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行音乐批评综述

时间:2022-08-30 01:34:16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行音乐批评综述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行音乐批评纵向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争论期(1979年-1985年),稳步发展期(1986年―1990年),逐步成熟期(1990年―2000年),繁荣期(2000年― 迄今)。如今,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音乐类别和蒸蒸日上的文化现象。与流行音乐相关的音乐批评,从争论期到现在的繁荣期,逐步成熟起来,值得我们去进行回顾、探究。

[关键词] 中国流行音乐 音乐批评 综述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3.037

如今,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音乐类别和蒸蒸日上的文化现象。与流行音乐相关的音乐批评,从争论期到现在的繁荣期,逐步成熟起来,值得我们去进行回顾、探究。

一、第一阶段:争论期(1979年―1985年)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端于1978年。 从这一年开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着人们观念的更新。音乐批评领域,新旧观念正处于交替之中,对流行音乐持肯定态度和否定态度的人们成了争论的两方,人们就流行音乐的性质等展开了广泛的争论,流行音乐批评界的星星之火正在点燃。批评的主要热点如下:

1.对流行音乐态度以及性质问题的争论

这个时期多数人对“流行音乐”不屑一顾,认为“流行音乐”是“指那些商业性的内容、情调不大健康的, 甚至是低级庸俗的歌曲。”[1]而且“流行歌曲大部分是靡靡之音,即使其中有的歌词没有什么色情庸俗内容, 是写风景, 写劳动, 但仍不免有流行于夜总会、酒吧间那种商品化音乐的轻桃虚浮的特点”。[2]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否定和排斥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流行音乐本身的不成熟和“媚俗”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之深:音乐的价值在于它的教化功能,“善”的内容成为评价音乐的唯一标准,因此导致了一些人对流行音乐抱有偏见态度。

但可喜的是一些思想开放的音乐评论人士认为应辩证地看待流行音乐。如赵汉载便是一位代表,他不赞成“有些同志对一些流行歌曲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认为,“生活中有工作,有斗争, 有理想…… 也有爱情、相思、怀旧……, 音乐反映这些丰富多采的生活面, 是十分自然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3]

2.对流行音乐作品创作和表演实践问题的讨论

对流行歌曲创作和表演实践问题的评论也成为那时音乐批评的热门议题。如崔其j对当时流行歌曲的表演实践及创作进行了犀利的批评:“流行音乐的演唱表演得嗲声怪气,歇斯底里,疯狂啤叫……演唱风格实在不敢恭维。”,流行歌曲创作者“窃取了民间小调加以歪曲篡改,正是利用通俗易懂流畅才更广泛地布其恶劣庸俗的影响。” [4]春荃文在文章《流行音乐会问题琐议》中提出:“某些流行音乐演唱会严重地存在着忽视艺术质量的流弊:演唱者“沙”声过度, 直至变成嘶哑,以及单调雷同的演唱问题。”[5]

但肯定流行音乐的声音也为数不少。如程恺对当时的流行歌曲《假如你要认识我》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高度肯定的评价。[6]赵汉载也认为:“ 流行歌曲在艺术上、技术上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比如, 它们比较通俗晓畅, 曲调流利, 唱法比较重视传情,伴奏比较生动、活泼。”[7]

这一时期人们对流行音乐的争论颇多,大多数人对流行音乐还未完全接纳,对流行音乐批评的理论关注也不够。流行音乐批评在音乐批评领域仍处于薄弱地位。但是,这些评论的意义重大:它们使流行音乐逐步得到人们的注意,扩大了其影响力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第二阶段 :稳步发展期(1986年―1990年)

1978年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人们思想的逐步解放。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从1986年开始,多数人不再如前一阶段那样排斥流行音乐,而是更理性地看待流行音乐,为流行音乐拨乱反正的时期即将来到。杨积山《流行音乐漫议》一文就谈到:“今天的社会现实已不再是抗敌御侮、三座大山的战争岁月。追求丰富多采的物质、精神生活, 是全体人民迫切的心声。现时的‘ 流行音乐’ 正是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实要求, 才得以如此迅速地兴起。”[8]

