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血站质量管理确保血液质量

时间:2022-08-29 03:20:09

加强血站质量管理确保血液质量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0-1597-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血液质量是血站工作的生命线,它关系到群众的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后,特别是针对医疗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完善,对血液质量的安全与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血液质量是血站的生命,保证采供血安全,保障血液质量是血站的根本所在。

1 加强血液质量控制是提高血液质量的保证

1.1 遵循PDCA循环科学的方法,即计划(P)、实施(D)、检查(C)、总结(A)。

1.1.1 计划阶段:计划是行动的指南,是质量保证的前提。我站根据《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详细编写了SOP,其内容涵盖血站各科室的操作规程。SOP为工作人员完成特定工作提供了质量标准。

1.1.2 实施阶段:各岗位职工严格按照SOP进行工作,并将所有相关信息记录下来。

1.1.3 检查阶段:检查审核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它能监督质量保证体系能否有效运转,及时发现与标准或规范不符之处。一般工作中采用“三检三控”方式,即自检自控:要求各科室清楚了解本职工作,能对差错采取有效地纠正措施;互检互控:要求各科室之间,各岗位之间能正确运用有效的检测和控制方法发现和处理差错;专检专控:有本站质量委员会根据质量审核标准,每月到科室进行审检,质控科人员不定时进行现场质控,跟踪审核。

1.1.4 总结阶段:质控科将每月的质量监督检查情况报给站领导并发至各科室,血站每月召开1次由科主任及全体质量监督员参加的质量分析会,根据质控汇报,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并对上月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比。

1.2 加强重点岗位上的质量控制:血液的质量控制指从采血、检验、成分制备到血液的储存、发放、运输及临床运用全过程和从器械、试剂、生产程序、仪器设备到产品全方位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在我站实际工作中主要加强了对所有试剂的质量控制、采血质控、全血及成分质控、血液检验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2 加强内部管理是提高血液质量的根本

2.1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我站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有:(1)设立血液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在站长领导下,由业务副站长、质量控制科主任、业务科主任等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在血液质量管理上具有监督和决策权力,它负责监督检查各个环节的质量,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各单位意见,对各单位提出的有关血液质量问题及时汇总,并提出改进措施。(2)设立质量控制科。在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行使质量监控权力,其组成在配备优秀技术人员的同时,还应配有与其所承担任务相适应的必要的先进仪器和设备。(3)聘请社会监督员。从主要用血单位中聘请检验科主任、输血科主任等人为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血液质量信息反馈座谈会,对血液质量进行广泛地研究讨论,并提出整改意见及落实方案。

2.2 坚持实行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制度: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是实现质量方针的目的和手段。质量控制科开展经常性的质量监督、定期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交站长办公会讨论解决。质量管理委员会应每月召开1~2次会议,对质量体系进行审核,并制定质量改进计划。

2.3 强化质量教育,保证基础质量:抓好血液质量管理,首先要重视基础质量的提高:即抓好人员、输血技术、器材和仪器设备的管理。抓好基础质量就要强化全体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把质量教育纳入单位继续教育中。要同血液专业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对每袋血都要从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要从质量教育入手,同医德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对血液质量的责任感和严重感。另外采血环境要符合规定要求。采血器材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必须按卫生部有关规定使用批准检验合格的血液试剂和血型定型试剂。

2.4 加强在职培训工作:输血知识日新月异,尽快掌握输血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是不断提高血液质量的需要。血站应制定职工业务培训计划,定时对职工进行系统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开展业务学习、整体培训、讲座以及岗位技术比赛,派送有关业务人员外出参观、进修、培训等一系列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为提高血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5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质量标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实现质量标准化,抓好质量标准的制定,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价。把已经建立起来的制度和标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和岗位。

2.6 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网络化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保证血液质量的有效手段。我站从2001年下半年全站微机联网,包括血源、献血办、供血、检验、成分机采、输血研究等模块,全站各种信息集中管理,能够全面了解采供血等情况,加大了管理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全站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环节,保证了血液的质量。

3 加强血液质量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的核心

3.1 严把试剂质量关: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试剂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按照规定采购由卫生部批准的定点厂家生产的有批准文号和“批批检”手续的酶免试剂,并在有效期内使用。试剂进站后,要用国家监测中心提供的标准血清再次进行检定,合格后方可入库备用,否则坚决退货。对试剂的出入库和使用情况要有严格的登记制度,以备后查。

3.2 认真做好初检工作:初检工作是整个检测工作的第一关,必须按照规定对ALT、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血色素和血型进行认真检测,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好第一关。

3.3 高度重视复检工作:为了杜绝初检中由于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假阴性或者假阳性结果,严禁献血员中可能发生的偷梁换柱现象,对初检的血液进行复检。对个别结果可疑的标本要进行再次检测,直到结果准确无误。

3.4 血液检验实验室环境:从环境方面来说,血液的检验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安静;有足够空间和充足照明;室温恒定;各功能区划分明确,标识清楚;冰箱温度记录器准确;孵育箱和水浴箱的实际温度能满足试验要求的温度,并保持恒定;计时器计时要准确,试验用水应是高质量蒸馏水。

4 加强血液质量环节控制

4.1 血液采集:(1)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基础,同时还 应建立完整的献血者档案,各种采血记录应保存10年。(2)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注意病史询问、体检及采血核对。(3)采血环境要符合清洁区标准,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每月至少做1次空气细菌培养,进行采血环境检测。(4)采血前献血者应清洗手臂,严格采血部位消毒,穿刺部位消毒面积不少于10 cm×10 cm,一针穿刺率大于99%。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每月至少做1次采血人员手的无菌培养实验。(5)采血前必须对血袋进行质控,包括热源、无菌试验和理化项目的检测。(6)血液采集后要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和血型的全项检查,合格后方可用于临床。

4.2 在成分制备方面:成分血制品的安全依赖于诸多因素,成分血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为提高成分血的制备质量,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成分制备条件,建立无菌净化室,装备血细胞分离机、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血小板震荡仪等。另外,还要求机采室及成分制备间的整体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无菌用物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消毒溶液一般1周更换1次,梅雨季节1周更换2次,工作人员进入净化间均更换隔离衣,换工作鞋,戴无菌手套,一次性的口罩帽子等,自觉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成分制品的安全。

4.3 在储血、供血方面:要进行严格的操作与控制以确保血液质量。血库使用储血专用冰箱并连接温控系统,电脑监控。血小板保存要使用专用设备(血小板震荡仪),严格交接班制度,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制度。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发血前做好血液质量检查,在血液运输过程中防止剧烈震荡以防溶血,要保持血液制品所要求的温度,要有温度监视器和报警系统,以保持血液成分的有效性和抑制细菌生长,确保临床安全用血。

收稿日期:2007-02-1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1例鼻咽癌放化疗术后伴精神分裂症的护理 下一篇:对医疗卫生领域中卫生服务公平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