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在船舶操纵上的正确使用

时间:2022-08-25 07:45:46

锚在船舶操纵上的正确使用

摘要 锚是船舶重要设备之一,对船舶操纵与船舶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锚设备在船舶操纵中的作用,深入分析抛锚作业中的注意事项,全面阐述了锚在保障航行安全和应急上的应用,确保船舶操纵安全。

关键词 锚设备;船舶操纵;航行安全;应急

中图分类号U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9-0162-02

0 引言

锚设备的配置主要是为了使船舶在锚泊时产生足够的锚泊力,锚也是船舶操纵的铺助设备,如靠离码头、系离浮筒、狭水道掉头及紧急情况下刹住船舶等往往都要用到锚。

1 锚设备的组成

1.1 锚

锚设备主要由锚、锚链、舶锚链筒、制链器、锚机、锚链管、锚链舱和弃链器等组成。

锚是能够抓入海底泥土的钢铁结构物。锚泊时,锚的抓力与卧底锚链的摩擦力构成锚泊力,以抵御风、流等外力对船舶的作用力。

锚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无杆锚、有杆锚和大抓力锚。无杆锚又称山字锚,有霍尔锚和斯贝克锚,目前商船上普遍使用的是霍尔锚。各类船舶的锚重和大小不一样,主要由船舶的排水量而定。

1.2 锚链

锚链是连接锚和船体,主要用来传递锚的抓力,以抵消外力对船舶的作用以保证船舶能够安全地停泊于指定的水域。锚链由普通链环、连接链环、连接卸扣、转环等组成,按锚链的结构分为有档和无档两种,有档链的抗拉强度大,船舶均采用有档链环的锚链。按制造方法分有铸钢锚链、电焊锚链和锻造锚链。电焊锚链质量超过其他种锚链,成本也较低,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锚链的大小是以普通链环的直径d来表示的,普通链环的直径也是衡量锚链强度的标准。锚链的长度以节为单位,整条锚链由若干节锚链连接而成,我国规范规定每节标准锚链长度为27.5m,在一些英制单位的国家也有用15拓(fathom)为一节链长的,折合约为27m。通常船舶锚链长度一般为10节左右。节与节之间采用活链环或连接卸扣连接起来。

为了迅速确切地掌握抛锚、起锚时锚链松出或绞进的长度,在每节锚链上必须作上明显的标记。其方法如下:在第1节与第2节之间的连接链环(或卸扣)前后第1个有档链的横档上各绕以金属丝,并涂以白漆,连接链环涂红漆,以表示第1节;在第2节与第3节之间的连接链不(或卸扣)前后第2个有档链环的横档上各绕以金属丝,并涂以白漆,连接链环仍涂以红漆,以表示第2节;以此类推至第5节与第6节之间。从第6节开始又按第1节同样的方法重复标记,最后1至2节可涂红或黄漆等醒目的标记,作为锚链将全部抛出危险警告;在锚端链节上也涂以白漆,作为起锚时了解锚即将出水以及锚干将进入锚链筒的标记,以便放慢起锚速度,避免撞坏船舶或锚链筒。

1.3 锚机

锚机是起、抛锚以及绞收缆绳的机械装置。锚机的链轮轴成水平布置的称为卧式锚机,大多商船采用该型锚机;成垂直布置的称为立式锚机。按动力不同,可分为电动锚机、液压锚机和蒸汽锚机三种,结构大致相同。

锚机能同时或分别抛、起左右两锚;能同时从水深不少于45m深处绞起双锚;离合器一人可以操作;有可靠刹车装置;用刹车带抛锚时,能分别或同时将两锚抛出,且能随时刹住。

锚的作用非常重要,合理正确使用对船舶操纵带来方便和安全保障。锚的使用方法分为:锚泊作业、靠离泊作业、紧急避险作业和其它安全作业。下面着重阐述拖锚制动、减少冲程,拖锚靠泊、掉头、后退过程中的用锚。

2 锚设备在船舶操纵中的作用

2.1 拖锚制动、减少冲程

在船舶操纵过程中,其速度控制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当船舶驶靠码头或系浮筒、系岸时,因船舶运动速度较慢,舵效较差,则可用锚以合乎理想地控制速度,使船舶接近泊位。在航行中用快倒车仍无法避免碰撞或搁浅事故时,可用锚抑制船舶惯性,紧急制动。

港内航行在能见度不良或船舶密度较高的情况下,可备锚航行。必要时抛下双锚,以控制船速,减少冲程。或在使用倒车时,为避免船首偏转过多,抛锚进行配合,可收到良好效果,特别在靠离泊操纵中,抛锚制动及靠离泊控制船首,是锚最为常用的功能。

2.2 拖锚靠泊

拖锚靠泊中,拖锚也有制动以减少冲程的意义,此外,在外界条件影响下或动车用舵中尚有控制船首,船尾旋转快慢之用。

当船舶遇到吹拢风较大,除抵泊位前应拉开横距外,可及时抛外舷锚。如本港在4月~6月东南风季节时,通过进车摆舵,保持所需角度进入泊位后,一旦停用进车,由船舶惯性的作用,锚链斜向外档后方,即可阻止船舶前冲,又可阻止向码头的靠拢速度。

2.3 掉头靠泊

顺流进港,如泊位附近水域受限,一般多采用抛锚掉头以缩小船舶旋回面积。其操纵要领是:将船舶驶至泊位附近,控制好船舶航速,摆内舷舵;当船舶首尾中心线与流约成30°时抛下内舷锚,链长通常为水深的2倍左右;当船首接近顶流时便可起锚,完成船舶掉头操纵。