这一时期表现最突出的要数摇滚乐和“西北风”歌曲。关注摇滚乐和“西北风”的音乐评论层出不穷。如陈志昂用过激的语言对摇滚音乐进行了批评:“摇滚乐以其非理性的狂乱节奏与粗野音调, 使听众丧失理性, 陷入盲目的冲动与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因而导致暴力和恐怖主义。如果说靡靡之音只是在消极地软化着人们的革命意志的话, 那么摇滚乐就是在积极地煽风点火。”[9]周贵绵则理性地批判了西北风“流行”的现象:“目前, 这股‘西北台风’ 愈刮愈狂, 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10]韩映红也表达了对西北风模仿现象的抵制态度:“如今人们感到一股模仿西北风的潜流正在悄悄袭来。有那么一、两首好歌出现后, 大家便蜂拥而上, 作者歌者竞相其仿, 于是便因雷同而出现新的俗套。”作者热切希望“作曲家们能借助这股西北风再刮起东北风、西南风、东南风,取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民间音乐之精华, 与通俗音乐外来音乐巧妙地结合, 创造出我国民族音乐的新品种。”[11]

这一时期随着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流行音乐批评稳步地发展,这些批评不但帮助人们走出对流行音乐的误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有力地引导、砥砺着流行音乐实践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

三、第三阶段:逐步成熟期(1990年―2000年)

此时期中国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动向是“它开始解脱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大文化使命逐渐向纯粹的娱乐性大众文化身份转变。这种转变与流行音乐界全面推行国际化音乐制作体制,电台为主的媒介高度介入流行音乐的传播与推介,MTV成为强有力的流行音乐传播工具,卡拉ok已经成为完全生活方式化的音乐娱乐业,以及CD与LD进入日常文化消费等一系列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相关联的。”[12]

从这个时期开始,以跨学科视角对流行音乐进行审视的评论文章开始出现,由此带来了流行音乐批评视角、批评方法的突破,使流行音乐批评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反映了我国流行音乐批评正逐步走向成熟。其中,代表性的评论文章有:金兆钧的《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创作的美学观念》[13],明言的《新时期大众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探析》[14],王薇的《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15],张斌的《也谈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从众现象》[16],陈炼的《从艺术社会学的视角看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17]。

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的发展推动着流行音乐批评的逐步成熟,随着流行音乐批评的方法、理论深度的不断地深化、成熟,流行音乐批评领域的大繁荣即将出现。

四、第四阶段 繁荣期(2000年迄今)

之所以将这个阶段称为繁荣期,是因为从交叉及跨学科视角下进行的流行音乐评论在这一时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评论从传播学、美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流行音乐作品进行了评论,初步具备了流行音乐评论专题研究的体系特征。流行音乐评论已从通俗的乐评成长成为具有学术含量的音乐批评,这标志着流行音乐评论的真正成熟。另外,以流行音乐评论为职业的乐评人的大量出现更加表明中国流行音乐评论进入了辉煌的繁荣期。

1. 从交叉及跨学科视角下进行的流行音乐评论

流行音乐传播在这一时期广受关注,反映了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评论不再只是局限在流行音乐本体,评论的视野更加开阔。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晁岱健的文章《流行音乐与市场》,他认为:“流行音乐能否流行,关键是看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流行音乐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在创作、表演、市场运作、宣传等方面下功夫。”[18]

此时人们对流行音乐歌词的评价不再局限在其教化功能上,歌词的“善”也不再是衡量歌词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歌词的意境“美”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大量的流行音乐评论文章对新时期流行音乐进行了审美探讨。如于滢慧在《试探流行歌曲歌词的审美价值潜能》一文中认为:流行歌曲歌词的审美价值在于独特的语言、可感的意象与深邃的意境、鲜明主题风格与复杂的百姓情绪。[19]

