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侗族民间器乐艺术牛腿琴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8-28 03:22:27

浅谈侗族民间器乐艺术牛腿琴的文化内涵

【摘 要】人类学对物质文化的认知,一是把物品看作器物,二是把物品看作象征物和符号,三是对物品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在探讨对乐器的文化属性的时候,除了要重视文化的“自然之像”外,还要关注它的“人文之像”。本文基于民族学和艺术学的视角,采用民族学的田野调查对湘黔桂侗族地区牛腿琴在侗族社会交往场域和习俗活动中的应用进行了解,从牛腿琴的器身本体切入调查,对器乐的形制、音乐艺术形态进行详细的描述以及使用场合上进行细致的阐述,进而展开牛腿琴对侗族音乐艺术的影响以及在侗族人民心中的地位探讨。

【关键词】侗族;牛腿琴;社交场合

中图分类号:J6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73-03

近年来,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器乐艺术的描述,从民族学与音乐学的视角来深入探讨研究仍然较少,且往往都是停留在单一学科的理论角度去分析某一地区、某一单个器乐的艺术特点或文化特色。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盛行着一种民间传统弦鸣乐器――牛腿琴。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湘黔桂地区特色民族之一。侗族人民依山傍水,造就了独特的侗族艺术文化。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牛腿琴作为侗族独特的民间传统器乐艺术也随之诞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创造了积淀深厚、丰富多彩A音乐文化艺术。每当提到侗族的音乐艺术,大家所熟悉的就是侗族大歌。但就器乐来说,侗族有牛腿琴、芦笙、侗琵琶、侗笛等。而牛腿琴作为侗族民间器乐艺术中最具特色代表,历史悠久且传承至今,是侗族人民最喜爱、最常用、流传最广的弓弦乐器。

一、牛腿琴形制及艺术形态

在侗语中,牛腿琴叫“嘎给衣”(ga gi),“嘎”即歌,“给衣”即牛腿琴。从字面上看,牛腿琴就是琴与歌的结合。关于牛腿琴的历史在明代就有记载,有“侗人暇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以为乐”。这里提及的“二弦琴”就是现今的牛腿琴。牛腿琴因其外形酷似牛腿而得名。侗族人一般都是自知自用、就地取材,选取纹理顺直,没有疤痕的杉木、松木、桐木制作而成。琴身的规格大小则是根据个人的使用情况决定。笔者在贵州调查期间对一把牛腿琴进行了量测,一般一把牛腿琴琴身全长大约在85厘米左右,琴箱长37厘米、宽12厘米、厚5厘米,琴头方柱形,长11厘米、宽6厘米,琴颈前平后圆上窄下宽,长25厘米。上与琴头相接,下与琴箱连为一体。弦糟后开,在两侧各设一个硬木弦轴(左上右下)正面主要是用来按弦,有两根弦,以前用细棕绳,后来用钢丝弦。牛腿琴只有一个把位,在牛腿琴面板下方三分之二处有一个用木制的桥形(呈拱形)琴码(侗语:ma),下端则是用牛缚弦用以系弦。有两个音孔,其中在面板中部右侧开有一个圆形出音孔,可插入音柱。这样琴的声音听上去会更明亮。演奏时常在音孔中插入一根直径稍细的圆木钉作为音柱,通过推进、拉出或旋转木钉,可以调节琴的音量和音色。经常同时用双弦奏出五度和音。

琴的共鸣箱系在半边原木一端挖凿出一个长瓢形的空间,用桐木做成的薄板盖在上面,薄板不宜太厚也不宜太薄。琴身背面呈船底形。除了琴身之外,还有一把琴弓,琴弓的弓杆是用竹子制作而成,在弓杆两端系以马毛,弓长为63厘米。牛腿琴的发生原理是琴弓与弦之间摩擦而产生声音,弓毛需要用松脂涂抹才能拉出声音。

不同于侗琵琶、芦笙,牛腿琴体积小便于携带,与中国传统乐器二胡和西洋乐器小提琴类似,亦是由琴身和琴弓两部分组成。在牛腿琴进行演奏时,通常演奏者是左手持琴,右手持弓,或坐或站自拉自唱,有时也为他人伴奏。坐着拉琴时,将琴的尾端顶在左肩与左胸之间,琴面朝上,左手托持琴颈,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弦,右手执弓在弦上拉奏。这种演奏法在我国各族民间拉弦乐器中极为少见,和演奏小提琴的姿萦行┫嗨啤EM惹俚亩ㄏ乙虻赜蚝陀猛静煌而有异,多以五度关系定弦,也可按四度、小三度音程定弦,一般常定弦为:g、d1、c1、g1;d1、a1;d1、g1或e1、g1。只用一个把位演奏,音域只有一个八度。

