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期待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形态

时间:2022-08-26 04:31:15

审美期待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形态

教学的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学生则是教学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审美主体。能否使教学的美符合、充实、丰富学生的美的观念,进而引起其理智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是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关键。

一、主题性期待

期待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多次定向发射后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只要接受某种刺激,便能唤起相关的注意类型,为活动的展开做好心理准备。注意的指向性,使审美者能够更清晰地反映特定的对象。

古典文学中有许多作品是将其文眼明示于篇首或篇中的,上课时如能率先提及或讲解,也就是把需要强调的作品主旨、艺术特征放在最显著的位置来加以讲授,将有助于学生审美注意的定向,形成主题性的审美期待。

清朝雍正年间,发生了一桩极为残酷的文字狱。有一位贫寒的塾师,读一篇愤世嫉俗的文章,当读到“宁饥寒于尧舜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两句时,遏止不住满腔激愤,挥笔在上面眉批了四个字:“古今同概”。不料此事被奸人告发,塾师竟惨遭极刑,并连累一家老小,有的被斩首,有的被流放。

二、整体性期待

有些古典作品,其主题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昭然若揭的,而必须通过对若干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的理解,把跳跃过大、表面散乱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才能完整清晰地把握题意。

《锦瑟》一诗,是李商隐最享盛名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最不易解的朦胧诗,更是古往今来人人叹其难懂的名篇。其颔颈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或为黎明前的晓梦,或为黄昏中的杜鹃;或为明月寒宵珠有泪,或为暖日晴光之玉烟。乍看只觉得意象零散、光怪陆离,使人有眼花缭乱、不知所云之感。这也是造成本诗难懂难解的症结所在。但实际上,这些意象的组合、排列都是沿着“哀怨感伤,惘然无奈”的感情定向发展的。颔联两句,前者在视觉上使人目眩心迷,后者在听觉上使人怅然无奈。而颈联两句诗都由四个意象组合而成,在诗人的笔下,月光、波光、珠光及泪光交织重叠在一起,造成了凄迷悲怆的氛围。

三、暗示性期待

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泳想象而得知。

唐代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是写临考前,怕自己的作品不合主考官的胃口,因而小心翼翼地做诗询问。诗中以新嫁娘自况,以新郎官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借此探询张水部的心思。这样做既含而不露又耐人寻味。

四、音乐性期待

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作品朗诵是古典文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给人以或急或徐、或低或昂、或强或弱的节奏变化及铿锵的声韵的刺激,这种刺激被听觉分析器接收后可转化为音乐美。杜甫曾用“精微穿溟,飞动摧霹雳”(《夜听许十一诵诗》)来形容他听了诗朗诵后的感受,可见朗诵是能加深对古典文学的体会的。在朗诵时还可适当地配以手势、姿态与面部的表情,以声调、语气、音节来表达作品中感情和思想的光泽,使语言的自然节奏与音律的形式节奏谐和统一,浸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从中获得音乐美感。

在朗诵张衡的《归田赋》一文时,应该注意到诗人在创作中,根据情感内容的变化而逐段变换韵脚,并选配与声情相应的韵辙,运用平仄相间的句式,来抒发其时或阴郁、时或开朗、起伏不平、欲隐还留的矛盾心理。朗诵时,既要注意作品的外在韵律,即字音的轻重徐急,又要把握它的内在韵律,即感情的起伏跌宕。朗诵语言要随着文脉起伏波动,学生从朗诵中可以隐约体会到:韵律的多变,暗示命运的多变;韵调的跌宕,犹如人生的坎坷,使回旋起伏的音韵和学生的情感活动呼应。

五、色彩性期待

近代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色彩能表现感情,而色彩的情感表现是靠人的联想得到的,我国古代的许多作家、诗人很善于将五彩斑斓的文字点缀在自己的作品里,以此来烘托、渲染自己复杂丰富的情感,并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有将色彩巧妙调配,给作品抹上浓郁画意的,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秦观,《如梦令》);有将色彩进行鲜明对比,以渲染感情浓度的,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还有暗用色彩的对比来烘托作品含蓄的画意美的,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红日、乌鸦、碧水)(秦观,《满庭芳》);也有用色彩的单纯来表白心迹的,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这些镶嵌了彩字的句子给人的感染是直接的、鲜明的、显著的。但这种感染如果只限于句子的本身,而不是以作品的底色(总体情绪)为背景来进行感受,似乎还略显片面单薄了一些。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来显示作品潜藏的底色呢?我以为最直接也最为有效的手段莫过于选配与作品情绪相适应的板书。

庄子的《逍遥游》,就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说都是《庄子》一书的代表作,而此篇在色彩的运用和情绪的渲染上也达到了精微的契合,别具特色。在庄子的笔下,北海南海是蓝色的,九万里的高空是蓝色的,大鹏背负青天朝下看是蓝色的。蓝色,这被歌德看做是消极的、空虚的、悲哀的色彩,正与庄子消极无为、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以及面对社会更替又无力回天的没落阶级无可奈何的悲观极为吻合。庄子的笔调是蓝色的,庄子的世界是蓝色的,庄子的“逍遥”是蓝色的“逍遥”――它使人想到水的冰凉和一颗冷漠的心灵。

审美期待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形态还有很多。如:有通过演化故事和陈述相关事件而产生的情节性期待;有通过特意禁止,以引起学生的各种猜疑、揣测、推度,以至于追根究底所产生的逆反性期待,等等。科学地、灵活多变地使用这些方法,就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审美期待层出不穷,而学生也将在美的期待中不断得到满足和共鸣,在审美中美美地享受知识的熏陶。

上一篇: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模式研究 下一篇:混合型巨灾补偿机制理论研究借鉴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