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舟山旅游公示语的适应与选择

时间:2022-08-26 03:13:10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舟山旅游公示语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舟山市各大景区接待外国游客数量日益增多,景区公示语的翻译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理论为核心,从适应与选择两方面分析舟山旅游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现状,以求译语能够更为准确规范,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公示语的引导解说功能,同时也希望引起人们对公示语翻译的重视。

关键词:公示语 生态翻译学 适应与选择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公示语,作为一种独特的应用文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实用语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与国际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直接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景区的公示语不但能够为在华旅游的外国游客提供方便,而且能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进而展现并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解读舟山旅游公示语翻译过程中的适应和选择。

二、理论框架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最早由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提出,胡庚申将生态翻译学定义为以生态学为综观视角或途径的翻译学研究,其研究的主体应是翻译学而非生态学,是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1](胡庚申, 2008: 11)。其中,译者、原文、译语三者之间互相适应、互相选择,从而得出最佳的翻译。三者在不断地适应与选择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生态平衡关系。由于生态翻译学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放到了社会科学领域,有助于译者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原文。

(二)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即所有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外界条件,包括与翻译活动相关的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自然经济环境等。

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众多因素制约及影响了译者对最佳译语的选择以及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翻译的生态体系,就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可认为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构成。参与翻译活动过程的译者以及原文的作者,即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产者,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由他们产生[2](周新迪, 2015:11);其次,译语的读者可看作消费者,是享受生产者所创造出来的“能量”的一个群体;而译语的评论者、译语的审查者,则可作为自然生态的分解者角色,不断地剖析、分解译语,为翻译的“事后追惩”提供依据和条件。在翻译的生态环境中,由于不同译者的翻译思维、不同读者的需求品味以及不同赏析者的视角标准均有差异,因此三者间必须进行不同程度的适应与选择,通过“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法则进行筛选,从而培育出整体的翻译生态环境。

(三)翻译适应选择论

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当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哲学依据,胡庚申(2008)指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适应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语的选择。在此过程中,译者有着双重的身份,既要适应又要选择,适应选择交替进行,从而使译文内容表达准确、生动直观,同时保留原文的交际功能和警示作用。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同时也构建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框架。理论认为,译者是翻译活动进行过程中的主体,起着连接原文和译语的桥梁作用,而译者将原文连接到怎样的译语,也是由译者自身的翻译思维方式、所处文化背景、兴趣喜好等个人因素决定,这一论述使得理论建立在真实、具体的译者基础之上。

因此,从主体译者的角度出发,“适应”是译者对原文等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译者不断调整自身、调整译语,以适应原文为主体的翻译生态环境,目的是为了选择出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语,所以这种适应被称为“选择性适应”。

而“选择”是译者反过来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去实施对译语的选择。译者要翻译出一篇优秀的译语,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去着手,而非盲目的翻译,选择出适合自身的翻译源去翻译,同样,站在原文的角度,要选择出最合适的译者对其来说亦是一种挑战,而在选择的过程中不断淘汰不合适的译者是为了使译语能够在新的生态环境中生存下来,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所以这种选择被称为“适应性选择”。

三、研究论述

(一)研究对象概述

舟山是我国唯一的、由上千岛屿组成的地级市。其独特的海岛风光、海洋文化和佛教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行。据舟山市旅游委员会2016年统计,舟山每年吸引着600多万海内外游客,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而作为景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作为舟山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公示语的翻译工作却亟待完善,这不仅是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国外游客了解舟山文化,提升舟山国际形象的需要。旅游景区公示语规范化,是对一个旅游景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景区整体服务形象的体现。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为舟山景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主要包括景点介绍、广告牌、商店招牌、公共场所宣传语及景区注意事项、道路标识等。这些公示语的翻译需要译者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地去解读原文,以期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研究过程

为了全面了解舟山市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的现状,本课题组成员们前往了位于舟山本岛、朱家尖、桃花岛、岱山岛、六横岛等地的景区,进行实地语料收集。研究人员先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调研路线,再通过实地拍摄与摘录的方式收集各类公示牌上的语料,随后将所有收集到的汉英对照翻译进行整理,之后建立一个小型的公示语汉英平行语料库,最后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对舟山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进行分析。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鉴于舟山景区公示语翻译的重要性,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照景区公示语汉英语料,根据翻g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性进行分析,以期说明翻译适应选择理论在景区公示语翻译方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指导力,同时也希望能尽早找到并改正一些翻译失误,以防外国游客对其产生误解,为舟山旅游对外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帮助与支持。

研究的意义包括:使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更为简洁明了,纠正其中存在的一些歧义,从而适应绝大多数游客的文化背景,提高景区在国外游客心中的形象,促进我国人文历史文化的传播。同时,本研究也能够为政府相关旅游部门的公示语翻译工作提供借鉴,帮助景区管理者筛选出更能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译语。

