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声乐美学价值探讨

时间:2022-08-27 07:20:15

文化视野下的声乐美学价值探讨

摘 要:声乐是人类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人自身具备了发声的条件,不依赖任何乐器,便可以进行声乐的创作。本文以文化视野为切入点,通过对声乐艺术的剖析,从声乐的民族性、发展历史,中西交流中对于文化的影响以及珍稀民族声乐文化的保护等方面简述了声乐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文化视野;声乐;美学价值

文化是人类存续发展过程中对外在物质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断作用及其引起的变化,音乐作为人类通过思考所创造的事物之一,是传统文化组成的一部分,音乐美学是一种从审美特征及审美规律对音乐艺术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音乐的美学艺术,反应了人们自身的精神世界。声乐美学作为整个音乐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使用系统论和比较学的方法,从艺术哲学和艺术形态学等视角,研究和阐释声乐艺术的美学总体构成。声乐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蕴含了丰富的审美价值,笔者从文化的视野探讨声乐的艺术美学价值。

一、民族声乐蕴含之美

近几年我国掀起了一股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的热潮,原生态唱法作为我国近几年兴起的声乐唱法之一,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高雅别致的歌剧到地方特色的山歌,都是世界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歌剧是把人们生活提炼成剧本素材,然后在进行演绎以供人们欣赏的话,山歌就是人们现实生活情景和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可以让人体会到那种最质朴的情怀,原生态民族声乐让人体会到民族声乐中的自然画面、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歌唱者内心的精神世界。可见我国的声乐蕴含了深刻的美学内容。声乐艺术源于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和追求,无论从通俗歌曲、古典音乐还是歌剧演唱都需要考虑到声乐中的美学问题,合理地理解声乐美学、提升对声乐内容的品鉴能力,加强对声乐演唱的审美表达,都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完成声乐艺术的开展实践。

二、声乐发展的历史烙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从春秋时期就有了关于音乐的专门记载。《周记》中记载“古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贺军旅,以正田役。”可见,最初声乐在百姓生活中有着实际的用途。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也渐渐上升到艺术层次,出现了大量的创作家和歌唱家,一直到汉朝时歌赋的盛行,唐宋时期诗词以及到后来的元朝的曲子,以及到近代以来和西方声乐文化的交融碰撞,每个时期的不同发展,为我国声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同时,各时期的声乐发展也体现了同时代文化审美发展的一个层面,反应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学朴素追求的层面,是我国后来声乐发展的源泉。

三、世界文化交流对于声乐的影响

世界文化的交流史中,从不缺乏东西方声乐交流、交融的身影。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对东亚甚至全世界文化产生着重大影响,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自近代以来,随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我国的音乐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融进了西方文化的元素。尤其是在音乐方面尤为明显。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开始,西方音乐开始在中国传播,随之而来的西方声乐唱法也相继传入国内,并在美学感官上,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美学价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理论研究方面,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歌唱方法逐渐向体系化、舞台化的方向发展,展现了西方声乐元素在我国音乐美学中的一大亮点。另外,美声唱法的融入使民族声乐的审美内涵更加丰富,也为群众对民族声乐的审美观念提到了更高的层次。

四、声乐美学对人文化修养的意义

声乐诞生之初就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展现着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情景。作为凝聚了时代历史的有声画卷,智慧的劳动人民不仅扩展了声乐艺术美的创作源泉,而且也为欣赏声乐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声乐美学作为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艺术,可以通过舞台演出,或者是网络音视频,走进寻常百姓家,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出让人愉悦的情感,成为提升人们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现在声乐艺术已经成为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声乐美学来达到教化心灵的作用。

声乐艺术的美学是音乐美学的分支,它的特性反应了其历史属性和地域属性,作为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的文化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综上所述,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来审视声乐美学,其宝贵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声乐学习者,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演唱实践中,我们都不能忽视美学在声乐艺术形式中的作用和地位。声乐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是民族特性的表达,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高级产物,无论是对于大众文化修养的提高,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来说,对声乐的美学价值探讨都是非常必要的。总的来说,无论是采取何种方式,我们对声乐美学的探索,对我国的声乐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琦.漫谈音乐美学中的声乐美学[J]. 艺术百家, 2005 (4).

[2]罗钢, 刘象愚. 文化研究读本[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王次炤. 音乐美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试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 下一篇:电影《赵氏孤儿》服装色彩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