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配中药容易混淆的药物

时间:2022-09-29 02:51:26

调配中药容易混淆的药物

【关键词】调配;容易混淆的药物

【中图分类号】R5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64-01

中药以植物药居多,其中某些药物由于入药部位有别或因炮制得方法有异,功效有相似者有相差甚远者,甚则截然不同。下面就列举几对药物因来源相同,入药部位有别,性味,作用区别不大或有差异,在临床配方上容易混淆,所以在配方上应仔细斟酌。

1 附子、乌头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多为制附子。性味辛、温、有毒。回阳救逆,温肾壮阳,散寒止痛,剂量:3~15克,先煎30到60分钟以减轻毒性。为回阳救逆的要药乌头分为川乌和草乌,川乌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草乌为毛茛科野生植物北乌头的块根。两者性味辛、苦、温,有大毒。归心、肝、脾经,功效散寒止痛。川乌的用量为3~9克,作散剂或酒剂减1~2克,而草乌毒性比川乌更大,力更强。用量为1.5~4.5克。

2 干姜、炮姜、生姜

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茎(老姜),性辛、热,归脾、肺经。温中,回阳,温肺化饮。重在温脾,故能止泻,能走能守。

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性苦、涩、温,归脾、肺经。为干姜炒至外面焦黑,内呈黄色者,又叫黑姜、姜炭。入血分。重在止血,亦止泻。守而不走。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嫩姜),解表散寒、解热。重在温胃,故重在止呕,走而不守。

3 苏叶、苏梗、苏子

苏叶又称紫苏叶,具芳香味,用于发散风寒,解鱼蟹毒;苏梗又称紫苏梗,行气宽中,理气安胎。一般奖苏叶、苏梗合成为紫苏,取其发散风寒,行气宽中之效。

苏子:下气消痰平踹,润肠通便。分为黑苏子和白苏子,黑苏子气香力厚,白苏子气较淡薄。

还有一类药名相似,极易张冠李戴,配方时容易混淆,若错配之,轻者贻误病情,重者招致不良反应。因此应引起重视,医生在书写处方时需使用国家规定的正规处方名;药剂人员必须认真仔细的审核处方后方可调配。如下:

3.1 柴胡、银柴胡: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性苦、辛、微寒。轻清升散,发散表热,清退实热,除半表半里热,升阳举陷,疏肝解郁,截疟。升提作用好,发散力不强。北柴胡和解退热的功效较好,处方单写柴胡配北柴胡,如系加成方制品中的柴胡,也配南柴胡。

银柴胡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银柴胡的根,甘、微寒,清除里热,清退虚热,消积疳热,为退虚热要药。

3.2 茯苓、土茯苓: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土茯苓的块茎。二者都有除湿的功效,茯苓有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作用,土茯苓能除梅毒,汞毒,为治梅核气要药。

3.3 白蒺藜、沙菀蒺藜:白蒺藜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性味苦、辛、平,归肝经。又名刺蒺藜,明目之功用于实证,祛风止痒,疏肝解郁,平抑肝阳。

沙菀蒺藜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茎黄芪的成熟种子。性味甘、温,归肝、肾经。又名潼蒺藜或沙菀子,明目之功用于虚证,养肝,补肾固精,平补阴阳。

所以,笔者认为中药调剂是药物用于临床医疗的重要一环,它所涉及的内容较广,与中医学,临床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方剂学,中药药剂学等各科都悠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调剂人员应了解或熟悉上述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并同时遵守调剂工作制度,掌握操作技能,中医处方常用术语,处方应付中药名称。按医生的处方,而且还应按照《药品管理法》,《中国药典》,《炮制规范》及有关规定,准确的将中药调配给患者,才能保证中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

作者单位:643000 四川省自贡市中医医院

上一篇:加强保洁员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 下一篇:异丙酚联合芬太尼行无痛人流100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