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有效教学刍议

时间:2022-08-27 05:04:17

作文有效教学刍议

“作文难”是常挂在学生嘴边的话。难在无话可说,难在有话不知从何说起,难在好不容易写完还要被老师评为:语言干瘪、思想空洞、情感造作。作文教学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多年来语文教师们前赴后继地研究、尝试、探索,但还是停留在投入多、低产出的状态。因为“吃力不讨好”,所以作文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日渐“边缘化”。首先是因为现行中学教学的大环境造成的,语文学科的地位本身低下,有些校领导甚至认为,作文课上不上一个样,临时让学生背几篇文章突击一下就能应付考试了。如何在单位时间内让分数最大化是许多人热衷的目标。其次是任课教师的“不作为”,作文教学是一个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养成教育,而现行高中教学的体制导致学生(教育对象)常常处在一种不稳定之中,一会儿文理分科,一会儿又是层次分班,三年高中很少有学生能在同一个教师那里完成系统的作文训练。教师不同,理念不同,方法各异,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长效机制来适应一个人作文学习的系统化训练。怎么办?于是为了满足所谓“低耗高能”的产出,各种应试的作文教学方法大行其道,结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大量的虚假作文、雷同作文、套话作文。一个班级写作真正过关的同学还不到一半。这是一个揪心的事实,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深思的问题,结合这些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来自于作文教学过程的有情趣、有章法、有秩序,能切实地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能改变作文教学的无序和低效。

一、学生写作情趣的因势利导

1.消除学生写作的畏惧心理

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学生之所以害怕写作,原因在于把握不住文字的表述,情感的表达,同时内心深处又渴望被肯定。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只要把心里想说的话记录下来,这就是本真的写作;写作的对象又很广,任何能够让你过目不忘的、入耳心动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其实,好多作家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只是把写作当作有趣的事,坚持做下去。每一个人都有“邯郸学步”的开始,第一步跨出去了,第二步就容易了。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可以。此时的鼓励宛如一双援手,可以帮助他们跨出去走向成功。

2.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无需讳言,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对经典的范文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环节,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如:教学《我与地坛》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美,其情感的真,那深沉的渗透着语言张力的文字足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此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写出内心的感受,也许只是几句话,但却是作文开始的第一步。

3.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

作文之前的准备工作,其实是很重要的,也许只是一段音乐,也许只是一首小诗,也许只是一段影像,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情景。科学证明,优美的音乐可以舒缓人的紧张情绪,把人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精炼的小诗可以启迪人的心智,同时引领语言感知;影像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面对画面和音响,它比语言的描述和音乐的烘托更逼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作文的兴趣。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惊人的写作热情。班上有个叫昱萍的学生,为了一篇名为《幸福--心灵的家园》的习作,前后改写了六次,不是因为老师的评价,而是她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问她,为什么这样执著?她说她觉得写作是有趣的事,这个题目又特别吸引她。

二、写作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写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光需要学生驾驭语言能力的提高,更与学生生活阅历、知识储备、情感心灵的成熟有关,因此作文教学的有序展开也必须从思想和语言两个方面进行,事实上,思维的发展比语言的提高更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单调的从教室到食堂,从食堂到家门(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构成了当下学生平面的生活方式,学校里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所以他们常常行色匆匆,那些好学生恨不得把晚上睡眠的时间也压缩掉。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他们来不及思考,也懒得思考。思维的惰性造成写作的木然,他们总是用惯常的思维认识问题,而写作太需要一个人灵性的表达了,所以开启学生们思维的阀门就变得尤为重要,而思维能力的进步从观察开始。

1.走近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

大自然是一个无尽的宝库,各种生物与非生物以其特有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我们校园的植物品类繁多,观察从认识每一种植物开始,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植物的标牌上,学生应该走近这些植物,认识这些植物独特的形状、气味、生长规律,请他们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他们的眼见耳闻。看起来这是很幼稚的举动,但这是小作者走进生活的第一步。渐渐地,学生们的日记内容丰富了:食堂顶楼平台的鸽群、池塘里的各色金鱼、离家出走的小黄猫也进入他们的视线。随着视野的开阔,学生们的思维从书本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走进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生活也变得美丽了,日常谈论的话题也变得丰富。不要忽略这一草一木,恰恰是它们带来了生命的律动,启迪人心灵的成长,使人产生无穷的力量。

2.观察息息相关的人类社会

杜威曾说:“只有自己去与问题本身搏斗,探询和找到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才真正进行了思考。”随着观察的延伸,从物到人,从人到人类社会,从人类社会到人生,从人生到历史,人类的许多现象成为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对象。这种观察往往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穿透力,用审视的眼光看周围,用自我拷问的方式思考观察的问题,用否定之否定的态度关注生命、自然、整个人类的普遍生存状态,他们会得到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此时,教师不妨做一个他们前进道路上的向导,以便他们较顺利地透视世间万物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

(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语言的有序训练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体现思想的智慧,闪烁思想的光芒。思想和语言是相辅相成的,而作为思想感情载体的语言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最初的语言总是从“习得”开始的。所谓“习得”,就是通过不断地操练,直到熟练掌握。

1.注重平时积累

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子,前面记观察日记;后面摘录语句、语段,只要是他们觉得思想内容深刻、语言优美的文字都可以。有的语段“莫名其妙”也不妨先记下来,以便作为一个范例,大家一起讨论。一开始,学生们只会找一些名言警句,后来有了一些描写的句子,再后来哲理性的论辩也进入摘录本。这小本子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库。

2.一“仿”、二“磨”、三突破

国画大师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初学者一上手就想把对象学到惟妙惟肖,显然是不可能的,学是从拙劣的模仿开始的。那些“仿作”也许可笑,但不妨拿出来与真作比较,这个比较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磨”。语言的提炼如同“玉”之琢磨,需要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再选择、重组,“脱胎换骨”,然后才能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遣词造句”如此,篇章结构更是如此。

三、作文形式“章”“法”并重

这里所讲的“章”“法”指建立文章的体裁意识和语言的规范意识。

1.建立明确的文体意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写所谓的“泛散文”体,其实就是“四不像”的文章。即使考试要求的“文体不限”也不是不讲文体,作文教学中还是有必要给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文体概念,弄清楚不同文体的基本要求。比如:记叙文要求叙事完整、记人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开端、经过、结果)几大要素不可或缺;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说明文要求条理清楚、介绍明了、说明准确;散文,尽管相对于其他文体较为灵活,但依然要求围绕中心展开,首尾照应。

2.形成良好的语言规范意识

有的学生习作,整个就是一大段,没有分段的概念;有的呢,一“逗”到底。文章写出来是给别人看的,不光是给自己看的。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从细节入手,强调作文的基本格式、分段要领、标点符号的应用规则。其次,还要强调语言的规范,有的学生喜欢赶“时髦”,时时冒出几个“网语”,也许还要弄几个“火星文”,这些可不是“创新”,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语言的规范还体现在语言的文体特点、语体特点、感彩以及词语的适用范围、对象、程度上,当然,这些问题已经是考虑语言的精确了。

写作是一种心灵的宣泄,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体验,写作的本质是书写心田。我们的写作教学不光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更是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成长,学会独立思考,充分体验写作给人带来的精神的愉悦。如果我们真正把写作教学当作一个有情趣、有章法的系统工程来实施,那么写作教学离成功的彼岸也就不远了。

(李雅春 浙江省嘉善中学 314100)

上一篇:语文课也能“潮”起来 下一篇:巧用“串点”布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