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时间:2022-10-29 05:28:06

改革开放30年

特邀嘉宾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前主任委员 丛玉隆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主任 康熙雄教授

本刊记者 铭字 特约记者 吴正友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改革开放的30年,见证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折射出改革开放的曲折与艰辛、成功与伟大。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中国的检验医学也在不断成熟、发展并逐渐与国际接轨。作为“检验人”的他们,不仅体会到了自豪、激动、欣喜、感激,而且还有更深的期待――

丛玉隆:中国检验医学逐渐与国际接轨

约丛玉隆教授采访时,他正在外地讲学。他告诉记者,最近一本由他编著的《医学实验室管理与实践》正在国内畅销,台湾地区著名出版商购买了版权,正在以繁体中文版在海外出版、发行。

在北京,记者如约见到了他。丛玉隆教授说,他的一生一直伴随着中国的检验事业,从成长发展到逐步壮大。

他说,经过“”洗礼后,到1978年恢复高考,1979年他直接读了研究生,1982年硕士毕业。 “”误了他上大学的机会,但是,改革开放为他重新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使他从一个普通的化验员,成长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文职将军。在与记者的交谈过程中,似乎把他那种“流金岁月”一下子拉近了。

从手工操作到全自动化

丛玉隆教授说,他从1967年开始做检验工作,一直到上研究生之前,那时候我们国家的检验技术还处于落后状态,基本都是繁琐的手工操作,项目也很少,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技术和设备和国外的差距至少是20年以上。但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现在的设备和使用的方法与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在有些领域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水平。

丛玉隆教授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被引入检验医学,为检验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几年在技术方面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

1 自动化:分析仪器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多功能、多参数、流水线模式发展,打破传统的检验技术专业分工的界线,能够及时、快速、准确提供诊断指标。比如,细胞分析,过去都是手工,现在乡村卫生院都是机器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检验医学的应用,先进的血液分析仪相继问世,一滴血一分钟内可分析出近40个血细胞参数。再比如,微生物的检测,过去从培养出来,再鉴定是什么菌,然后再作药敏感试验,至少需要3~4天时间。现在自动化了,从抽血计时最快10多个小时,就可以作出是什么样的菌、对哪种药敏感,既缩短了报告时间,也给对患者的抢救节省了时间。

2 床边化:技术的发展,使检验更简便、报告更及时、患者更方便,更适合临床、更适合社区的需要。糖尿病病人,吃药每天都需要检测,过去要到医院才行,现在在家就可以监测。直肠癌,最敏感的早期指标,只要半年一次在家做大便潜血就可以做到。

3 分子化:21世纪检验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是检验医学发展的方向。随着基因诊断、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在检验医学的应用,使疾病的预测、早期诊断、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

4 标准化:实验方法标准化、规范化使得检验系统建立(方法、仪器、试剂、校准品、质控物的配套使用),检验结果的量值溯源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医院之间检验结果可以互认,既节约了医疗经费,也方便了病人。

5 信息化:网络技术在实验室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为远程会诊、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信息传递与学术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6 安全化: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使疾病的预防、环境保护、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相应的生物安全设备、消耗品、实验室分区及实验建筑设计得到很大关注。

7 国际化: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交流,甚至我们自己在国内组织国际交流会议,另外我们还应邀到国外去讲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通过国际实验室认可(如:IS015189(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要求的国际标准)、CAP)。我们加强了国际间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国际化。比如2005年,总医院检验科在全国率先通过了国际IS015189认可,我们的检验结果可以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互认。

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中国的实验室管理,比起30年前确实取得很大的进步,尤其是一些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检验科主任,也在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加强了科室的质量管理、信息管理、经济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但是总体上,实验室管理和国外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丛玉隆教授认为。

丛玉隆教授说,能够体现管理水平和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ISO15189认可,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了标准化、规范化世界各国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所制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通过该认可,不但提高了检验质量,还提升了人员素质、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赞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对中国检验科的一个挑战,同时也给我国的检验医学与国际接轨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契机,北京现有21家医院通过了ISO15189认可。但丛玉隆教授认为,虽然现在很多医院通过该认可,也有很多医院在积极努力往此方面靠拢,全国各地实验室关于认可的工作也在逐渐起步,但是IOS15189认可的概念决不是为了认可而认可,也决不是仅仅为了拿一个牌子,而是为了提高实验室的整体管理水平,让认可工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他还说,认可工作首先要从理念上跟得上,其次要提高管理的认识水平。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检验应怎样走出实验室与临床结合。