二、牛腿琴在社交场合中的应用

作为在湘黔桂侗族地区的社会交往和习俗活动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牛腿琴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完美地体现了侗族人民林农耕作文化和音乐文化的精髓。也是传承延续侗族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载体,是展示侗族历史社会的窗口,是展现侗族传统文化的舞台,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增进民族团结的纽带。牛腿琴这种器乐艺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符号代表,体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性的特征。 在现实场景中,牛腿琴作为其民间器乐艺术的代表,是由一系列生存环境与文化功能所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侗族民众适应自然界、适应生存的一种产物。牛腿琴不单单是一项普通的侗族民间传统乐器,除了主要用于各种体裁的侗歌和侗戏伴奏,可独奏或合奏、自弹自唱外,它还是男女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工具”,其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发展,侗族男女之间的交往也从牛腿琴这样一种谈情方式变成了用手机交谈。如今,我们只能在节庆或舞台表演上才可以看到牛腿琴的演奏。

(一)牛腿琴在侗歌中的应用

在湘黔桂侗族地区流传着“饭养身、歌养心”这样一句话。作为侗族文化标签的侗族大歌,在侗寨人人都会唱,人人都爱唱。同时,作为侗族民间传统器乐艺术代表的牛腿琴,它在侗歌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唱牛腿情歌。牛腿琴在侗语中意为“边弹边唱”的意思。所以牛腿情歌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是说唱结合。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也是反映了侗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婚姻关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歌在侗族侗语中又称“多嘎”,可以说,侗歌是侗族历史、文化、社会的再现,也是侗族人民审美艺术的结晶。

作为与侗歌相生相伴的侗族乐器,对于这样的集体活动,不仅为每个会乐器的人提供了展示技能的机会,也为他们在侗族地区的地位得到了认可和提高;同时,每一个参与者在唱歌和演奏乐器时达到了一种默契,最大程度上是一种团结、融洽的氛围。在侗族地区,每个人都是在侗歌中成长起来的,人人都会唱侗歌。关于侗歌的内容,也是种类繁多。从音乐演唱形式上来看,有大歌、双歌、小歌等。侗歌主要分为单声部歌和多声部歌两大类。其中单声部歌分为四小类,分别是情歌、叙事歌、礼俗歌、其他歌。情歌则又分为牛腿琴歌、琵琶歌、笛子歌、河边歌、山歌;叙事歌则分为牛腿琴叙事歌和琵琶叙事歌;礼俗歌分为拦路歌、敬酒歌和多耶歌;其他歌分为儿歌、劳动歌和戏歌等。

(二)牛腿琴在社交场景中的应用

在侗族日常社交场景中,会使用牛腿琴这样一种侗寨民间传统乐器的群体大部分均为男性。牛腿琴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使用棕丝弓毛摩擦棕绳弦,所以它的发音纤柔而略带嘶声,音色柔细,音量较小,并能与人声、歌声十分密切地结合。正因如此,一种叫“行歌坐夜”的活动成为了侗族社会交往中较为独特的社交方式。在过去还是广受侗族男女青年喜爱和欢迎的。未婚青年专用于求爱的工具就是“牛腿琴”。

“行歌坐夜”侗语叫“了翁”,据资料记载,自清代李宗动《黔记》中说:“……未婚者于旷野为月场,男弦女歌最清美,亦名‘眺月’……男女长到十五、六岁便始行歌坐夜,姑娘三五人结伴于一家,情同手足。罗汉结伙前来走访,谈情对歌。此间,男女互相尊重,切忌言语浅薄,举动轻浮。情投意合者便无夜不往,情深者互赠信物,私定终生。”也有说法称之为 “闹妹子”、“会姑娘”。

每年的二月初一的夜晚,一个房族,或师从一个歌师的姑娘们一般都会聚集在某一个姑娘家,刺绣、纺纱或聊天。这时本寨子的不同房族的青年或走寨子的青年拿着牛腿琴,若是听到哪家有纺纱声则拉着牛腿琴或弹着琵琶一起结伴去女孩家里。如果说木楼的大门是关着的,侗族的未婚青年则会先在门外面唱起《喊门歌》,用歌声来问,姑娘们则会以歌来回答。一问一答的喊门歌之后,姑娘们才开门让青年们进来,再跟他们谈情对歌。侗族姑娘们认为,会拉牛腿琴的侗族青年要比会弹侗琵琶的青年厉害,因而会牛腿琴的青年也通常更受姑娘们的重视和欢迎。这样的对歌,也是男女择偶的衡量标准和方式。

