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管治工作方案

时间:2022-08-27 07:11:48

学校教学管治工作方案

“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整体竞争力”是“十二五”期间我县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对各级各类学校端正办学思想,把握教学方向,规范教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为引导各校和全体教师进一步统一思想,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结合我县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教学常规管理

第一条、坚持“思想、组织、计划、过程、质量监测”五位一体的方针,落实“备、讲、批、辅、考、研”等日常教学工作项目、工作行为方式和工作规范,努力实现教学常规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精细化。

第二条、强化思想管理,切实抓好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把握教学方向,掌握前沿信息,融会新的理念,丰厚理论修养。

1、“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每学期各校要根据本校实际,规划学习内容,列出学习菜单,指定教师必学书目及选学书目。教师有专用学习笔记,学校开展的专题理论辅导培训(讲座)与学习交流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次。

2、“问题式理论学习”。立足教学实际,通过发现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理论篇目开展学习活动。做到有问题、有分析、有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有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或改进措施。每学期交流活动不少于2次。

第三条、加强学校教学组织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1、一把手负总责,逐级明确管理职责,责任到人,做到时时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2、大力推行副校长、主任年级承包制,总校业务校长、视导员学校承包制,落实常规管理问责制。

3、各总校、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流程各环节常规管理制度。

第四条、严格计划管理,做好各项计划的制定、落实和效果评估。

1、教学工作计划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活动安排责任到人。

2、计划齐全,重点做好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教科研工作计划》、《学优、学困生质量提高计划》、《毕业班工作计划》。

3、加强对计划落实的管理和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做到每一次活动有责任人、有记录、有总结。

第五条、加强对教学流程各环节的监控、评估、检查与督导,细化各环节的工作要求、科学制定评价方案,把过程管理抓实、抓细、抓牢。

1、抓好课程管理。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依法实施新课程,充分认识国家课程是基础,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补充的课程关系。以落实国家课程为中心,全面推动三级课程建设工作,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扎扎实实地搞好学科教学,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2、落实检查制度。

(1)常规管理制度科学完备,档案建设分类合理、内容详实、管理规范。

(2)各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检查评估机制,“备、讲、批、辅、考、研”等常规工作项目的检查,做到按周检查,按月总结反馈,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分别进行综合检查评价。检查手段应灵活多样的,在进行量化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实际的效果进行“定性”评价、并及时反馈检查与评价结果,明确改进措施。

(3)关注小学校点和学前课堂教学的管理,规范小学校点与学前教育课堂教学行为。总校人员对每所校点教学情况的巡察每周不少于1次,并有记录。校点的教学问题以专题形式写入总校每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并严格落实。

3、狠抓课堂管理,落实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规范。

(1)推行“巡课点课”制度。有专人负责巡视每一节课的课堂状况,对教师在岗情况、教学行为、教具和媒体使用、学生学习状态等情况摘要记录。定期进行分类点课,主要研究和诊断常态下的课堂教学、骨干教师示范和课题研究情况,力求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或总结并推广成功的经验。

(2)学校领导要坚持深入课堂,做到问题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解决。总校长、校长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40节、总校、中小学业务校长、视导员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60节、任课的中小学校长、主任每学期听评课分别不少于20节、40节。

4、加强毕业班管理,全方位、全过程高度重视毕业班工作,认真研究毕业班教学特点,落实各项具体工作措施,切实做好毕业班学生思想工作,提高中高考成绩。

第六条、做好质量监测管理。校长和教师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加强教学质量监测机制建设,努力形成科学完备的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监测、单元章节过关检测、学段学业水平检测工作中,要充分重视检测结果的分析,为学校和教师提供进行教学缺失补救和教学策略调整的依据。

1、教研室期中提供检测题签由各总校组织学业水平检测,期未学业水平监测,统一编制检测试题、统一评估反馈学业成绩。

2、教学质量评价纳入教师年终考核,实施末位淘汰,凡是在学区教学质量监测或评比中处于末位的学科教师不得评优、评先、评模,绩效工资不能为较高等级。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完备的评价制度。

4、注重监测后的分析与评价,确定帮服对象,及时改进教学工作,做到有分析、有评价、有改进措施、有改进后的评估与总结。

5、教学质量纳入校长考核,在中考、高考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中有明显失误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学校,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及问责制。

学科队伍建设

第七条、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并按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落实。各校要努力保持教师学科岗位的相对稳定,避免教师任教学科频繁变动的现象发生,尽可能让学科教师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第八条、倡导落实并逐步推行任课教师的“五个一”工作要求,即:每周1篇读书笔记、1篇课堂随笔,每月1个案例剖析,每学期上1节公开课、完成1个小课题研究。落实课堂开放日或开放周制度。以教师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为抓手,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激励教师注重理论学习,自我提升,锤炼教师的专业技能,拓展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九条、各校全力推进“梯级名师培养”工程,制定和出台“合格教师—希望之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名师”五级教师培养规划、评审、考核办法。

第十条、加强对各级别教师的管理,充分发挥师德标兵、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由各级骨干教师组成的县级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集体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为全县学科教学提供实施建议。

