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隐性知识教育探索

时间:2022-08-26 01:04:50

高职院校隐性知识教育探索

【摘要】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起步较晚,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知识结构设置不合理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偏重显性知识的培养,而现实社会需要的是掌握更多隐性知识的专业人才,由此,高职院校开发隐性知识,重视隐性知识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简述

(一)隐性知识的含义

人们对知识的分类有很多种,按其能否用语言表达来分,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958年英国学者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做了描述,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可以用文字、语言或图表和数字表述的知识;另一类是指那些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对此,波兰尼作了一个比喻:“我们能在千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可以说波兰尼说的前者是显性知识,后者为隐性知识。

(二)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系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系可以借用“能力冰山模型”对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的关系来解释,它认为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冰山的1/8,而另7/8则隐藏在冰山之下,露出水面的1/8即是显性知识,隐藏在冰山之下的7/8即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依靠隐性知识的支撑。换句话来说显性知识是露出水面部分,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显性知识依靠隐性知识的支撑,当然显性知识也会转化为隐性知识,两者可以转化。

(三)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显性知识能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不能回答“如何做”。的知识则属于“隐性知识”。对知识的这种新划分,不仅包括了以往那些能够言传的显性知识,如事实、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而且包括了那些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如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当我们把未系统化的经验类知识也划入到知识范畴之内时,就意味着知识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认知范畴,而是扩展到了应用范畴;知识不再只被视为认识的结果,而被视为认识的全过程。

二、高职院校隐性知识教育现状

2000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到2009年底,人数占据了大学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仅有一技之长还要具备较好的隐性能力。但很多高职院校但认为学好一技之长就可以提高就业率,忽略了学生隐性能力的培养,其表现在:

(一)课程的设置上操作性课程过多,抽象思维的课程很少,甚至没有。

(二)在教学中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原因,不研究它为什么,导致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一些学校的考试题型和平时作业只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等,至于“简述题”和“综合分析题”都删掉了。这就导致了学生既不研究问题其所以然也不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隐性知识的发展,反而妨碍了显性知识的学习。结果是隐性知识没有学会,显性知识也没有学好,造成学生毕业后就业难,而很多单位又聘不到适合的人才的尴尬局面。当然学生就业还有其他原因,但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不注重隐性知识的开发和隐性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高职教育隐性知识的开发

对于高职院校隐性知识的开发,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条途径进行:

(一)从静态方面来说

第一、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学术风气、学习风气、人际关系、图书馆、教室和宿舍等,其中学术风气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人们才去认真学习,积极思考问题,追求真理,从而才会有好的学习风气,人际关系才能自然、健康地发展,图书馆、教室和宿舍才能充满活力,隐性知识才能在这种良性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第二、增加抽象思维的课程,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教学文本。抽象思维课程有利于学生发展抽象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构建自己的思维方式。为此,笔者建议在高职院校开设以下课程:第一、哲学,它是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总和,是人类智慧的总和,可以让学生对整个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并让其心胸和思维开阔起来。第二、社会学概论,它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社会结构、社会工作、社会交往和社会发展的一门学问。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才能正确分析现实中的社会问题。第三、经济学概论,它是研究社会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一门学科。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独立的经济学思考,理性地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第三、建立隐性知识考核指标体系。目前高职院校的考核指标体系都是针对显性知识的,即根据课本知识或老师的讲义资料来判定学生的成绩,隐性知识的考核指标很少或者说基本没有,如果建立隐性考核指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譬如教师根据学生是否课前预习、课外阅读书籍的多少和课堂思考问题的情况给予评价,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隐性知识。这些指标可以由学校统一规定也可以由老师个人规定,其内容包括: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从动态方面来说

第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原来的“传授--接受”教学方式改变为交流、体验和探索的情景交融的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鼓励他们有不同的见解,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使隐性知识得到不断地发展。

第二、采用联系教学法。在学习中教师应该将书中的知识与历史背景和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对静态的书本知识在动态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地理解,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样学生获得的不是一个个孤独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立体的知识面,这有利于学生隐性知识的提高。

第三、采用工具教学法。导师给学生作业任务和工具(课外阅读资料等),由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同学之间的探讨,自己设计并完成作业任务,导师没有统一的答案,根据学生的作业过程和思考问题的程度给予评价,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注重实践教学。隐性知识的获得只有小部分来源于读书或听课,大部分来源于亲身参加有关实践活动。比如不管教练如何有经验,自己不下水游泳,是永远学不到游泳技巧的。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关的实践环节,并将课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不仅学会课堂所讲授的显性知识,而且通过实践环节使受教育者获得课堂不能讲授的隐性知识,让学生将有关知识真正能深入人心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高职院校应在注重显性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隐性能力的培养,这是个人能力提升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隐性知识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倪彬,李晓红.隐性知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009

[2]黄,唐名丽,陈凤.浅谈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的隐性知识开发[J].职业,2010

上一篇: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探究 下一篇:浅析当代公路运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