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器乐

时间:2022-08-27 05:48:00

民间音乐·器乐

民间器乐

我国的民间器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婚丧喜庆、风俗节日活动中,始终显示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真实地反映着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急剧变化,宫廷对音乐文化的垄断被逐渐打破,民间器乐活动有了显著的发展;宋代以后,随着歌舞音乐的成熟、说唱音乐的兴起和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器乐有了进一步发展;元、明、清三代,民间器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渐趋成熟。但由于民间器乐一向不被统治阶级所重视,因此留下的资料十分有限,从仅存的一些资料可约略看出,宋代以后,民间器乐确实不断发展,近代民间的许多乐种,正是在这样的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优秀品种。

我国的民间器乐乐种和演奏形式丰富多彩。主要形式有独奏、打击乐合奏、管乐合奏、弦乐合奏、丝竹乐合奏、丝竹锣鼓合奏等,基本上可以归为吹打合奏曲、丝竹合奏曲、独奏曲三大类。

我国西北地区的民间器乐主要有西安鼓乐、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

西安鼓乐

是一种吹打乐,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兴于元、明,盛于清。民间称为“细乐”或“乐器”,20世纪50年代后统称为“西安鼓乐”。主要流行于陕西省西安地区,尤以长安县何家营、周至县南集贤、蓝田等地最为活跃。

西安鼓乐多在每年夏秋之际(农历五月底至七月底),为了庆贺丰收在各地举行的乡会、庙会上演奏。演奏者为各村镇组织的鼓乐社以及大寺院、大庙宇的鼓乐乐队。 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两种。坐乐为室内演奏的鼓乐艺术形式,有严格、固定的曲式结构的大型民间组曲。全曲由头(帽)、正身、尾(靴)三部分组成,民间艺人称其为“穿靴戴帽”。所用乐器以笛为主,配以笙、管,有时加用双云锣。坐乐又分八拍坐乐全套和俗派坐乐两种;行乐比坐乐简单,它的演奏以曲调为主,节奏乐器只起伴奏、击拍作用,多用于街道行进和庙会的群众场合。行乐又分同乐鼓(又称高把子)、乱八仙(又称单面鼓)两种演奏形式。

西安鼓乐各流派乐社保留下来的曲目与曲牌上千首,是一笔非常宝贵而丰富的遗产。其中大型套曲的体裁类别约有400余套,小型乐曲的体裁类别约500余套,可以独立演奏的鼓曲有百余首。

西安鼓乐的乐谱,据50年代调查所知,有70多本,其中署明抄写年份的有16本,除何家营一本署作“唐开元五年六月十五日立”待考外,其余各本中抄写年代最早的是西仑乐社保存的《鼓段、赚、小曲本具全》,注有“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59)六月吉日置”。

喀什木卡姆

本卡姆一词来自阿拉伯语,其一般词意是规范、位置、聚会等。在我国新疆,木卡姆指流传于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以歌、舞、乐组合而成的传统古典大曲,据考查,木卡姆约在15世纪便已逐渐盛行于新疆各地。

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是在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经长期发展而形成和定型的。在维吾尔族传统艺术的宝库中,木卡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木卡姆常由民间艺人在传统节日、喜庆婚礼和娱乐晚会上表演,唱词采用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以及古典诗篇,其内容表现了维族人民生活的多方面,其中多数歌唱爱情。 根据流传地区、音乐特色、曲式结构、演唱内容等方面的差异,维吾尔木卡姆可分为喀什木卡姆(即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及哈密木卡姆三类。其中以喀什木卡姆历史最为悠久,流传范围最广,作品规模最大,可称为维吾尔木卡姆的代表作。

喀什木卡姆主要流传于新疆的喀什、莎车、和田、阿克苏、库尔勒、伊犁等地。全部大曲共12套,故又称“十二木卡姆”。古老的喀什木卡姆名称是“琼乃额麦”(即大曲之意),14世纪已在南疆喀什、和田等地流传,约在15~16世纪之间形成了12套乐曲;近代的喀什木卡姆是在琼乃额麦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增加了达斯坦(叙事诗歌)和麦西来甫(聚会)两个部分,使每套大曲的结构扩大为三个部分(琼乃额麦、达斯坦、麦西来甫)。全部喀什木卡姆整体规模宏大,共包括167首歌曲和72首乐曲,全部演唱需20多个小时。一般表演时,只演其中一部分,并不演奏12套木卡姆的全部。

19世纪,喀什木卡姆由喀什流传到北疆伊犁地区后,各套木卡姆只保留了第一部分琼乃额麦的局部与第二、三部分达斯坦与麦西来甫,虽然仍保持为12套,但规模较喀什木卡姆缩小,音乐风格受北疆地区民间音乐的影响亦有所变化,旋律较为紧凑,演唱风格较明快。此种木卡姆一般称为“伊犁木卡姆”,它实际上是喀什木卡姆的变体或支系。

民间演唱木卡姆的职业音乐家,承袭传统的师徒关系,口传心授,代代相沿。表演时人数不拘,场合亦比较自由。在婚礼、麦收后的家庭晚会里,常由民间职业歌手三五结伴进行表演,通常由主唱者自奏沙塔尔,由打手鼓者帮唱。在节日盛会等比较隆重的场合中,数量较多的职业音乐家汇聚在一起,演奏唢呐、铁鼓、沙塔尔、卡龙、弹布尔、热瓦甫、艾捷克等多种乐器,大家一起歌唱欢舞,热烈非凡。

刀郎木卡姆

亦可称为“多兰木卡姆”或“刀兰木卡姆”,流传于新疆南部叶尔羌河与塔里木河流域的麦盖提、阿瓦提、尉犁等地。其中以麦盖提的刀郎木卡姆最为著名。刀郎木卡姆是在16世纪前后,在当地传统歌舞的基础上,受喀什木卡姆琼乃额麦影响逐渐发展而成的。刀郎是历史上生息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土著民族突厥支部部落的名称,刀郎木卡姆即由刀郎部落而得名。

据传,刀郎木卡姆亦有12套(数目与十二木卡姆相同,但名称不同),但一部分已年久失传,目前在民间流传的仅有9套。每套木卡姆皆由木卡姆、切克特曼、赛乃姆、赛勒凯斯、色里玛五段音乐组成。歌舞的内容是对刀郎人狩猎生活的描绘。

刀郎木卡姆与喀什木卡姆的流传地区相近,但二者风格相距甚远。比起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的旋律音区较高,音调高亢、激昂,歌曲的起音与结束音常是带有滑音尾缀的长音,好似音乐化了的呼唤声,音乐采用的音阶调式十分多样,旋律中常有不同的变化音,各套木卡姆的终止音有终止于调式主音或下方的三音上的,甚至有终止于升高的调式主音的特殊现象。

上一篇:兰州孙中山铜像铸造之谜 下一篇:不朽的碑铭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