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案例交往式教学法初探

时间:2022-08-27 05:46:26

政治课堂案例交往式教学法初探

摘要:所谓交往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与交流、辩论与对话,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与思想的碰撞,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本人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教学模式——案例交往式教学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 交往式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是由教师将知识分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地系统地加以呈现,使学生通过倾听、记忆和练习以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出现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这种教学,失去了素质教育的功能,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探究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的丧失。新课程倡导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本人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教学模式----案例交往式教学法。

案例交往式教学是指以案例为载体,以交往为本质,以探究过程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与交流、辩论与对话,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与思想的碰撞,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以案例为载体

在案例交往式教学过程中,案例是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知识的载体。案例质量的高低是案例交往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为此,案例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1、真实性。案例必须源于历史或现实社会生活,是从历史或现实生活实践中提取的,且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针对性。所选案例与学生身边和周围的事要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案例的参与者有的年龄要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学生才会引起关注、兴趣。

3、时效性。案例应是新发生的事,学生爱听,也容易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年龄上的差距。

4、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同类案例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5、探究性。案例不能过于简单,应体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这才有探究的必要。如果案例的内容简单,学生观点一致,不存在什么问题或争议的话,这样的案例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些有激烈观点的冲突,没有处理方法和结论的案例,往往内涵丰富,它能吸引学生透过各种表面现象,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面深入探讨,共同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实质。

6、目标性。在案例交往式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每一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知识体系。

7、自主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案例的选择应体现自主性,案例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提供的。

(2)案例探究的过程应体现自主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力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现案例中的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并设身处地地思考、探究问题的方案。

二、以交往为本质

案例交往式教学仍然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其统一的实质是交往。这种交往同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领导者、参与者。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既相对独立,各自属于不同角色,又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1、教师在交往中扮演“导演”的角色。

(1)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点拨、评论等各种巧妙的手段,使探究、讨论、发言过程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生动活泼的健康发展。

(2)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学生在探究讨论中陈述自己的观点,评论他人的观点,展开争论以至形成共识,教师在其中起着促进的作用,鼓励学生创新,支持不同意见交锋,促进探究向纵深发展。

(3)由居高临下倾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仔细“倾听”,创设和谐情景,促进学生探究。教师不是思想的主宰者,真理的垄断者,而是通过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启发、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

2、学生在交往中扮演“主演”的角色。

(1)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提供与教学相关的案例材料。

(2)学生提供探究角度,提出假设。

(3)学生收集和发现材料,展开探究活动。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总结。

3、师生间的相互交往。

这种交往体现在互动性和互惠性。互动性既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互惠性既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蜡烛的燃烧”,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上一篇:政治课堂三位一体教学法初探 下一篇:谈语文教学中的猜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