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时间:2022-08-27 03:52:24

国内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有关高校绩效评价文献的内容分布、年份分布、期刊来源、作者情况以及文献中评价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就目前国内学界关于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预测研究发展的趋势,以期对高校绩效评价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16806

在科学研究领域,文献量的增减变化可从一个侧面反映相应学科的发展现状,对文献数量和内容上的变化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客观公正地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有效调节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促进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健康发展。文章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论文中,以“绩效评价”并含“高校”为检索词,检索从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共计1 072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的内容分布、文献年份分布、文献来源分析、文献作者的情况以及文献中评价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学界关于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预测研究发展的趋势,以期对高校绩效评价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有所启示。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一)文献年份分布情况

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检索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1 07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30篇。具体年份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5年之前,发表相关论文只有14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 1994年1月,石油大学冷寿中发表在《中国高校后勤研究》上的题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绩效评价及应用”一文[1],是国内最早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这个阶段对高校绩效的关注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成果相对较少。从2006年开始,到2009年,文献的数量每年成倍增加,2010年后,每年保持在百篇以上,说明学界对高校绩效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研究的成果也不断增加。

(二)文献期刊来源分布情况

对发表的1 072篇论文中的330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分析统计,发表5篇以上的期刊有16种,如表2所示。

对这些期刊的类别作一分析,如表3所示。

教育类期刊发表文章的总数列第一位,共计110篇,占33.33%,《教育财经研究》发表13篇列榜首,而高教研究类的顶级期刊《中国高教研究》(3篇)、《教育发展研究》(3篇)、《高等工程教育研究》(3篇)、《中国高等教育》(1篇)发表的文章偏少。财经类的期刊发文章的总量列第二位,共计87篇,占26.36%,其发文章最多的期刊《财会通讯》共发43篇,

位于首位。可以看出,教育类期刊发文量占整体发文量的比例偏少,在其之外,财经类期刊关注绩效评价的文章最多。

(三)文献内容分布情况

对1 072篇文章所研究的内容分析,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尽管我国高校开展绩效评估的历史不长,但从文献涉及的内容来看,非常丰富,几乎涉及高校办学的各个方面,绩效评价的理念已经渗透到高校全部工作之中,而教师、财务、科研三方面的内容位列前茅,体现对师资队伍建设、财务运行以及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除了针对高校各职能绩效方面的研究外,对高校整体绩效的研究成为又一个研究重点。

(四)文献作者合作情况

对文献作者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可反映研究的深度和成熟度。具体统计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除2006、2007两年独立研究发表的论文占少数外,其他各个年份,作者独立发表的文章占多数,维持在55%~60%之间,二人以上合作研究维持在40%~45%之间,说明对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是以独立研究为主,同时,也应该看到,作者间的合作研究也逐步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态势,对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渐趋深入。

(五)各类基金资助情况

发表的文章中,共有143篇论文获得国家、省(部)各类基金的资助。其中国家及各部委基金资助项目共计64项,占比44.8%。各省(直辖市)也积极支持相关项目的研究,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研究基金、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等各类基金资助项目共计79项,占比55.2%。国家及相关部委资助情况如表6所示,各省(市)各类基金资助情况如表7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国家基金资助量多的是全国教科规划,共计有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共计资助24项,说明从国家层面对该项研究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从表7各省市资助力度来看,江苏以22篇资助数列榜首,浙江、湖南、黑龙江、河南、安徽、陕西紧随其后,2项的有四川、河北、重庆、内蒙古四省市,其他省市仅有1项资助,而研究力量较强的北京、上海没有资助。

(六)文献中各种评价方法运用情况

对1 072篇论文中330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除了一般的理论探讨性研究论文76 篇外,涉及和运用的分析方法有38种之多,发表的论文中2篇以上的方法按年份统计如表8所示。

从表8可以看出,在用于框架构建的方法中,平衡计分卡法、关键指标法、投入产出法列前三;在用于权重确定的方法中,层次分析法最多,灰色关联分析法次之;在用于指标量化的方法中,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而其他的分析方法应用的较少,有因子分析法、熵值法、课堂观察法、档案袋法、分类评价法、DHGF算法、BP神经网络、TEP指数法、模糊多属性决策法、面板数据模型、三角模糊数法、随机前沿面模型、博弈论分析法、战略导向、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效率模型、证据理论、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模型一致偏号、前景理论、Malmqais法、模糊数学等22种方法。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从上述的分析和统计不难看出,尽管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已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从2005年起,发表的论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至2010年,基本保持稳定。但现行的研究仍然还不够成熟,存在研究内容体系不完善,研究主体力量不平衡,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评价的结果缺乏权威性而难以推广等问题,需要引起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从事该课题研究的学者共同关注。

(一)研究的内容体系不完善

从统计的内容来看,在研究内容方面的关注程度差别非常大:一是关注的热点过于集中,而高校职能的重点方面关注不够。研究较多的是教师、财务运行和科研工作,非教育类期刊中财经类发文最多,说明学界对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更多是从财务和投资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而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高校职能的重要方面研究不够。二是对有形资源运行的绩效研究全面开花,而对无形资源绩效评价少有涉及。除了重点关注的三大热点(教师、财务、科研)外,几乎涉及学校管理和运行的各个方面,而对高校无形资源诸如办学理念、办学传统、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大学精神等方面研究远远不够,有些甚至是空白。三是对组织整体绩效的研究还不够,按职能研究的内容多,将学校或二级单位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偏少。

