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常用研究方法评价

时间:2022-08-27 05:43:49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常用研究方法评价

(1.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31;2.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

摘要:回顾了近年来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生物效应法和血药浓度法,以及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各种假设或设想,如“证治药动学”新假说,“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辨证药动学”假说,“中药胃肠药动学”和“血清药理学”等,客观评价其在研究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中的特点。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1041-03

研究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规律,可以阐明和完善中药复方原理及其作用机制;获取中药复方药动学参数,为提高中药复方制剂质量和优化给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在研究中发现新活性代谢产物而创新中药新药莫定科学基础。由于中药复方由多味药组成,每味药又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因此,药动学研究比起西药有较大的难度。采用何种方法学来研究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才能更准确、更完整、更科学地揭示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特征,仍在不断探索中。就目前主要用于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生物效应法和血药浓度法总结如下。

1生物效应法

从中药的生物效应看,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是中药复方成分的主要部分,可针对性地分别进行实验,推算其药动学参数。80年代初期产生了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理论方法,该实验方法发展到今天主要有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和微生物指标法。

1.1药理效应法 1975年,Smoden就提出以药效为指标测定药动学参数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假定药效在体内呈线性关系。药物在作用部位的药量(Q1)与给药量D呈正比,而(Q1)又与药物效应强度(Et)有对应的函数关系即,Q1=f(E1)。给药后某一时刻作用部位药物浓度与药效强度的函数关系,可用给药量D与药效强度(E2)的函数关系来表示,即D=f(E1)。由此进行模型分析和推算药动学参数,主要用于有效成分不完全清楚及成分复杂难以检测的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

效量半衰期法也是研究药理效应的方法之一。该法是80年代中期,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李成韶等人在对青蒿素抗疟作用的研究中所提出的。效量半衰期t1/2(ED)是指体内有效药量减少一半的时间。效量半衰期法先通过实验测得药物的量―效曲线和时―效曲线,然后利用两曲线的截距和斜率求算KED(体内有效药量消除速率常数)和t1/2(ED)(有效量半衰期),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药理效应法是研究中药复方药动学的常用方法,它能体现中医药的整体性,符合中医药基础理论。由于中药及其方剂的药效作用是多方面的,某种作用的药动学过程并不能代表该药的全方位作用特点,须用多个药动学指标来反应中药复方的作用规律。如分别以发汗,解热,抗炎和肠蠕动为指标研究了麻黄汤等4个解表作用的药动学规律,发现用不同指标测定的药动学参数相差较大。因此,选择药效指标应是该药的主要作用,而且与临床用药目的相一致。对于可反复检测且重现性好的指标,可于用药后的不同时间检测其变化;对于变化迟缓,不能迅速恢复,甚至不可逆的药效指标,可将动物分为若干时间组,分别于造模前和不同时间给药,再按均内一致的原则造模,以模型指标变化的达峰时间检测不同时间组药效强度的变化。

1.2药物累积法 药物累积法又称毒理效应法,是一种利用动物急性累积死亡率来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其原理是将血药浓度多点动态测定与急性死亡率测定蓄积性的方法结合,以估测药物体存率和表观半衰期来研究中药药物动力学的方法。该法具有非特异性,只要能使动物急性致死的药物,不论药物的性质如何,都可求算其药物动力学参数。因此,该法对于有效成分不明确或成分复杂或无合适化学定量方法的中药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适用于具有一定毒性的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

药物累积法以动物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明确可测,体现了中药制剂复方配伍的整体性,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其参数能比较真实地表明制剂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但累积法是以动物死亡率为指标,不一定与药效平行,试验所需的动物较多,剂量也大于临床实际用量。第1次给药后可引起组织器官损伤,第2次给药时,体内药物可能已经消除,但机体的损伤还未恢复正常,结果动物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可能导致动力学参数改变,用此法求得的药动学参数不一定与通常情况下药物实际动力学过程相符。

