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刍议

时间:2022-08-27 04:44:24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刍议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扩大,我国总体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作为学校的弱势群体,由于共性与个性方面的原因,贫困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建立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构建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关键词】贫困毕业生 就业 帮扶体系 竞争能力

一、大学生整体就业难,贫困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规模从2010年的630余万人增至2011年的640余万人。虽然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就业情况有些回暖,但国际金融危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影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苦苦挣扎。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作为学校的弱势群体,政府、学校以及社会都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以促进贫困生就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性原因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逐渐扩大,我国总体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各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面临精简机构、人员裁汰的压力,尽管各单位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接受毕业生人数有限,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2.高校缺乏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专业人才

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得到的就业指导也只是一些关于政策咨询、派遗、就业协议签订等事务,大学生从理想的学校到现实的社会还有一定距离。由于高校缺乏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专业人才,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薄弱,因此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学生通过培训、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可以得到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辅导,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唤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定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准备。

3.学校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脱离

建国后形成的大学生培养机制存在计划经济色彩,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学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专业设置、学生人数、课程设置等都要由市场来调节,但现今的市场经济对人才流向的调节未在教学中得到反映。再者,相对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言,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比较注重知识型教育,高校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一些单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聘用的毕业生进行培训。因此,学校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脱离的现状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个性原因

1.贫困生学习基础薄弱

首先,贫困生由于生长环境或家庭经济收入偏低等因素,受教育基础较差,大多数学习成绩一般。其次,进入大学后,多数贫困生会将一部分时间用于打工以缓解经济压力,用于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贫困生学习基础薄弱,对以后的就业势必会产生不良影响。

2.贫困生就业压力大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长期的生长环境使其视野受到局限。不少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家庭贫困而自卑,不愿融入集体,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使其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贫困生加害怕竞争,急于求成,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生担负着个人的夙愿以及家庭的寄托,因此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3.贫困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者经济较差的贫困生,进入大学的目的之一是想用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在择业时会偏向高收入、高地位、高稳定的职业,而不愿选择到基层,到偏远地区或艰苦行业。但据调查,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在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困生就业难的现状。

4.贫困生社会资源较少

在现今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各种社会关系对毕业生求职的成败与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与学生本人综合素质竞争的同时,也与学生家庭的社会关系较量着。由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网络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其中41.61%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实现的。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原因,贫困生没有广泛的人际关系,缺乏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支持,得到的就业信息较少,就业渠道相对较窄,因此大大降低了就业的机会。

5.贫困生综合就业能力较弱

由于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生长于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或偏远地区,入学前,其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入学后,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压力及心理素质等原因,缺乏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在学生会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致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另外,基于很多贫困大学生缺乏社交礼仪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以致他们不能顺利就业。再者,由于经济实力的影响,贫困生无法参加各种职业能力方面的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也无力支付找工作时比如面试职业着装或跨地域就业交通等费用。贫困生综合就业能力较弱是影响贫困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建立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意义

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建立,不仅与社会“重才重教”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关系到社会“重才重教”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现今,尤其是在农村家庭,“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和家长看不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供子女上大学使得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经济上雪上加霜,“不读书等着穷,上大学立刻穷”在农村流行起来。因此,建立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重才重教”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也关系到整个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其次,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关系到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贫困生在升入大学后,由于经济基础、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他们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愿融入集体,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使其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贫困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贫困生择业、就业会有很大帮助,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但目前,由于大学生整体就业难,贫困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导致贫困

生还贷难,银行不愿发行学生助学贷款的情况。甚至,某些城市或学校把毕业生的助学贷款归还记录与国家的征信记录或者学位证书发放相关联,如果毕业生逾期不归还贷款,则影响毕业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解决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就业帮扶体系构建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构建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一)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

作为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应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的重点考虑对象。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纳入政府援助困难群体就业的体系,出台和完善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建立一套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形成公开、公平、优胜劣汰的就业环境的法律和法规,使人才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另外,政府对于贫困生创业要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贫困大学生创业时的一些问题,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营造便利的社会条件,以此来激发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潜力。

(二)企业提供就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机会

由于生长环境等原因,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贫困生更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为提高贫困生就业率。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企业应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市场,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实践竞争力,为毕业时参与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完善贫困生就业支持体系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支持主要是物质资助,而对他们就业问题关注不够,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措施欠缺。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和贫困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多,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列入贫困生工作中的重点,完善贫困生就业支持体系,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高贫困生就业率,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首先,高校应针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帮助。通过国家鼓励贫困生就业政策的宣讲,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引导贫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认识自己,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符合自己发展的求职目标和择业方向。高校也应积极向贫困生提供招聘信息,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带领贫困生到校内外各种招聘会和用人单位求职,增加贫困生就业机会,努力使他们早日就业。

其次,高校还应针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再次,高校应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加大对贫困生就业的扶持力度,给予经济援助,提供免费的就业技能培训,缓解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压力。除此之外,高校也应鼓励贫困毕业生自主创业,对贫困生自主创业进行政策指导和宣传,提供创业指导和帮助。

(四)贫困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就业不等于扶贫,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给贫困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不现实的。能力是就业的关键,只有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才能提升就业能力,才能提高贫困生就业率。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提高心理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素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为毕业时参与就业竞争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郝军,浅谈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1,(2).

[2]崔小璐,陈小琼,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0,(1).

[3]励莉,别道亮,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管理观察,2010,(11).

[4]侯鲲,韩永升,高校家庭经济贫困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0,(5).

[5]郭彪,郑艳秋,尹金荣,对改善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1,(4).

上一篇:浅谈如何推进高校住宿学院制建设 下一篇:充分开展特色课外活动,提高素素质教育对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