发挥检验医师重要作用

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使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过去以标本为中心、以检测结果为目的,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治为目的。

丛玉隆教授还认为,今后检验科发展的必经之路必须和临床结合,不和临床结合就没有出路。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很多中老年人经常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同时又要定期作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了解预防效果或是否产生副作用。然而血里存在一定量的阿斯匹林就会干扰试验反应,得出不准确的结果。可惜检验人员根本无法了解患者是否吃了阿司匹林,因而尽管实验室管理多么严谨、仪器多么先进,但试验结果未必能真实反映患者的情况。这就是过去的医学检验,医院的检验科只根据接收的检验标本提供检验报告,目标是保证出具的化验单能够准确反映标本的情况,从事的仅仅是检验工作。而现在的检验医学不是,检验工作是病人诊断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透过手中试管里的标本看到活生生的病人。当然我们

的工作范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差错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检验人员需要参与控制和管理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检验科的专业性人才知识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虽然检验拥有了一批博士生和博士后,但是拥有医疗背景的并不多,他们多数都是学检验系或者分子生物学的等等,都对临床知识缺乏,所以造成没有办法和临床进行有效的沟通,也没有办法进行查房、参与会诊,这是我们和国外的一个差距。所以,需要加强继续教育,调整知识结构,给一些相当有经验的检验科主任、技术骨干人员补充临床知识。另外,应进一步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临床。近年来,丛玉隆也一直呼吁发挥检验医师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检验医师作为一个架在检验与临床的之间桥梁,既要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要把结果更好地用于临床,在临床检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前只有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既懂临床又懂检验的检验医师,才能适应现代临床医学治疗的需求,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减少不必要的误诊和因误诊而引发的医患矛盾。

以人为本,加强继续教育

丛玉隆教授说,人是科研发展的基础、也是团队的组成部分,高素质的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团队的形成是人才得以发挥重要舞台。注重人本管理,就是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以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开发和科室文化建设,使员工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人作为科室最重要的资源,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和一切为伤病员服务的使命感。

丛玉隆教授还特别强调,在1978年以前,几乎没有一个检验系本科毕业的学生,30年后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我国真正有检验专业是在1985年以后。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有80多所医学院拥有检验系专业,其中有3年制和5年制大专、本科生,还有8年制的,毕业之后就是博士。他说,通过继续教育,把我国检验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定层次。现在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县医院都有检验系本科生。1982年研究生毕业的他,是不是检验系毕业所不敢想像的,所以检验医学在教育上的发展是很快的。

理念上,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保证基本医疗;“战略前移,重点下移”)、医学模式的变化、病人对医疗的需求和对健康理念的转变,对检验科服务的内涵和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未来,丛玉隆教授预测,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将转化由单纯治疗转向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医院工作将由院内医疗扩大到院外社区;卫生政策将向疾病治疗一疾病预防―健康促进转化。

康熙雄:检验科发展大变样

30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康熙雄,恰恰见证了这30年检验科的发展巨变。用他的话说,这30年,检验科从简单手工操作到全自动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介绍了一位刚从其他医院调入他们医院的领导,在参观他们实验室时不无惊奇感叹地说,“原来检验科是这么一个规模”。

从简单化验室到检验科

检验科以前叫作化验室。那时候康熙雄大学刚毕业,是临床医生,也叫24小时住院医生。临床医生把患者的血、尿、便采集过来以后,化验室只是在医院一个很小的角落里,工作台上有一个显微镜,自己作几项生化试验,手段仅仅是简单的化学反应,即所谓的检验,康熙雄说。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不断进步,检测手段也逐步地多了起来,尤其是在1978年以后,免疫学的发展非常迅速。而当时临床上并没有免疫这样一个专科,但是临床上的需求却不断增加,尤其是肾脏移植等的兴起,推动了移植免疫的发展、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玫瑰花环形成试验、细胞毒试验、免疫蛋白、补体检查等是当时标志性项目。另外,欧美的科研成果和国内的科研成果逐步转向检验科,化验室开始走向分组,逐步形成了临检、生化、免疫、微生物、病毒等一些亚学科的发展,也就形成了系统的检验科概念。

