将蔡美儿与真正的中国式教育划上等号,是对蔡美儿那本作品的严重误解。毕竟对于一个第三代华裔来说,她的血液里流淌的早就是美式基因了,怎么可能会去真正运用中国式的教育?同样,BBC的这部纪录片说到底也不过就是一场娱乐观众的“真人秀”,真正严肃的社会研究怎会生硬地把一个国家的学生塞进另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之中,正是这样,这部纪录片无论给出什么样的结论,也都不再重要了。

归根到底,我们根本就毋须去反复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孰优孰劣,真正有价值的比较,应该是将一国今天的教育去与历史过往的教育做比较。因为,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和理念,都无法脱离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而存在,所以真正适合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也就是最符合这个国家历史传统的那种。所以,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其中的启示意义恐怕就不仅是针对于一个人而言,也是针对一个国家而言的吧。

(作者为财经媒体人)

上一篇:万达转型困局 下一篇:胜利大阅兵 万众向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