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弈

时间:2022-08-25 05:37:07

我国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弈

摘要 社会对高层次实践性工程“精英”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强,国家学位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博士学位教育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础夯实,国外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起步并稳健发展,这些都让在我国设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变得顺理成章。当然,在我国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也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对在我国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存困难的分析,对是否设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与教育界同仁进行探讨,

关键词 工程博士 专业学位 博弈

国家用前在博士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只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兽医专业博士学位三类。是否设置博士层次的工程类专业学位,在国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已有探讨。笔者拟班门弄斧,结合国外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概况,从社会客观需求、现有学位教育等方面分析在我国开展工程博士学位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存的困难,以供交流探讨。

1 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1.1 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可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从20世纪中期开始,科学技术在发达国家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需要以较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工程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企业必须融开发、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企业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有技术创新能力,还要有解决技术进步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化的综合管理能力,因此企业需要一批既精通专门技术又能将技术、社会、市场密切联系起来的“精英人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最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与工程创新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工业企业渐渐需要受过高等训练的博士工程师来迎接复杂的研究与开发的挑战,但从学校直接出来的工学博士往往缺乏从事开发和管理大型工程项目所必需的宽广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学术型人才注重理论分析与抽象推理,注重某一领域的深度,而不强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不适应企业的工作。而企业的工程师没有经过理论的训练,在创造性和攻坚方而存在一定的困难。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有意识、有目标地培养企业的总工程师,构筑这种人才的特殊能力结构,适应企业特殊岗位的人才需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校已经收到不少企业的咨询。希望我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博士。针对这些问题我校进行了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在与我校合作的企业方面有四分之三的企业对联合培养少量的博士非常感兴趣,但他们希望企业选派的这些博士能学习到与全科研型的工学博士教育不一样的知识。这些都对国家探讨新的博士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正好可以顺应企业的这种需求。

1.2 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可改变工科博士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学位制度。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将弥补我国学位制度上的不足。从世界发达国家学位制度的历史演进来看,大多数国家在博士阶段都设置了两种学位:一类是研究型或者说是学术型博士学位,旨在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目的是提高学术水平,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积累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一类是专业型博士学位,旨在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指导、掌握恰当方法、解决并反思实践工作中的问题,使其具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工作的能力。我国现在只有工学博士这一种学术性博士学位,事实上是用一种模式培养两种社会需要的人。这就产生了以下问题:第一,不能突出工程实践工作者的培养目标,主要根据学术研究型人才的标准进行招生和培养,忽视实践工作的特点,不能适应实践工作者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第二,学术性博士学位教育大多采取脱产学习的方式,这使实践工作者的学习受到时间和精力的影响。总之,这种通过单一学位类型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的做法,既不利于维护学位的质量,也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将弥补工科高层次专业学位的这一空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学位制度。

2 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2.1

国外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为我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在美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是博士层次的学位,与哲学博士是同一层次。美国的哲学博士学位是一种通用性研究学位,获得者不分学科和专业,统称为“哲学博士”。本世纪初,在实际部门需求的推动下,一些应用科学领域,开始授予专业博士学位,如医学博士、药学博士、牙科博士等专业博士学位,逐步形成了专业博士学位与哲学博士学位并行不悖、平分秋色的格局。川美国是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最早的国家之一。1965年,NCSBEE即现在的全美工程检查员协会(NCEE)通过决议,督促高等院校发展工程硕士与工程博士计划,随后,底特律大学、德州农机大学、伯克莱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纷纷设置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博士水平的专业高级工程师。在20世纪下半世纪,德国、法国和英国也相继实行工程博士培养计划。

目前国内讨论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与美国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美国没有工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不分学科和专业统称为“哲学博士”,而专业博士学位的涵盖面很广,在应用学科领域设立了多个专业博士学位:而国内有工学博士、文学博士、理学博士等分学科的博士学位,这些博士学位也涵盖了一些应用学科领域。这种条件下讨论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实际上是对工学博士学位培养目标、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尽管如此,国外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实施对我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探讨、实践是有重大借鉴意义的。

2.2 工学博士学位的发展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发展的横向基础。工程博士与工学博士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工学博士学位20年的发展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0多年来,我国博士生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2006年全国在学博士生已达20.8万人,当年毕业博士生为3.62万人。2006年共招收研究生39.79万人,比上年增长9.07%,其中招收博士生5.6万人。而在2000年,全国招收研究生12.85万人,博士生为2.51万人,当年在学博士生6.73万人。招生规模的增长一方面解决了我国对学术型博士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招收工程博士研究生提供了经验。同时20多年来,高等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完成了许多企业重大课题,也培养了一批能够解决企业与工程实际问题的教师,一部分教师的学术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另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以及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向着经济建设方向的倾斜,学校的实验室建设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所有这些都为培养工程博士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工学博士学位相比,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的时间很短,像发达国家工学博士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工程博专业学位是从20世纪下半世纪才开始出现的。各国培养工学

