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也能“潮”起来

时间:2022-09-28 05:49:12

语文课也能“潮”起来

都说语文课不好上,学生说课堂枯燥沉闷,老师说上课吃力不讨好。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都能从课本出发进行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堂气氛就是活跃不起来。常常出现上面讲《荷塘月色》,下面看《幻城》;上面讲《沁园春》,下面听《东风破》的不和谐场面。有的学生甚至用手机玩QQ、写微博、打游戏,不亦乐乎。这也许正是我们老师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兴趣点所致。学生想学的内容与教师所讲的内容互相排斥,学生哪还有心思上课?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用些积极的东西来改进我们的教学,让语文课也“潮”起来。

新课程教改在“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中指出,“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这里所说的环境不只指教学环境,还指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生存的能力。把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且与现代人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因素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可以在听说读写中当一回语文的“潮人”。

“潮”是网络流行用语,一般指时尚。怎样使语文课堂时尚起来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让诗词“潮”起来

在学习唐诗宋词单元的时候,笔者从流行音乐这个角度切入。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商业文化类型,它的制作演出和流行方式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只有迁就文化消费者的兴趣它才能被接受,才能发挥所具有的商品价值,这就导致它的内容良莠不齐。于是笔者从歌词本身的文化内涵入手,指导学生进行鉴赏。笔者给学生讲琼瑶的《梅花三弄》、《几度夕阳红》,讲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明月几时有》等,让学生在感受古典高雅的诗词语言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古典诗词在流行歌曲中的魅力。笔者还给学生讲《虞美人》、《同桌的你》、《丁香花》、《山楂树》等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歌曲歌词,让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歌词中学习传统诗词知识,鉴赏名家名篇。笔者还会和学生讨论时下备受关注的歌星或音乐人,如周杰伦。发现大多数学生只对他的衣着、发型以及R&B曲风感兴趣,对周的歌词了解甚少。于是笔者让学生搜集周杰伦的歌词,很快他们就发现周杰伦的歌词内涵丰富,有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借鉴如《东风破》、《台》,有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如《半兽人》,有对传统家园的呼唤如《梯田》,还有《稻香》、《青花瓷》、《夜曲》等一批意境优美、耐人寻味的歌词。其中一位不喜欢周杰伦的女生在活动总结上写到:我还是不喜欢周杰伦,但是开始喜欢他的歌,尤其是歌词,如《蜗牛》中的“小小的天,留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多棒啊!

通过这些引导,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从词到歌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流行音乐进行初步的文化认知。学会鉴赏流行歌词后,笔者还让学生尝试给歌曲填词。如用《上海滩》的曲来填新词,作业刚布置下去,大家都兴奋异常,兴致勃勃地当起“填词人”。填出来的新词当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却让笔者非常欣慰。

二、让阅读“潮”起来

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前,笔者做了一次课堂调查:读过《红楼梦》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只有两三个同学举手。在讲授《赤壁之战》前,笔者也做了一次课堂调查: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请举手。大概有十几个同学举手,且以男生居多。这两次的调查让人感到担忧。每个中学生都明白,多读好的课外书,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写作水平,但现实中仍有不少中学生只喜欢看言情、武侠、网络小说,而喜欢名著并且看过两部以上名著的,却寥寥无几!问及原因,他们认为文学名著读来费解,趣味性不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教师来说,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语文课堂学习很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学。把积极的“潮”文学引入语文课堂,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笔者曾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素材,从畅销书切入,读一些学生中阅读面最广的书籍,审慎地、有选择性地将这些书籍纳入到课程资源开发之中。同时,笔者组织了一次“畅销书阅读讨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笔者由《三重门》引入,马上就有学生接上谈韩寒、郭敬明,谈《幻城》、《梦里花落之多少》,课下这些书就在班里流传开来。笔者将畅销书与经典著作互为参照,达到用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消解畅销书负面影响的目的。譬如对《三重门》的叛逆和消极,对《幻城》的虚幻和夸张,学生们都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理解。此外,笔者还向学生介绍金庸的《鹿鼎记》、《笑傲江湖》,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等一批作品,班里又掀起了阅读的小高潮。于是笔者要求他们从主题、表达技巧、社会意义和个人启发几个方面作研究,再分小组写研究总结。学生反响强烈,效果良好,交上来的研究报告大部分都能结合现实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独特的见解较多。有的还做成课件形式,在班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令笔者高兴的是,很多学生都认为读老师介绍的畅销书比读课本有趣多了,比读网络小说更充实。

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笔者还专门设立“阅读课”,一周一次。学生自带课外书籍,或由校图书馆统一发放,或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课外书籍。笔者就曾经向校图书馆借了一百多份报纸,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阅读新闻,并随堂指导,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今后的写作服务。

三、让视频教学“潮”起来

“潮”文化还体现为流行音乐、电影、电视、MTV、报章杂志、广告、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等。语文课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只要对学生成长有利,我们把喜闻乐见的元素引入课堂又何妨?再者,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学生的生活单调枯燥,为了避免他们成为机械的、乏味的人,就需要用“潮”文化来激活他们。这不仅可以活跃思维、缓解压力,放松的情景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够使他们收获得更多,但关键是教师要进行正确、适度地引导。

平时,笔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如在讲授《鸿门宴》一文时,笔者让学生看电影《西楚霸王》;在讲授《赤壁之战》的时候,笔者让学生看“百家讲坛”节目中易中天的《品三国》;又如在紧张的备考阶段,笔者给学生看“百家讲坛”中于丹的《论语》;考试结束后,笔者会给学生看“鲁豫有约”或动漫版《三国演义》等。对于看视频,学生总是热情参与,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提出看视频的要求:用不少于300字的文段写下看视频后的感受,以议论为主。于是,学生都带着目的去欣赏笔者为他们精选的视频,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结果,大部分学生的观后感远超过300字,并且有的文章论证精辟,文采飞扬。这样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训练了写作能力,一举两得。最近,在网络上掀起“林书豪”的热潮中,笔者就鼓励学生集体收集有关林书豪的图片资料及视频。一个星期后,学生把精选过的视频及做成课件的图片资料拷在班级的电脑里,争相上台介绍交流。图片精彩、视频感人、评论到位,学生在兴趣与享受中学习,潮!所以,只要进行适当地引导,视频式的教学同样可以让学生收获良多。

不止一个教育专家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智慧的启发与唤醒,而不是知识的再现与传递!如今的学生因为成长经历丰富而拥有相对独立的世界观,不容易盲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重要的不是向学生传达什么、灌输什么,而是创设更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挥潜力,张扬个性。“潮”式的语文课堂刚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这对于老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给语文课堂注入“潮”元素吧,让语文课堂告别死板沉闷,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从此,学生可以快乐地学,老师可以快乐地教,也许会还语文教学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1-7-25.

[2]陈晓敏.大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引进和应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7,(08).

(李军华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陈经纶中学 529100)

上一篇: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例谈 下一篇:作文有效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