康熙雄教授说,随着检验科逐步建立和完善各专业组,开展的项目越来越多。临检专业从传统的完全手工方法(包括将血液稀释用牛鲍尔计数盘在显微镜下计数红、白细胞,沙利氏酸化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手工推片、染色、显微镜目测法作细胞分类)到使用血细胞计数仪,提高了细胞计数的精密度,减少了人力,检验科的发展也逐步有了国产及进口血球仪。到目前为止,国内三甲医院基本经过了手工、半自动阶段,使用了全自动化分析仪。在自动化生化仪的带动下,免疫也逐步实现了全自动免疫分析。

康熙雄介绍说,从实验室管理系统上来分,检验科的发展历程大致分成4个阶段。第一,化验室阶段;第二,检验科阶段,形式上来看就是分成了各个小组;第三,临床检验中心阶段,即把化验科发展起来的分科和临床实验室应用性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整合的资源;第四,随着电脑的引进,进入了LIS阶段,实验室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系统。

检验医学发展拐点正在来临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检验医学快速发展的30年,中国的检验科室从一个小房间,逐步发展到一个整体功能化齐全的“大厂房”。这一切,对于康熙雄来说感触颇深,他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他认为,国内民族企业经历了积累、打基础的阶段。首先是引进,其次逐步消化,最后是吸收的过程,而今正面临拐点。“我们面临的是行业发展的拐点。近两年对于国外诊断产业而言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他表示,这种动荡源于国外厂家正在进行大改组,改组是因为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整个产业朝大诊断系统的方向转变,大诊断是将临床查体(亦称“物理诊断”或“检体诊断”)、影像诊断、体外诊断三块相融合的智能诊断系统,这一趋势直接催生了几大跨国企业尤其是传统影像设备企业的并购潮,西门子等在试剂企业并购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追逐,可圈可点。

“检验医学将对临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康熙雄说。首先检验医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检验还发挥着干预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证据的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信息。其次,还增加了临床医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当遇到患者投诉,它就是一个依据,所以临床上对检验的依赖度和需求度越来越高。

“我们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下一步整个检验发展很可能将是一个大改观。”康熙雄预测。首先,基础医学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这个程度是指几乎可以把人类的基因组排列读出来。表达产物就是作为了解患者的信息来源,根据现在基因组发现,人类大概有3万多个物质信息对象,现在已经应用几百个,但是还有几百倍甚至上千倍需要进一步探索,检验信息潮可能马上要来临。因此,检验科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但是相应的方法学也在向前发展,能够适合和接受这个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同时,科研上也在向前走;相应的管理学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国家也非常重视这个方面的投入,在标准化建立上,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不同的标准委员会,投入了大量资金。第一,卫生部建立了相应的检验标准化协会,在怎样应用检验信息方面迅速开展了很多工作。第二,从试剂和厂家的角度,建立了体外诊断系统的标准化委员会,主要做规范产品,并为临床提供服务等工作。第三,有些新的领域、迅速发展的检验项目,用传统方法解决不了的,于是出现了跨行业的委员会,它不仅仅涉及是医学,还涉及林业、畜牧业,一个跨行业的芯片标准化委员会也刚成立起来。

期待检验医学明天会更好

康熙雄教授说,回顾这30年,我国的检验医学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展望未来,明天我们的工作将更加艰巨、复杂而辉煌。

一个很自然的习惯,中国人总是喜欢拿自己的东西和国外作一个比较。在康熙雄认为,中国的检验医学和国外检验医学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明显的差距,有些方面甚至走在他们前面,尤其是现代的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

康熙雄教授说,前不久,一些欧美及日本的检验界专家来参观我们的实验室时非常惊叹,我们的实验室不仅为临床提供服务,还有完整的研究体系,包括蛋白、核酸、细胞、原位杂交等平台和完整的样品、信息库。康熙雄教授很感慨地说,如果真的有差距,可能表现在人员的高度责任感上要稍微差一些。此外,信息系统和整个环节的链接上,国外做得比较完善、规范。同时,国外样品流、信息流比较理想和规范,这些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上一篇:健康意识与生死伦理的考量 下一篇:CEC:开启血管病学术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