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剧的传承

时间:2022-08-28 11:41:07

民间戏剧的传承

民间戏剧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但是目前正面临后继无人、剧目濒临失传等困境。如何保护民间戏剧并使其发扬光大,如何让戏剧重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广大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

在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冲击下,眼下众多民间戏剧可能随着老艺人谢世而失传。以中国西北的皮影戏为例,皮影戏日渐衰微,传人难觅,流传近2000年的这项民间艺术如今面临“绝唱”。 皮影戏只是我国民间戏剧传承情况的一个缩影,这种情况在全国各个省份都有显现。多种原因导致民间戏剧传承困难,尤以“潜规则”使戏剧远离大众,加重传承危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艺界,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潜规则”,它们正是艺术腐败产生的温床。戏剧的“赛场”是“潜规则”表现之一,大多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在评奖、选拔、庆典等各种文化活动中。艺术应为大众服务,然而现在一些文艺创作不是面向广大观众,而是“眼睛向上”。一台投资几百万元的剧目,经常是排出来后演几场,请各方面的领导看一看就成了库存品,广大观众根本无缘看到。这些艺术投资只管投入,不问产出。承办者拿着钱,以艺术的名义随便花、随便用,没有严格的管理与监督,必然产生腐败。

市场经济的冲击将戏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戏剧从来没脱离过市场,但也并不是全由市场养活职员。清朝时的戏班大都有富商或地方官府支持着,解放后剧团的演出都是卖票包场收取演出费用,政府也会给一些补贴以解决演职员们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以前,戏剧几乎垄断了人们的日常娱乐消费,短短五十年后的今天,居然出现了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很多地方政府在面对艺术院团改革时,一味地希望将他们推向市场,而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很有可能致使一个剧种或剧团消亡。

剧团拿不出让人心仪的作品。许多作家编剧的创作只管迎合领导的口味,很少考虑观众喜好。据报道,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有些省市没出过一部能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戏剧作品。归根结底有两多两少:创作素材多,演出节目多;自创节目少,创作人员少。

当然,民间戏剧不能很好地传承还有个人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技艺难度高,其次是收入低。许多民间工艺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继承这种技艺,多少会影响从事别的物质的行当,也就造成从业者生活多清贫的局面。这对于物质充裕时代里成长的年轻人,已很难获得共鸣。据了解,这些传统艺人的月收入大多只有千把元,常有人自我解嘲还不如去卖茶叶蛋呢。

那么,在如此尴尬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振兴戏剧?我想首先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遗产势必面临断绝的危险。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文化受到了空前的冲击。这更加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专项经费的保证下,完善保护机制,从而保护各种相应技艺。

其次,戏剧人要勇于面对新的文化生态带来的挑战。当下京剧乃至中国传统戏剧的不景气,背后原因很多。现在是电视时代、网络时代,甚至用手机都可以看小说,娱乐方式五花八门,戏剧观众有所流失并不奇怪。戏剧要争夺当下的观众,也必须创作精品,不断提升艺术品位。为发展振兴戏剧,可做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戏剧界要直面困境,不要人云亦云自己“唱衰”自己。 戏剧不能拘泥于所谓的原汁原味,不能只满足老观众而失去青年观众,因为失掉了青年就是失掉了戏剧的未来。创新并非意味只演现代题材,古典也并非不时尚,关键要看赋予何种精神内涵。戏剧艺术其本身就是一种宣传,同时还要学会宣传自己,结合市场营销自己,大力发展市场,降低观众看戏成本。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像东北的“二人转”,在赵本山等艺术家的引领下,“二人转”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人们都知道,最初的他是一位种地农民,他将二人转传播至全国及东南亚的成功经验,足以让全国戏剧工作者巧妙借鉴。

(作者单位: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上一篇:论群文活动中的歌唱艺术 下一篇:黎锦晖音乐中的“唯美”和“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