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平米”

时间:2022-08-26 10:04:44

弄堂厢房天井,煤炉马桶痰盂,这里曾经洋溢着上海最淳朴的气息,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着上海人最鲜活的市井生活和岁月变迁。时光荏苒,城市巨变,一片片石库门、棚户区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倒塌、消失,大多数人离开,住进心仪的居所。剩下的人,依旧拥挤在狭小破旧的空间,继续着老上海的市井记忆。

三年前,摄影师沈富荣将镜头对准生活在闸北、南市等老城区,住房面积不到十平米的人们,让他们直面观者的眼睛,希望通过这种平实、平等的方式反映上海部分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不刻意表达他们的匮乏,更多展现的是他们隐忍与平静接受现实生活的一面。居住在此的人们,无论原住民还是异乡客,大都来自草根阶层,他们坦然地面对镜头,神情温和、坚定,没有丝毫的曲意逢迎。在这些照片中,摄影师似乎隐去了自己,当你消除了狭小空间产生的窒息感所带来的不适,循着细节,深入进去,会发现另一片天地。

摄影师自述:

六七十年前,当我们的父辈们从江浙一带或者更远的乡村来到有着十里洋场美名的大上海“讨生活”的时候,这座城市也开始了它传奇成长的经历。

说起上海,很快让人想到万国建筑的外滩、人头攒动的南京路、直上云霄的东方明珠、高楼耸立的陆家嘴…… 那“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说法已经很难准确反映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了。上海变大了,变高了,变得更现代化了。但在高楼林立之下,上海还保留着传统的石库门,平民的棚户区住宅以及形式和来源不断更替也不断增长的“蜗居”百姓。

这些出现在照片中的人们,他们面对生活没有过多的抱怨,也没有更多的愁苦,对明天充满着希望。他们往往比住在高级商品房里的人们更能笑对生活,没有那些富丽厅堂里娇贵夫人的矫揉造作和虚荣掩饰。

在“蜗居”人群中,老人往往都是在此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上海,他们渴望政府动迁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但又担心将来远离市区就医养老的不便,平日还巴望着儿孙多探望;那些中年的上海人,大都已经下岗回家,带着第三代生活,他们担心子女前程,希望物价不要飞涨;那些外来打工者年轻积极,虽然生活艰苦,但无论单身一人还是拖老带小,大都有着希望和这个城市融合的愿望和信心。这些照片主要在闸北和南市等老城区拍摄,去多了,那里的居民都知道我,我也慢慢和他们熟悉起来,这些平民百姓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人口基石,是维持上海生生不息活力的真实写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普通人的基本行为方式,他们之间交流的真实可信度似乎比玻璃幕墙里的高得多,无法想象他们一旦摆脱“蜗居”,还会有那种让我亲切的状态吗?

上一篇: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立法的思考 下一篇:泛时尚概念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