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呼唤真性情

时间:2022-08-27 02:04:35

作文呼唤真性情

随着高考对作文文体的规范要求更加明确,一些作文结构的指导方法也应运而生。规范学生的文体意识本无可厚非,但是矫枉过正后,许多学生文风又走入重形式而不重内容,伪深沉且少真诚的误区中。

言由心生,不平则鸣,写作本是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自我,而今却退守为高考战场上的一块战略高地。学生习作中,言必尼采、叔本华;例无非李杜陶苏、爱迪生、伽利略之流。故作深沉也好,生搬硬套也罢,无一例外缺少真情。在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调查后发现,学生并非热衷研究尼采之类的哲学思想,不过多借助一些作文辅导书背诵了一些名言警句,自身对此不甚了了,不过苦于缺少素材而“信手拈来”而已。当被问及这些不掺杂个人情感的文字,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何以感动他人的时候,答曰:“要想得高分,不都这样写吗?”言谈之余,令人叹惋。

若说缺少素材,首先高中学习涉及的学科不少于十科,文学、艺术、科学、自然等领域皆有所涵盖;单语文学科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通讯、科普文等模块一应俱全,古今中外名著名篇皆有涉猎,如此庞大的知识链,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提供素材应该是绰绰有余了。但是学生为什么要么弃之不用,要么就总是揪住那几个众所周知的老掉牙的例子不放呢?

原因之一,因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知识的迁移,即各个学科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即使有学科的交融,也是小范围的,并没有构建成一个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当然,实现这种学科之间的交融不单对学生的要求极高,对教师的要求也很苛刻,尤其是语文教师首先能将各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通过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将视野拓宽到其他学科领域。

此外,功利化的思想促使学生单纯视教科书为谋取分数的工具书,忽略了教材中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所以对教材难以产生兴趣,更谈不上情感共鸣,没有感情,自然运用起来也十分生硬。

再次,课改背景下,学生可利用的课余时间增多,课外书和网络传媒都极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并且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社交平台,在自己的博客空间里动辄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要么在微博微信上扮演文艺青年;甚至有些学生能够在一些网站上小说,担任论坛版主等。在课堂上尚且为一篇作文搜肠刮肚、脑汁绞尽,回到家中摇身一变成为叱咤风云、激昂文字的论坛大侠。

究其原因,一方面功利化的教育心态下,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只能根据教师的好恶来揣摩写作的套路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学生将现实中的自我与写作主体割裂开来,将自己的个性、喜好隐匿在作文之外,所以作文中难见真情,作文形同公文。

新课程改革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作文领域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能以真性情示人方能迎来作文的春天。呼唤真性情的作文,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和手持一盏明灯。

“一双慧眼”,指发现并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将自己擅长的领域拓展为文,辐射到文题立意之中。例如,有个学生只对《西游记》情有独钟,语文老师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在几次作文课都以《西游记》为素材,将人性、智慧、团队等主题带入其中,该生受到启发也从不同角度创作了一系列以《西游记》为素材的不同风格的作文;教师趁热打铁,又向学生推荐了《希腊神话》等神话题材的文本。最后,学生不但找到了兴趣与写作沟通的方法,而且也在交流中拓宽了文学视野。

诚然,让教师去逐一发现学生兴趣所在是个大工程,如此成立阅读兴趣小组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让学生依据喜好加入不同主题的阅读小组,通过阅读课组织小组阅读、交流,教师通过观察帮助一些兴趣不明确的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去,激发学生潜质。

针对那些没有明显的兴趣取向的学生,或者将兴趣拓展到写作领域尚且不得其法的学生,教师应立足学生学情鼓励其养成写随笔、记观察日记的习惯,培养其捕捉心灵的触动点的能力,以真正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动机转换。

“一盏明灯”即教师要把好学生情感价值的底线,部分学生受社会或者网络中一些负面言论的影响,容易思想偏激、措辞有失分寸;或者在浮躁氛围中喜欢发表意气用事、哗众取宠的言论,这些都需要引起教师关注,针对学生一些心态消极、价值观扭曲的观点给予及时的疏导矫正,让学生的真性情不走歪、不异化,真正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质,照亮其内心最真诚善意的窗。

总之,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回归作文的本质,回归真情实感,是为文的灵魂所在。教师明确职责,引导学生发挥所长,拓宽写作视野;引导心性,使文风走向真诚热情,何愁学生无话可写,何愁作文实现不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胡蓉,教师,现居福建晋江。

上一篇:探讨技校《语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古诗文教学的四段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