四、舟山旅游公示语的适应与选择

(一)对公示语翻译的适应性选择

在译语出现两种或两种及以上的可能性时,可以通过对译语进行合理选择,使之能够更为适应游客为主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使译语的整体适应选择度更高。

舟山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海岛历史文化名城,其特有的海岛风情每年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舟山境内拥有佛教文化景观、山海自然景观、海岛渔俗景观1000余处。海洋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已然构成了舟山旅游的全新内涵。由此,笔者将舟山旅游景区公示语分为常见公示语和独具舟山文化特色的特殊公示语两类。

研究人员从适应性选择的角度探讨两类公示语翻译的准确性、规范性与合理性,分析过程中兼顾了语言、交际、文化、美学、语用等维度,以完善舟山景区公示语翻译。

1. 常见公示语

常见公示语为全国范围内各大景区都普遍使用的公示语。通过对自建舟山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景区常见公示语翻译中仍然出现较多的错误。笔者将分析以下示例,指出部分翻译中所存在的错误,并选择出更为合适的译语版本。

示例1:注意安全,小心滑倒 Safety, carefully slip

该译语逐字逐句翻译,显然没有达到交际意图。“小心滑倒”在汉语中意为“小心+不要滑倒”,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译了“小心”和“滑倒”,中间的“不要”并没有反映出来,最终给人一种“小心地滑倒”的错误理解。除此之外,还存在“Caution danger,preventing falls”、“Warning, slippery surface”、“Caution slippery”等翻译,前者为明显的中式翻译,而后两者表达较为准确得体,又传递了交际意图。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可根据公示牌大小从后两个译本中进行选择。

示例2:饮用水源,共同呵护 Protecting water resources is an indispensable responsibility for all of us.

显而易见,这个示例并没有实现语言形式的转换,从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所需要传递的交际意图。在其他公示牌上,还有另一种翻译:“Drinking water, together we care.”考虑到该译语是放在空间有限的公示牌上供人阅读的,选择后者更为恰当。

综上,译者在对常用的公示语的译语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交际等因素,从多领域、多层次、多途径去选择译语的翻译,以生态翻译学的自然法则――“适者生存、汰弱留强”为核心,做出最佳的选择,即适应性的选择,从而得到最佳的翻译,即“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同时,我们发现,在常见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景区负责人为了最终得到更好的翻译,不停地将译者选择转换亦是为了更好的适应,这里也是适应选择论的一方面应用。

2. 具有舟山文化特色的公示语

该部分选择具有舟山景观代表性的山海自然景观公示语、佛教文化景观公示语、海岛渔俗景观公示语分别进行阐述。

(1)山海自然景观公示语

在自建舟山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平行语料库中,对于东海大峡谷景区名称有以下三种翻译:

译语1:DONG HAI DA XIA GU

译语2:East China Sea Ravine

译语3:Donghai Grand Canyon

这三种译语出现在东海大峡谷景区入口不同的公示牌上。译语1只是将景区名称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没有表达出原文的内容,更不用说其交际意图。译语2较好地实现了语言形式的转换,然而译语没有完全忠于原文,没有体现出峡谷“宏大”的特点。译语3,相比于译语1,选词更为准确,语句更为通顺规范,表达得体,整体选择适应程度也更高。

(2)佛教文化景观公示语

在此类景观公示语翻译中,往往会出现同一类问题――在侧重原文转化的同时,缺乏对该景观文字寓意、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深层次的理解。

“大佛岩(Dafo Rock)”,只能传递出其景点是岩石的基本属性,不能传递其文化内涵,更缺乏神韵,选择翻译成“Giant Buddha Rock”更具文化特色。而以下译例则做了较好的示范。

译例:不肯去观音院Unwilling-to-go Guanyin Monastery

这与不肯去观音院的缘由较好地切合,完美实现了语言形式的转换,文化内涵的传递以及交际意图的转达。

(3)海岛渔俗景观公示语

由于经历了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特殊历史事件,小岛的渔村发展过程具有鲜明的历史色彩,这是渔村的一大特色。但是,c山海自然景观、佛教文化景观相比,海岛渔俗景观现代化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略慢。因此出现了外文翻译覆盖率偏低的现象,相关的译语普遍以汉语拼音的形式存在。

东沙古渔镇 DONGSHA GUYUZHEN

地点东沙可以不变,古渔镇需要突出古字以及渔字,因此选择“DONGSHA ANCIENT FISHERY TOWN”更加适合。

总的来说,不管是哪一类景观公示语,它的翻译必定要兼顾语言、交际、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译者或译语审查者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语进行适应性的选择,以期得到最贴切、最适应读者群体的译语。在实际调研过程中,笔者还发现,景区公示语翻译地域差异问题也较为严重,一些热门旅游景点的公示语翻译较为完善,例如桃花岛、朱家尖等;而在一些相对冷门的景区,例如岱山岛、六横岛等,其景点的翻译就有些不尽人意。

(二)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

作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主体,译者不但需要对公示语的译语进行适应性的选择,而且还要对以原文为主体要素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选择性适应,以翻译出迎合大多数读者需求又不背离原文含义的译语。