传统文化对流行音乐创作的渗透成为这一时期流行音乐创作的一大特点,与此相关的评论文章层出不穷:胡杰在《传统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融合与创新》一文中了探讨了传统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融合。[20]其它代表性的文章还有:张丽丽的《流行音乐的传统文化想象 》、[21]蔡音颖的《略论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古典文学元素》等。[22]

2.乐评人的流行音乐评论

这一时期以流行音乐评论为职业的乐评人大量涌现,他们的音乐评论文章有力地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

流行音乐评论家金兆钧写了大批评论流行音乐现象的文章,其中代表性的有:《接近突破与裂变》、[23]《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中国流行音乐世纪末批判》[24]、《脱变、彷徨、寻根与围城―中国流行音乐当下状态解析》[25]等。

随着网络的普及,传媒的空前发展,使流行音乐的产业结构及表达方式日益多元化,乐评人通过博客来写乐评成为这一时期的独特现象。其中著名的乐评人有:阿瑟、章雷、王晓峰、颜峻、李皖、郝肪、杨波、张晓舟、孙孟晋、张渤洋……

这个时期有更多的人参与流行音乐批评:不光有音乐爱好者的参与,更有许多学院派专家从事流行音乐评论的学术研究。流行音乐评论的队伍在不断充实,流行音乐批评的方法、理论深度在不断地深化,促成了流行音乐批评领域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周荫昌,“ 流行歌曲” 略析,[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1.01

[2]林明,“流行歌曲” 问题,[J] .人民音乐1981.11

[3]赵汉载,从流行歌曲想到的, [J] .中国青年报1981.3.12

[4]崔其j, 从“ 流行歌曲” 所想到的, [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1.03

[5]春荃文,流行音乐会问题琐议,人民音乐[J],1985/08

[6]程恺,爱情之花伴着理想开放---评歌曲《如你要认识我》[J] .人民音乐1982.

[7]赵汉载,从流行歌曲想到的, [J] .中国青年报,1981.3.12

[8]杨积山,流行音乐漫议 ,[J] .人民音乐,1986.

[9]陈志昂,流行音乐再批判, [J] .人民音乐1990.5

[10]周贵绵,《红高粱》与西北风,[J] .音乐世界1989.1

[11]韩映红,西北风到底能刮多久,[J] .人民音乐1988.2

[12]金兆钧,崔健与中国摇滚乐, [J] .人民音乐1989.04

[13] 金兆钧,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创作的美学观念, [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5

[14]明言,新时期大众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探析,[J] .中国音乐学1995.3

[15]王薇,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J]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96.1

[16]张斌,也谈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从众现象,[J] .人民音乐 1997.1

[17]陈炼,从艺术社会学的视角看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 [J] .艺术季刊1997.3

[18]晁岱健,流行音乐与市场,[J] .艺术百家 2007.1

[19]于滢慧,试探流行歌曲歌词的审美价值潜能, [J] .语文学刊 2010,8

[20]胡 杰,传统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融合与创新, [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1

[21]张丽丽,流行音乐的传统文化想象, [J] .人民音乐2010

[22]蔡音颖,略论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古典文学元素, [J] .艺术评论2007

[23]金兆钧,接近突破与裂变, [J] .人民音乐2000.8

[24]金兆钧,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中国流行音乐世纪末批判, [J] .人民音乐2001.2

[25] 金兆钧,脱变。彷徨。寻根与围城―中国流行音乐当下状态解析, [J] .艺术评论2003

作者简介

刘英洁 (1980--),女,汉族,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音乐艺术研究方向。

何圣捷(1987--),女,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音乐艺术研究方向。

上一篇:突发性事件不同“生命周期”的报道策略选择 下一篇:“无间”有道《无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