(二)研究的主体力量不平衡

作为一项复杂的研究,高校绩效评价需要研究者合作才能取得成果[2]。

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对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视了,但是,研究的主体力量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一是研究主体的层次不够高,从资助的基金来看,国家层面基金资助偏少,从的期刊来看,教育类的顶级期刊关注不多。二是研究主体的力量分布区域不够广,从省市资助的基金来源上看,研究作者的群体区域分布相对集中,江苏、浙江、湖南位列三甲,而研究实力较强的北京、上海等地支持力度不够。三是研究主体的协同性不强,独著者占60%左右,二人合著占1/4左右,而三人以上团队合作的研究仅20%以下,这从一个层面也体现了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不够。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

纵观国内外有关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高校绩效评价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其思想和技术深受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自身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无论是组织绩效评价还是个人绩效评价,均未形成规范、系统与完整的评价制度[3]。一是对高校绩效评价相关概念的定义缺乏权威和统一的认知,以及相应的行业标准。二是从研究的评价方法来看,缺少符合高校自身规律的方法论,主要采用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评价模型和统计方法,非常散乱,除了平衡记分卡、层次分析法、投入产出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用得稍多外,涉及的其他方法共有22种之多。三是从研究建立的指标体系来看,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可操作性方面都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绩效评估的差异性不够,存在着一把尺子量所有的现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评价结果缺乏权威

评价理论的薄弱直接导致了评价结果权威性受到了挑战,也就降低了实际的可操作性。一是对高校的绩效评价尚处在理论研究探讨之中,尽管已有民间机构针对高校开展了不同类型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得到社会公认的第三方机构对高校开展权威的绩效评估,评价的权威性受到质疑。二是研究数据的获取途径单一,实证性研究不充分。与国外研究更重实证性相比,国内的研究更注意规范性,或是提出一种思想,或是对指标原则进行研究,而以具体评价对象的实际数据为准的实证研究较少,加之研究所获取真实数据的途径单一、不透明,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证实。三是由于评价的方法不同,各种方法设立的指标体系各异,出现了同一所高校不同的评价体系评价出的结果不一致的现象,从而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研究的未来展望

对高校开展绩效评价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形成了国家、地方、高校和学界的多方共识。尽管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开展的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积累,特别是从2005年后,显示出研究文献迅速增长、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发展具有无限的活力,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呈现以下新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一)学习借鉴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着力提高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绩效评价最初应用于企业界,包括对企业组织的评价以及对企业中的个人进行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教育界将这一广泛应用于企业界的方法引入到高校的绩效评价之中,并以

教育经济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等来分析评价高校的绩效[4]。从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实践进程可以看出,规范、系统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对评价的目的、绩效的衡量、指标的设置和评价方法的选择需要有自己独立而且一致的理论,其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绩效评价相关的概念要作科学的界定,这是开展绩效评价研究的首要任务;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是要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分别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不可“一刀切”;三是要选择普遍公认的研究方法,尽管百花齐放式的分析方法促进了研究的开展,但是过于分散的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不易形成共识,需要科学甄别和筛选。

(二)组织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着力提高绩效评价的全面性

绩效评价按评价对象可分为组织评价和个人评价两个部分。组织绩效评价是评价主体根据高校的办学职能,评价其实现办学目标的业绩和成效,包括学校或二级单位整体性评价,以及各职能部门绩效评价;个人绩效评价是高校内部对其教职员工依其岗位职责设定的目标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率进行的评价。从绩效评价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发展不难看出,组织评价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从学校内部来看,个人绩效评价融于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之中,对学校二级单位的整体性评价和针对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将成为主要的工作;从学校外部来看,重点开展的是组织绩效评价,包括对学校的整体办学状态的绩效评价,也包括按不同职能划分的职能绩效评价,如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学校职能的各个方面。

(三)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着力提高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前者是演绎推理,根据假设按事物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结论,后者是归纳推理,通过对从调查中得到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来验证关于被研究总体所作的假设与推理的过程。从发表的论文来看,规范研究居多,而实证研究不够,因此,实证研究将成为未来关注的重点方向。实证研究,一方面,需要高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遵循SMART原则,SMART是5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分别代表“具体的”(Specific)、“可以测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现实的”(Realistic)和“有时限的”(Time-bound);另一方面,高校运行的客观信息实行对社会的全面开放,国内学者热衷于规范性研究而较少进行实证研究的重要原因在于高校运行的实际数据难以获取,随着办学信息的公开化,实证研究必将成为绩效评价研究的新热点。

(四)高校内部评价与社会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着力提高绩效评价的针对性

绩效评价是结果评价,考虑的是投入、产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中间的过程缺乏考虑。也就是说,当前的绩效评估更多的是一种终极性评价,而非发展性评价[5]。

内部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注重的是过程,外部评价大多是终极性评价,关注结果。两者体现了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相互之间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使绩效评价在对高校运行把脉问诊时更有针对性。一方面,进一步健全高校内部的评价机制,高校内部应定期开展针对院系二级单位整体评价,依据各职能开展的专项评价,以及针对不同人员开展个人评价,通过评价实施有效的过程管理;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提高评价的公信力,《教育规划纲要》高度重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中评估体系的建设,明确提出“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监测评估报告”。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冷寿中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绩效评价及应用[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1994(1):17-19.

[2]王定,牛奉高,郎永杰.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34-36.

[3]吴波.国内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现状、缺失与预见[J].教育观察,2013(12):33-36.

[4]王韬.高等学校院系绩效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5]宋燕.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反思及展望.评价与管理[J].2012(6):5-7.

上一篇:试析信息技术在中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课堂生成的教学内容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