1. 对语言因素的适应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尊重每种语言的特征。卓有成效的译者不会把一种语言的形态强加到另一种语言上,而是随时作必要的调整,把原语的信息用目标语的独特结构表现出来。”[3](Nida& Taber, 1969: 3-4)那么,译者对原文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首先应该是对语言的适应。在公示语的汉英翻译过程中,汉英两种语言各具有明显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汉语语言强调意合,词藻相对华丽,诗情并茂,许多公示语还讲究四字对齐,语言押韵,读起来要朗朗上口,涵义上讲究“天人合一”,常带有主观的因素;而英语语言注重形合,相对则显得较为直接,通俗易懂,甚至说它惜字如金也不为过,因此,英译语需要注重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呈现给游客的是一张相机拍下的高清照片。

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就公示语翻译而言,译者需要进行“双向适应”,即在适应本土文化语言(原文)的同时,也要适应非本土语言文化(译语)。例如:千年梅树桩,这里的“千年”是虚指,并不是f这个树桩真的存在了一千年,而是对该树桩悠久历史的称赞,而翻译成“Thousand-Year Plum Tree Stump”太过绝对,可能会令外国游客感到不解,甚至遭到质疑。显然这里译者没有考虑到本土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语言差异因素,改成“The Ancient Plum Tree Stump”或许更为恰当。

同时,对于一些口号性的标语,译者需要考虑到译语的目标人群,必要时可随应用场景进行适当删减。

译例: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Patriotism and Law-abiding Reason and Honesty Solidarity and Friendship Diligence and Self-uplifting Dedication and Selflessness.

尊重别人权利 Respect Others’ Rights.

这类文字,带有很浓的“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外国游客看了可能不是很理解,因此在这里译者就需要灵活变通,考虑是否有必要对景点的介绍进行全部翻译。

2. 对非语言因素的适应

我国的学者许钧曾经讲过,“翻译作为一项人类跨文化交流活动,绝不仅仅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语言转换,也不仅仅是译者的个人活动,它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诸如历史、社会、文化、政治、审美情趣等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限制”。[4](许钧, 2002: 62-63)因此,除了语言因素以外,译者还需对读者的需求、公示语翻译的目的等因素进行适应。

景区的众多公示语要实现其价值,就必须要考虑到其受众国外游客的需求。比如,在儿童水上游乐设施处,存在一些警告、提醒家长注意问题的公示语,此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想到受众是家长,译文用词须简洁明了,译文意思要表述清楚完整;而在翻译游乐园一些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公示语时,译者就需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甚至为其配上图片也无伤大雅。同理,在特定语境下译者增减、移位甚至改写原文的某些成分亦是为了译语能够更好地适应游客。

除此之外,译者还需要明确公示语翻译的目的,明确该公示语是为了警告游客,还是说明注意事项、介绍景点等等,在此过程中译者须关注译语的语气等细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要考虑的不单是原文及其释义的作用,而且还是译语在主流游客文化中所要表达的一种或多种交际功能。

五、结论

(一)对舟山旅游公示语翻译的发展建议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翻译网络环境中,译者需要不断地适应并且调整自身才能使译语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1.数据同步创新

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公示语在网络上均有相应的翻译,因此一些公示语最好能与网络上的主流翻译相对应,而非仅凭译者的思维去翻译。因许多词汇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淘汰,而一些新词汇则不断涌现,所以公示语的翻译上要求译者与时俱进。

2.软环境的建设

目前在舟山的涉外导游、翻译人才虽然不致太过匮乏,但其中专业性较强的高学历人才仍然稀缺,如果能强化涉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增加相对应院校的培训课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双语人才涌现,从而降低发生翻译错误的风险。

3.旅游公示语汉英翻译语料库的建设与完善

本项目研究人员虽然初步建立了小型语料库,但仍未能够囊括舟山所有景区的公示语语料。笔者希望有关部门能采集更多语料,扩充景区公示语语料库,并更正语料的不规范之处。建立更大更完善的语料库,不仅可以为译者提供借鉴,而且还有助于统一全市的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

(二)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总结

由于本文篇幅限制及笔者研究精力有限,未能对语料库中所有存在问题的语料逐一列举。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虽然尽可能多地查阅了相关文献以求分析客观规范,但在案例分析时难免会带有一些主观色彩。

最后,作为国外游客获取景点信息、认识舟山乃至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不但展示了舟山整体服务水平,也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问题。因此,译者对公示语的翻译必定要兼顾语言、交际、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对其翻译生态环境多层次理解、多维度适应、多维度选择。而这一过程需要译者不断适应、不断优化,从而有效提高适应选择度,使译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契合原文和读者为主体的翻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

[2] 周新迪.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视同声传译译员的适应与选择[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3] Nida, E.A. and Taber, C.R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Leiden: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69.

[4] 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2002(1):62- 69.

上一篇:浅论竞争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下一篇:论我军军事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