2.4 拖锚后退

在没有拖轮协助的情况下,船舶在后退中要稳定船首是十分困难的,可利用拖锚来稳定船首。以便船舶从港内狭窄的水域中到退出港,直至安全水域。

静水港口,先船尾离泊,横风较大,而水域受限时,往往采取船首抛锚,以便减少风的影响稳定船舶的退离过程。该法也由于顶流状态下退至下水的操纵中,并可避免两次掉头。

2.5 注意事项

1)船舶对地的速度较小时,抛锚制动操作起来简单快捷,特别是中小型船舶。却使有拖轮在场,其拖轮制动也可作为一种备用;2)早备锚,先用锚机将锚放至接近水面处,刹紧刹车,松掉离合器。做好抛锚的准备,只要松开刹车就能立刻将锚抛出。出短链抛锚制动时,所需的链长应一次抛出,立即刹牢,否则,边刹边松,不易刹住,并将影响整个操纵计划的实施;3)一次松链不要放出太多,否则由于抓力突增较多,不易刹住,一般在港内水深12m左右的情况下,船速3节以上,第一次松链超过2节下水就不易刹住,也就是说一次松链应在2节以内。当然,每船锚设备的性能不同,船舶大小,新旧各异其值也有变化;4)应注意有关禁止抛锚区的规定,以防损坏海底电缆、管道等设施;5)当发现拖单锚不能有效地刹减船速时,切忌盲目加大出链长度,否则容易造成丢锚断链的事故。可以用加大退车来减速,必要时可以抛下另一锚以刹减船速;6)抛锚后,不应使用过大的车速。

3 锚在应急安全措施上的使用

3.1 避免碰撞时的应急使用

碰撞包括船与船,船与码头,船与其它障碍物之间的碰撞。与前方距离极近的障碍物接近时,应立即判断当倒车或摆满舵所能产生的效果,因时间或水域的原因,不能达到避免碰撞时,应毫不犹豫地抛锚甚至是双锚。惯性前进中的船舶用紧急抛锚来“刹车”时,停船距离可以用下式近似求得。

S=(m+mx)vo2/2(Rm+Pm)

式中:S:抛锚后到船舶停止前所前进的距离;

m+mx:前进方向上,船舶的质量;

vo:船舶初速度;

Rm:船舶停止时的平均船体阻力;

Pm:船舶停止时的锚平均抓力(拖锚阻力平均值=锚重的2倍)。

3.2 保证狭水道航行安全

在狭水道中航行时或靠近他船航行时,由于船舶与岸壁或他船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可能发生船吸或岸壁效应,以致发生碰撞或触礁的事故。如发现威胁船舶安全时,要立即果断采取抛锚的应急措施。

如上所述,在狭水道航行中备便锚机是安全措施之一,也被认为是运用良好的船艺。

3.3 漂航时的使用

在海洋上遭遇大风浪而漂航时,为使船首保持迎风,可从船首松出1节左右的锚链使之拖于水中,作为海锚使用。

3.4 系泊时缓和船体摇摆

在有涌浪从海面进入泊地时,都会发生垂荡运动或偏荡运动,并会导致缆绳、船体以及缆桩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可在一侧抛锚,松链略较水深长些,以便缓和船体摇摆。

3.5 坐礁或搁浅时固定船体的使用

当船舶坐礁或搁浅时,为了保持船舶姿态不因风浪或潮流的作用而发生移动,便要抛锚以固定船体。另外当坐礁或搁浅时,船舶要靠自力进行离礁或离浅时,也应在牵离的方向抛锚,利用绞锚来辅助船体移动。

3.6 协助操纵时用锚注意事项

3.6.1 选择用锚

锚地宽敞,可抛任意一舷的锚;风流来自一舷,则抛上风或迎流一舷的锚;驶向泊位,抛外档锚;掉头操纵,抛内档锚;在狭水道掉头,可抛与车叶旋转相反方向一舷的锚。此外还必须注意左、右锚的轮流使用。

3.6.2 控制船速

锚地抛锚时控制好船舶前进或后退的速度,使锚爪能便于齿入海底,也不致于锚链堆积在锚上发生绞缠。更不能船速太快,锚链会因锚抓底而突然受力,以致受损或破断,或者锚机无法刹住,而使锚链全部拉走,造成失锚丢链事故。

3.6.3 深水抛锚

如水深超过40m时,应用锚机先绞出部分锚链,使锚松至水下或接近水底,然后用制动带控制按常规的抛锚法抛锚,如水深达60m时,须用锚机将锚绞出至锚触底后,以极慢速度后退使锚爪得力,再缓松锚链或仍用锚机把全部所需的锚链绞出。

4 其它几种操纵用锚的方法

4.1 利用锚链的张力进行船舶脱浅作业

排水量较小的船舶脱浅所需的张力不大。具体方法是:用小艇将锚送出6节左右,然后将锚掷于水中,再通过搁浅船舶的锚机绞锚链,使锚抓牢底质后,锚链产生张力,牵拉搁浅船舶脱浅。

4.2 利用锚防台抛锚作业

抗强台风抛锚主要有一点锚和八字锚两种方法。一点锚提供双倍的锚抓力,能有效防止走锚。八字锚较适用于有限水域。

5 结论

锚在船舶操纵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驾控船舶中“车,舵,锚,揽”四要素之一。作为船舶驾引人员不应轻视锚的作用而必须熟悉锚的用途,并能熟练掌握操纵用锚的时机和方法,才能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

参考文献

[1]虞锡宏.船艇操纵与避碰[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0,7.

[2]赵月林.船舶操纵[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0,7.

[3]白昌华.船舶操纵[M].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2,7.

[4]郭国平,邱振良.船舶操纵[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9.

[5]夏国忠.船舶结构与设备[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0,7.

上一篇:一种双模糊解耦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研究 下一篇: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多热源联网供热系统运行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