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飓风灾害报道中的大特写照片

时间:2022-08-28 07:37:58

美国飓风灾害报道中的大特写照片

大特写――频频出现在重大灾难新闻摄影中

印度洋海啸才过去不久,“卡特里娜”飓风又在八月底席卷了美国南部三个州,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称是美国有史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9月初,世界各大报纸头版以及各新闻网站上的新闻照片多是有关这一灾难的报道。

在众多的新闻图片中,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几幅大特写照片,颇为引人注意。

一幅是《纸拖鞋》(见图一),这是一双脚上穿着自制的纸质拖鞋的大特写。从画面可以想象,在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浸泡多时的一双脚,此时此刻穿上一双干爽的拖鞋,哪怕它是纸的,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笔者注意到,在这双别致的纸质拖鞋前面翘起的部位,清晰可辨地印着这样的字:“Keep Moving”,翻译成汉语就是“继续移动”、“保持移动”的意思。这个灾民已经很累了,本想休息片刻,那拖鞋却在提醒他要“继续走”,赶紧逃到安全地带……这张照片表现出了美国式的幽默。其实,在大多数灾难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幽默和幽默的瞬间,比如“非典”期间北京民间流传的自嘲式的小段子。这些幽默的瞬间表面上似乎与事件的意义、本质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另一个侧面反映事件意义和本质,同时又能启人心智、令人放松。它反映了灾民积极的心态。捕捉这一瞬间需要摄影记者具备幽默思维。幽默的画面常常赋予形象以神奇、新颖的意义,捕捉这一瞬间是新闻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视觉感受的一种途径。《纸拖鞋》被多家报纸发在头版(见美国硅谷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圣何塞新闻报 2005 年 9 月 3 日头版)就是很好得证明。

另一幅是《女士的脚》(见图二),画面框取了一只染着红趾甲的脚的局部,记者的镜头距离被摄主体不会超过10 厘米,那被洪水浸泡的脚的皮肤质感表现得十分到位,让读者不由得产生由视觉向触觉转化的通感,从而切身感受到灾难给人带来的伤害。

第三张是《一双手》(见图三),被泡得发白的黑人妇女的手。

这三幅照片都以黑人为拍摄对象,这也恰好抓住了新闻事件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新奥尔良绝大多数居民是黑人,灾难给黑人造成的损失最大。这三张照片都没有正面报道水灾,但都可以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灾难给人带来的损害,反映出记者敏锐的新闻观察能力和与众不同的画面处理能力。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要求每一幅新闻照片都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有明确的主题;二、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把观众的注意力汇聚到特定的主题上;三、照片应当简洁明快,没有杂乱无关的信息。显然,这几幅新闻照片都做到了。它们将新闻本质浓缩在特写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起到了“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笔者还注意到:在最近引起世界普遍关注的天灾人祸的报道中,摄影记者越来越频繁使用大特写构图。

比如一年前的别斯兰人质事件图片报道中,有记者框取了一个受伤的孩子的手的大特写,被鲜血染红的手上一个血染的十字架。小手、鲜血和十字架,这一大特写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这一人间悲剧的实质。

今年年初的印度洋海啸报道中,那张被国际媒体广泛采用的、一个父亲和死去的孩子的手的大特写(见图四),更是把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海啸图片中也出现了死难者的手大特写(见图五)。

这些大特写照片都得到了媒体的肯定(大版面发在头版),同时也产生了很好的新闻信息传播效果。

大特写――时刻把“人”作为关注对象

战争、疾病和灾难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新闻摄影关注的重点,从“荷赛”获奖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重大灾难发生以后,从何入手介入报道,这是摄影记者在进入采访现场之前就应该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关注新闻事件对人的影响,这是西方记者在报道重大自然灾害惯用的切入角度,报道“卡特里娜”飓风的这几位记者也不例外。但是,怎样关注?采用什么方式关注?选取什么为关注主体?却各有不同。框取局部形象,凝固片段光阴,让瞬间变为永恒,这是新闻摄影的魅力。“框取”怎样的“局部”决定这幅作品的成败,因为这个“局部”承担着读者注意力的主要部分,同时是新闻信息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说,关注灾害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也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报道“卡特里娜”飓风的这三幅大特写照片的作者很聪明地选取了和人的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人肢体的局部――用以行走的“脚”和用以谋生的“手”,靠上去,近距离拍摄,以大特写的形式把它“推”到读者面前,摄影语言简洁明了,给人极强的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震撼。显然,这几幅照片的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思考,抓住了读者关注的重点。

大特写――承载了丰富的新闻信息

新闻图片的信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一是情感信息。

有的新闻照片画面本身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但同样倍受编辑和读者喜欢。为什么?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些特写照片。

这种构图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丰富的信息附载在经过认真选择的具有象征性的形象和恰到好处捕捉到的具有象征性瞬间构成的特写或大特写画面之中,它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部分凸现出来,构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加以突出和强调,使照片更具独特的表现力,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

这样的一种构图,也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迈克・韦尔斯拍摄的“荷赛”获奖作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就是很好的例子。报道灾难却没有正面地详细地描述灾难,只是选取灾难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来展示灾难,新颖独到,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画面只是白皙宽厚的手掌上一只瘦小干枯的黑人少年的手特写镜头,用干枯瘦小的手掌来象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大特写――新闻摄影的一种趋势

多年来,国际上对重大灾难的图片报道,在摄影构图的景别上,由全景、中景、近景,一步一步趋向特写甚至大特写,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一点从“荷赛”获奖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第29届“荷赛”获奖作品《奥马拉德痛苦》用的是特写,在1988年1月5日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的《世界新闻摄影展》上。笔者看到作者就这一题材拍了许多照片,除了这一张以外其它都是大场景的构图,画面上可以看到救援的军人、医务人员等等,应该说这些画面框取的有形新闻信息更多,但是,评委们却选择了相对来说有形新闻信息较少的近景构图的这一张。

再如,获得 1974 年“荷赛”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的奥维・卡特摄影的《非洲萨赫勒地区的饥民》,一位尼日利亚母亲在安慰她饥饿的孩子。

去年路透社驻荷兰记者保罗・维里克拍摄的获得第48届“荷赛”新闻人物照片类单幅二等奖的《伊朗移民示威反对荷兰难民法草案》,照片内容为一个伊朗移民缝上嘴和眼睛以此抗议荷兰避难法,在构图上采用的就是大特写景别。只突出主体人物的嘴。

著名的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炮火还不够近”。卡帕以生命为赌注,在炮火中尽可能近地拍摄被摄主体,追求的用近景和特写报道新闻的效果,因为他那个年代,是没有变焦镜头的,近距离只能产生近景和特写这样的景别,他的著名作品《共和国战士之死》就是典型的例子。

靠近、再靠近被摄主体。这对摄影记者的敬业精神、观察力以及对新闻本质的概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为莱阳农学院传播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思考与实践齐飞 下一篇:辨别新闻的三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