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思想政治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时间:2022-08-30 06:59:45

高考文综思想政治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在2012年高考进入冲刺阶段的最后时刻,我想通过分析2011年的试题,提出合理对策,为科学备考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试题分析

2011年课标卷高考文思想政治试题从整体上来看较为稳定,试题的模块结构、内容比例、阅读量、难度、题型、赋分等方面都保持了前几年的状态,确保了高考试题的稳定性。试题在保持稳定、继承历年特点的同时,也进行了改革创新,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又注重对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科内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这样既可以使原有使用地区的考生在相对熟悉的试题环境中正常发挥,也可以让新加入省份的考生不感到陌生,考出水平。

1.知识点考查

2011年的试题依然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从各模块来看,“经济生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来设置,重视发挥消费的作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政治生活”围绕民主政治建设、公民的权利、党的性质与自身建设等主干知识。“文化生活”涉及的考点较少,主要是考查了文化的作用这一考点。“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涉及考点较多,主要考查意识、实践、真理、联系、矛盾、社会意识等主干知识,因此2011年高考这一部分分值有所增加,达到32分。(具体情况可参看表1)

2.试题难度

从2011年客观试题的形式来看,组合型试题数量有所减少,从形式上看,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但从学生的整体得分情况来看,试题难度则有所增加。试题貌似简单,却内藏玄机。(可参看表2)

3.试题呈现的特点

试题更加贴近考生的生活,如2011年选择题第14题“月饼的消费”、第19题“秸秆的利用”、第21题的漫画、第23题的民间俗语等。另外,主观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试题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注重基础,强调能力,这也是近几年试题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考生答题出现的问题

我们从表3和表4能够很清晰地看出各题型、各模块、各能力层次的得分情况,从考生的得失分情况,能够分析出考生存在的问题,这和我们在评卷中所看到的答卷情况是一致的。

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弱

在审题上的表现较为明显,总的来看主要是审题不准确,答非所问;审题不全面,顾此失彼;审题不细致,信息不全;审题不灵活,破题不易。表现在阅读材料上:读不透,不能对材料做整体上的解读,断章取义;不能从情境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如,第38题的第(2)问要求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回答问题,部分考生回答的却是哲学或文化创新方面的有关知识;问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部分考生回答的却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从企业经营者角度回答如何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些考生却回答“国家如何做,劳动者如何做”等。

2.运用知识能力不强

这主要表现在基本概念不清,主干知识把握不清,基础知识把握不够牢固,知识整合与建构不足。比如部分考生在回答第39题的第(2)问――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时,有些考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表述不准确,有些考生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欠缺

这方面表现在答题上:答题不完整,理据脱节;答题不严密,词不达意;答题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答案未整合,比较散乱;答题路径不熟,得分不高;卷面不清爽,模糊一团。

表现在答题习惯上:表述不规范,术语不准,表达口语化;层次不清,缺乏条理性、逻辑性,颠来倒去;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或字迹偏淡;未按要求在规定的答题框内答题,出现逾框、错位、字数偏少偏多等。比如,不少考生在回答第38题的第(1)问时,把人大和人大代表混为一谈,回答“作用”时,与“职权”不对应。

4.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不足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知识迁移、信息转换能力不足。如第38题的第(2)问,“吸引人才”被表述为“笼络”“招募”“购买”“引诱”“勾引”人才等。第39题第(3)问,试题要求提出建议,而一些考生只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缺乏对材料的分析运用。

三、2012年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强化积累

前几年的试题都是以主干知识为依托,重视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凸显基础性。这体现了文综高考复习的基本理念――“紧抓双基不放松”“越是基础就越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在进行复习时要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复习,夯实基础。始终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夯实基础,强调“有意识记忆”和“逻辑记忆”,提倡在总结中巩固知识,在运用中巩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知识,在反思中巩固知识,避免机械记忆。对于教材中的易错易混点,老师要讲清,不能模棱两可;要求学生在看书的时候,要字斟句酌,反问质疑,不能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对于考纲中的考点,学生不仅要背默过关,不留死角,还要打破章节界限,形成知识网络。在复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 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 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

2.注重能力,有效训练

培养能力是课改的要求,也是高考的要求。“考试知识范围”规定了考试的广度,“能力要求”则规定考试的深度。因此,在坚持基础知识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强化能力训练更是“谋分之基、创新之源”。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学科知识,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法,能力的基本表现是知识迁移。要把知识变成能力,教师应在课堂的情境学习中提升能力,在课堂的拓展讲评中提升能力,在课堂的知识巩固中提升能力,在学生的自主研读中提升能力,在学生的自主训练中提升能力,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提升能力。具体的操作过程:面对精选的试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以增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针对设问,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知识,根据设问选择取舍相关知识,以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尝试构筑答案,并共同分析答案,以增强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时政,拓展思维,以获得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研究新高考,提高备考的针对性

我们应当研究《考试大纲》,明确复习方向;研究考题,了解常考知识。比如通过对2011年主观题背景材料及模块的考查,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经济素材大都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内容,文化素材大都考查“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内容。

4.转变教学方式,培养综合素质和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和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考命题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积极适应高考的变化趋势,转变教学方式,抛弃我讲你听、我灌你通、满堂说教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大胆地提出、探究有关现实和理论问题,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还要遵循教学生活化的课改理念,贯彻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做到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眼中有人(突出主体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心中有标(把握考试命题导向,明确课标理念),取舍有度(高屋建瓴,有效取舍复习内容),手中有法(科学设计,优化方法,探索高效课堂),脚下有行(明确方向,科学调度,并且持之以恒),成为智慧型教师。

(本栏责编 朱亚娟)

上一篇:帮助学生有效识记单词 下一篇:贴近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