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技术的自然规律和运用分析

时间:2022-08-28 05:04:35

林业技术的自然规律和运用分析

(黑龙江省苇河林业局 黑龙江尚志 150623)

摘要:规律只能是不断地被人类所发掘、认识、了解,从而慢慢掌握,并运用于生产实践。一切林学工作者,无论他从事哪项林业技术工作,它都与认识、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紧密相关。只有正确认识、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关键词:自然规律 林业技术 水土保持 营林技术 集水整地

前言: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全省土地总面积共10.18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70%。林业用地面积667.97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3.64%。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的自然气候,和勤劳的浙江人民,共同孕育了浙江林业的辉煌。 近些年来,浙江实行林业战略性调整,围绕“建万里绿色通道,创千亿林业产值,造浙江秀美山川”的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万里绿色通道、平原城镇绿化、林业产业化经营等工程建设,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目标,为使浙江林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一、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经营各项林业的活动中,一方面在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自从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 浙江的地理位置处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集山水海洋之利,形成了众多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及海岩湿地生态系统,为我省创造了丰富的植物多样化资源。全省共有河流湖泊6515平方公里,海岩湿地5473.5平方公里,潮间带海涂2443.8平方公里,河口滩涂447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素有“东南动植物宝库”之称。

在林种的布局上,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逐渐提高了对于发展林业的认识,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人们对森林公益作用、生态效益作用的认识和了解。对此我省也在不断调整林种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在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对于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和规划。

在认识、掌握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上,我们也取得很大的成效,特别是对于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了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和优势,经过科研部门对于混交林的研究与高度地重视,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进行了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这些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均取得了科研成果,并及时的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例如我们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对此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共分为两个方面。

二、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首先,对于技术而言,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为了提高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并使发展林业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对林业职工队伍开展深层教育。

林业职工队伍是科学营林的核心。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的问题。根据相关报道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由此可见开展深层教育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职工的教育上下一番功夫。然而开展深层教育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程度,我们应该提出不同的奋斗目标,因人而异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从而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前,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并不是十分重视,近期才有所改变。我们认为这是不可忽视的,甚至是十分有必要重视的。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恢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综合分析,而且还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只有基础打的好,打的牢固才好开展上层建筑。

三、 集水整地措施与技术

其次,对于环境而言,地理环境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对此我们要多了解、多勘察,才能跟得上环境的变化,才能为合理的林业经营提供保障。对此我们有如下了解。

1栽植区面积。

在定西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一般要求深整地,以便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土壤熟化,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对于防护林和用材林一般最好整地深40~60cm,经济林80~100cm。为了增加土壤有效蓄水量,应当采取较大规格的整地,但是也相应产生了一些问题,地规格加大,破土面增加,地表蒸发也随之增加,而且径流进入后渗蓄的深度相应减少,也增加了地表蒸发量。因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对于栽植区面积的大小,应考虑生物经济兼顾的原则,既考虑到树木的根系生长发育及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又要考虑到地形、土壤等自然与经济条件。

2集水面积。

在确定栽植区面积的大小,即径流渗蓄与水分消耗区面积大小之后,即可确定集水面的大小。集水面积的大小主要根据栽植区面积大小、降雨量、地表的产流率、栽植区水分消耗需求、树木需水量、土壤水分短缺量等因素来确定,其目标是所产的径流水能弥补土壤水分的短缺量。一般栽植区与集水区的面积比例由栽植区的水分亏缺量与进入栽植区的径流量来确定,总的原则是所亏缺的水分基本上等于径流补充的水分。在定西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一般在300~400mm,蒸散需求量一般在700~1 000mm,据此栽植区与集水区的面积比例,对于经济林一般为4:1~8:1,对于防护林一般在2:1~6:1,具体的比例要考虑当地的立地与树种来确定。当然,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可以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出较准确的比例。

四、结语:

在自然降雨不能满足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在不同的时间里土壤水分有一定的亏缺量,通过集水面积、径流系数来调节产流量,弥补土壤水分的不足,保持水分供需的基本平衡。增高对降水的高效利用是其核心,通过人工措施改变地表性状使比较小的降雨也能产生地表径流,从而提高降水的地表产流率,增加林木根系分布区域的供水量,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蓄水保墒措施尽可能减少地表的无效蒸发损失,延长土壤水分的使用时间,使有限的水分得到林木根系的充分吸收,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通过这种措施的应用,基本上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有效的水分调节措施在一般年份使土壤水分基本维持在林木生长发育所需的适宜范围之内,二是在短期天气干旱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不低于苗木的凋萎湿度以维持林分的稳定性。

上一篇:浅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理的措施 下一篇: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