1.3微生物指标法 又称琼脂扩散法。是对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利用微生物法测定生物样品的浓度,然后拟和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微生物指标方法简单,指标明确,操作容易,重复性高,有较高的灵敏度,为成分复杂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药动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如王西发等采用微生物法测定了家兔体内鹿蹄草素药动学参数。但中药复方干扰因素多,同时血清有效成分很难达到抑菌浓度,因此微生物指标法在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中应用还不多。

2血药浓度法

既通过测定中药复方已知成分在体液中的浓度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以此为代表研究中药复方药动学。自80年代以来,有关中药及其制剂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报道。多以血(尿)药浓度测定法代替由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在动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研究手段。其中目前公认较好的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有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法,多采用联用技术以弥补单一技术的缺点。该类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专一性强,重现性好,回收率高。

紫外分光光度法在血药浓度检测中应用广泛,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特异性不高,常受到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和药物代谢产物的干扰。如测定板蓝根注射液在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参数中,板蓝根的主要成分为靛蓝和靛玉红,其中靛玉红的吸收峰在(540±1)nm处,与血红素(572±1)nm的吸收峰相距太近,有干扰,不宜作为检测指标,因而选择特异性高的靛蓝作为检测指标。

气相色谱法已作为一种高速发展的技术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是测定血清中有效成分的一种常用方法。近年来随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气液色谱(GLC)、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等技术扩大了该法的应用范围,提高了灵敏度(1-0.001μg)、专一性。尤其是GC-MS联用技术,发挥了色谱分离与质谱定性定量的各自优点,成为研究药物代谢产物的重要工具。例如杨丽莉等建立了气相色

谱一质谱联用检测法同时测定血浆中冰片和川芎嗪血药浓度的方法,冰片和川芎嗪的血中回收率分别为97.32%和87.37%;最低检测浓度为2ng/mL。

高效液相色谱法不受药物的热不稳定性和挥发性所限制,具有样品适用范围广,预处理简单等优点,为快速、灵敏、专一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例如,葛根素滴眼液眼内药物动力学的实验研究表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房水中的葛根素含量,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精密度高、步骤简便等优点。

免疫法是70年展起来的检测技术,用于体内药物的分析有独特之处,取样量小,专一性强,灵敏度也高,常用有放射免疫法(RIA)和酶免疫法(EIA)。其检测限达0.001ng。放射免疫分析法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技术与免疫化学技术相结合的体外测定超微量(10-10~10-9)物质的新技术,如刘曙光等对黄夹次苷甲和苷乙的放射免疫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酶免疫分析法是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机制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免疫学测定方法,测定仪器简单,测定速度快,易于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测定,因此可应用于中药药动学的研究。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方法上进行探索,试图找到一种能更准确、更完整、更科学地揭示中药复方药动学特征的研究方法。陆续提出各种假设或设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证治药动学”新假说,“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辨证药动学”假说,“中药胃肠药动学”和“血清药理学”等。

“证治药动学”新假说,即中药配伍对方剂药动学的影响和方剂药动学与“病证”的关系。它包括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和辨证药动学。

“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新假说,是指复方中药的君臣佐使(药物合用)可明显影响彼此在体内(血清)化学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并与疗效和毒副作用密切相关。因为所定性定量的化学成分与母方的治疗效应和毒性效应相关,所以称为“复方效应成分”。

“辨证药动学”假说,其目的就是探讨中医“证”的生理病理状态对药物动力学的作用规律。对同一药物的不同证的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学处理,参数的差别明显影响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

“中药胃肠药动学”,主要是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在胃肠内的动态变化过程,虽然这种变化是机体对药物的最初始作用,但它将影响到复方中各种成分在体内的全过程。

“血清药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在对汉方药研究体系探讨过程中提出的。利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能利用体外实验的优点,比较准确、真实地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药及其复方在胃肠内处置过程中活性成分的转化与改变;有助于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和相使、相须等“七情”的实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防治顺铂所致急性胃肠反应的临床研... 下一篇:HPLC法测定红药片中人参皂苷Rg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