牛腿琴还有一个独奏较多的场合就是侗族男女社交活动中的“爬窗谈情”。 据了解,如果小伙子们去了女孩子的家里面,女孩家里的父母兄长都是要回避的,一个是为了留更多的空间给男女青年进行对歌,还有也是对女方父母的尊重。据说侗族青年会等到月亮上中天之时,等到侗族姑娘家中的父母兄弟都入睡之后,带上牛腿琴扛起独木梯子,架在姑娘居住的卧室窗外,爬上梯子轻声与姑娘对歌。 这样的一种谈情对歌方式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琴声悠扬动听,小伙子拉着琴低声唱着情歌,诉说着一片真情。拉上一段婉转柔和的曲调,曲调犹如男女之间窃窃私语的情话。一直唱到破允狈植帕盗挡簧岣姹稹T谝股安静的夜晚,牛腿琴能将自身的音色发挥到淋漓尽致。人声与琴声的完美结合,触动人心。其实这也能看出侗族人民温婉含蓄的个性。

(三)牛腿琴与其他乐器的配合

作为伴奏乐器,从音乐学角度来分析,一般用于旋律性的即兴伴奏,与其伴奏的主旋律呈平行八度进行。尤以一首歌曲中的前奏和间奏为主要伴奏。与其他乐器的配合常见于侗琵琶合奏,并伴有人声的演唱。牛腿琴在为歌曲做间奏的时候,其伴奏是根据侗族语言的韵律以及唱句尾字的发音进行的。每每看到牛腿琴演奏者能即兴唱上一段,这跟他们从小在唱侗歌听侗歌的环境里熏陶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自弹自唱的时候,是根据歌者即兴发挥演唱和拉奏的节奏填歌词,时而停顿时而连续。但在与侗琵琶一起合奏的时候,他们却能很好地配合演奏。在为侗戏伴奏的时候,多数戏班只拉过门,牛腿琴从唱句的最后两个唱词开始跟奏,每当表演者唱完一句时,牛腿琴会根据那一句最后尾音律决定此间奏用什么音乐,从而将曲调固定下来。

牛腿琴这种人声与琴声结合的演奏方式,触动人心。其速度悠缓,曲调短小,结构简单,琴随歌的节拍演奏,在中间时而也夹有间奏,节奏平稳,曲调优美略带伤感。演奏者在演奏牛腿琴歌的时候,也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绪借用器物表达出来。牛腿情歌在曲调上是统一的,而在唱词上则不同,一般根据不同的人唱不同的内容,但内容表达的都是男女之间的感情。通常是男生会带着牛腿琴去女生家里唱,一般都是单独对唱,也有两三个人,其中有一个人拉琴,其他人唱歌。拉一段唱一段,唱完后女生继续对歌,就这样你一段我一段的对唱,如果一个男生对一个姑娘有意思,就会每天带着牛腿琴去姑娘家拉琴唱歌。如今,除了在平时练习、逢年过节才会拉琴。除此之外,牛腿琴有时候也会和小琵琶配合,主要用于侗寨行歌坐月这样一种谈情说爱的社交活动中。

三、结语

不难发现,侗族的社交活动是群体性、公开性的,用歌声用琴声来表达爱意,应用于在节日集会、娱乐、相互走访做客、集体劳动等场合中。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对于艺术,它和科学、巫术、宗教一样,都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间接满足着人体基本的需求。牛腿琴作为单一的乐器表演,它的演奏是侗族音乐艺术文化的集中表现,同时也反映了其恋爱习俗和社会关系,无论是从侗族地区对牛腿琴这种乐器的需求方面来说,还是从牛腿琴演奏的场合看,它属于侗族人民。牛腿琴也是侗族社会组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从教育传承还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娱乐。从牛腿琴的演奏来说,个人的演奏还是伴奏服务于一个团体,他们与公众分不开,在享有同样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同时,牛腿琴的艺术功能与社会功能是相关联的,并相互影响。 因而,牛腿琴目前所面临的,不仅是其制作和演奏技艺传承上所面临的窘境,以及该怎样对环境做出相应的适应,也有侗族人民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所面临的选择和适应。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做出怎样的适应?是同化、分离还是融化和边缘化。侗族人民能否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本土文化的特征和特性,亦或是对外来文化进行吸纳和交流的同时建立起一个平衡积极的关系,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

宋 林(1990-),女,湖南益阳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上一篇:京剧“言派”简说 下一篇:人与命运的抗争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