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29 10:34:25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职教育在新时期的紧迫任务。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探寻实践情境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和已有问题,提出优化高职创新人才教育环境、改进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健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创建良好的创新人才氛围。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高职院校;问卷调查

一、湖北省黄冈市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就目前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其创新人才教育环境令人堪忧。首先,高职院校创新知识传授不到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很少考虑到运用启发式教学,传授学生的创新知识,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动手机会严重不足,不能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想法付诸实践,也不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理解力、思维力等。目前高校重知识传授轻主动学习的教育教学传统成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极大的桎梏。再次,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人格培养问题突出。创新人格不是一种知识,不能由教师直接培养,需要经过长期培养,需要学生经过长期的观察、学习、内化而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不优,没有形成一个宽松但不失竞争的环境,导致很多学生害怕失败,在内心长期存在一种不敢创新、难以创新的心理。就高职院校而言,目前习惯于口传身授式的学生,教师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面对学生的传统“三个一”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培养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数字化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备的手段。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仅仅注重高楼大厦和楼台的建设,不太关注先进的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的更新。这也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桎梏。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评价来看,其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到我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的评价不到位。目前我们不少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什么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其特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评价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都不甚了解,正如湖北省黄冈市三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的情况一样,评什么,如何评,有什么依据,大部分领导和教师都是一本糊涂账。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知识技能评价不全面。如何评价高职院校的成绩和能力,是不是通过简单的考试,或技能大赛,如何评价高职院校学生在信息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等等。

二、我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教育环境,确保其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氛围

要鼓励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企业一线、工厂现场、商贸重地的各种活动,可以在高职院校内设立“创业园”,这样既可以鼓励创新精神强的学生自办企业,也可以吸引企业来校内合作,把学校的“创业园”作为生产一线的模拟现场,使学生在接触实际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锻炼和增强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尽快成为创新人才

要注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要依据本院校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实践基地要突破只限于感性知识和动作技能的旧模式,注重高职院校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和本院校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改变以往企业被动接受学生实习的局面,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让校外实践基地真正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

(三)健全高职院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确保高职院校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创新人才又是人才资源中最有价值的资源。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都离不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方法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首先,高职院校创新人才评价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其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清晰明确的指标定义,简单方便的计算方法,同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评价对象进行合理描述,力求全面、客观地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进行合理的评价。其次,评价和激励不要搞“一个模式”、“千人一面”、“向一个方面看齐”,而应该多个“模式”、多个方面、多样个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使高职院校创新人才不拘一格地脱颖而出。第三,要主动摈弃单纯以理论知识为重的传统评价模式,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突出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和再创造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协作,学会发展,学会预测,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使他们可以持续学习、持续创造,更好地适应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评价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过程,要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付进军等著.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高福安等著.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 徐长发.创新人才从这里起步:特色教育精彩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黄冈市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湖北省黄冈市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项目编号:G2012B044。

作者简介:程晓红(1973.12- ),女,湖北黄冈人,硕士,黄冈职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人力资源。

上一篇:信心是成功之父、失败是成功之母 下一篇:数学思维在《线性代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