第十一条、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落实“青蓝工程”,凡初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必须与骨干教师结对子,明确职责与任务,制定培养规划。实施一对一的帮扶,对其进行引领、示范,促其尽快成熟

第十二条、规范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建设,做到科学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分类合理、资料详实。

课堂教学改革

第十三条、落实《自治县中小学教研室关于构建以生为本的“三化”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精神,扎实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校长要亲历亲为,真正做到把精力放在抓课堂改革上、把身子扎在课堂里。科学规划,制定本校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并科学组织实施,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目标,有行动,有考核。

第十四条、围绕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深入开展层级过关达标、层级过关验收、层级课堂教学研讨与展示活动,深入开展精品课堂评选工作,树立课堂改革典型,打造青龙名师团队。

第十五条、探索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借鉴吸收外地先进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创新高效课堂模式,实现课堂的本土化建设。各校应遵循“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典型引路,循序渐进,有序推进”的方针,按照“校本培训(经验引进)——理论研讨(交流感悟)——典型引路(示范引领)——集中展示(教学应用)——督查评价(反馈调控)——实践反思(内化提升)”的实验工作流程框架,科学制定实验方案,组织开展好系列教学活动。重视帮助广大教师开展不同“课型”的探索,以满足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要求的需要。

第十六条、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根据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结合校情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落实“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

校本教研工作

第十七条、加强“县、学区、总校、学校”四级教研网络的建设,形成科学高效的教研网络研究机制,努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教研组织。

第十八条、各校要科学规划,制定切合实际的校本教研计划。每个学科教研组每个学期都要有教研主题,每次校本教研活动都有主题、有主研人、有记录、有总结提炼。教研记录必须明确体现“问题来源、研究过程、主要策略与方法、基本认识和结论”等四个方面内容。

第十九条、构建科学高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解决校本教研形式化、表面化问题。各学区、总校、学校要建立以“个人反思、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交流研讨、网络教研、协作解决、结对帮扶、专题讲座、教学咨询、教学指导、听评说课、课改沙龙、校长讲坛、对话论坛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课、案例评析或个案研究交流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研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第二十条、以课(案)例、小课题研究为载体,解决校本教研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教材分析、集体备课、课例研究、集体反思、案例剖析、主题研究”等六种教研活动必须实现常态化。各学校学科教研组每学期活动总次数不少于10次,各学科学区教研活动次数每学期不少于2次。

第二十一条、各校要及时帮助教师或教研组总结、整理和提炼教学中的心得和收获,固化教师的研究的成果,积累可供借鉴的教学资源。学校对各学科主题研究活动的指导,应体现在相关的记录中。

第二十二条、各校对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必须做明确规定,并监督各教研组严格执行。研究过程发生的原始资料存档备查。要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科研,提升教学研究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各校要将教育科研工作和校本教研工作结合起来,落实“课题回归校本,科研走进课堂,结果回馈教学”的指导思想,形成两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良性格局。

实验教学及信息技术工作

加强实验教学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第二十三条、加强实验室管理

各学校必须配齐、配强实验教师,并在经费预算中安排足够的经费用于更新补充实验仪器、药品,确保实验教学正常开展。加强对仪器设备的存放管理,尤其是危险品的管理,做到科学规范。加强对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工作,延长使用寿命。各校实验员每次实验或活动保存好过程性资料;学期末做好各种档案的整理封存工作,清点实验仪器,整理账目。

第二十四条、有效实施实验教学

各学校要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本校条件和师生实际,充分考虑各学科实验的特殊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实验教学计划。演示实验的开出率达到100%,分组实验开出率95%以上。要保证普及率,使每个班的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提高分组率,开足组数;保证及时率,使实验与教学进度同步;提高成功率,使实验有较高的质量,防止走过场。各类实验按教学规范要求严格落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十五条、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全县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名师名校长(含培养对象)、学科骨干教师都要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整合教学的新路子。县教育局搭建整合教学研究交流推广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交流展示机会。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整合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展示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整合教学优秀论文、案例(课件)、课题(项目)、优质课等活动评比,全面推广普及整合教学,探索整合教学新规律,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校也要成立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整合教学工作,突出整合教学研究,每学期要组织专题讲座二次,整合教学周活动一次。各校要依托教育局资源库和农远资源,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资源库。

第二十六条、着力开展网络教研

教育局搭建各学科网络教研平台,开展由各学科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负责,全体一线教师参与的网络教学研究。一是专题论坛,结合行动研究和县区级大型教研活动,实行学科教研员负责制,引领学科教师以主题论坛的形式,加强对学科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研讨与交流,每学期确立2-3项专题,研讨结束后,教研员要在网上一期主题研讨活动综述。二是开设名师讲堂,按照教学进度,提前两周将学科教学重点章节的名师课堂(或说课)录制下来,供老师们观摩研讨;开展名师说课、名师讲坛活动,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三是依靠网络教研平台开展县域教师参与的集体备课。四是以学科为单位,面向全县,公开征集优秀教学设计、课件、说课案例、集体备课样案、导学案、课堂实录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纳入教学资源库,供教师观摩研讨。

上一篇:物理教研组学期汇报 下一篇:音乐教研组学期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