博士已具备了很丰富的经验,但培养工程博士还需不断探索。我国从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后,经过20多的实践与探索,借鉴国际上工学博士培养的经验,基本上实现了博士生培养立足国内的目标。但是我国如何培养工程博士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了工学博士培养的经验,为我们具体怎样培养工程博士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3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发展的纵向基础。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果没有工程硕士学位的发展基础,直接发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就好像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1984年我国开始工程类型硕士培养的试点,1997年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从1997年到2007年十年时间里,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截至2007年,全国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共有212家,在学人数也由1997年的920人上升到2007年的170930人,为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如此庞大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队伍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提供了生源基础。同时十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提供了培养的经验,有了一批有工程硕士培养经验的导师和授课教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技术的升级,以及我国企业逐步参与国际竞争,我们更需要一批具有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的更高层次的人才。。而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正好顺应了这种历史的需要,十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为我们顺应这种历史的需要提供了条件,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会。

2.4 广阔的市场需求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发展的生源基础。尽管工程博士是面向实践一线设置的专业学位,但招生对象却是非常开放的。凡有意在工程实践领域从事高层次、创造性工作的人员都可申请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应该说,目前我国拥有良好的生源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人群:

2.4.1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1998年清华大学首位学员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到2007年,全国一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员已达到33605位。从1998年到2007年,全国已有114945位学员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已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硕士。我校虽然从2001年才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但在7年的发展中・生源一直很好。2001年我校工程硕士在学人数64人,到2007年在学人数已达到1422人:获得学位的人数截至2008年也已达到616人。如此庞大的工程硕士毕业生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源基础。就在读的工程硕士,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大约五分之一,的工程硕士认为如果有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他们将有兴趣继续攻读。

2.4.2 工学硕士学位获得者。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研究生招生扩招以来,更是蚺养了大量的研究生,工学硕士学位获得者日益剧增。以我校为例,1978年开始招收工学硕士研究生,当年招生14人,到2008年一年招收工学硕士研究生达756人,在学人数超过2000人。而我校在全国属于招生人数比较少的高校,国家985、211高校每年授学位的研究生就是几千人。这些研究生中有大量的工学硕士,他们只有很少一部分考上工学博士,走上科研的道路:大量的工学硕士从事着应用型的工程实践,他们需要在工作的同时更新知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学习新的东西,这都需要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出台,这些人员将成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也对全日制即将毕业的硕士进行了一定的调查,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还是希望能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对解决技术难题以及自身的发展都非常有好处。

3 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存在的困难。

3.1 如何培养工程博士是个崭新的课题。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最高水平的工程专家,需要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创新性并将理论知识与技术有效整合的能力。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与工学博士有着很大的区别:①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应用型学位,强调学生能够利用前沿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源于企业技术进步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工学博士学位是一种研究型学位,强调学术研究。②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企业的行政与技术的组织者,它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与企业发展密切结合并,以非技术的形式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而工学博士培养的是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工学博士致力于知识的深化。③工程博士是以产品与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他需要专门的技术以及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是一利-复合型的人才;而工学博士是以学科为研究对象,他需要专门的知识以及相关的知识结构,是一种专业化人才。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都是面对企业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培养的目标都是服务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它们仍然存在着质的差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工程与管理人才,以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规模需求。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大型项目的组织者与技术带头人,造就的是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具有领导才能的工程专家。因此工程博士教育是精英教育,首先是满足企业技术进步的人才质量要求,而不是规模需求。工程博士比工程硕士有更深入的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以及寻求解决工程问题最理想途径的独创能力,更特别的是工程博士对工业工程与发展文化有正确的评价能力,对企业进步与市场发展有正确的预测能力。能够适应技术改造的需要对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行为不断更新。具有操作金融项目的良好的应变能力。州

工程博士与工学博士、工程硕士存在上述差异,因此在人才选拔方式上,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在学位论文的要求上,在培养过程的管理上都不能完全照搬工学博士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需要建立新的工程博士教育模式,而建立一套完善的新的模式非一日之功,还存在许多困难。

3.2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建立一套完善的工程博士的教育模式需要从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同仁不断研究与探索,同时培养工程博士还需要高于求学者的引路人――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们以及工程博士课程的授课者。现实情况是中国目前的博士教育状况使得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培养工程博士研究生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即有丰富的设计开发经验及相关的工程实践能力。而这种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并不是偶尔在工业企业呆上一段时间就能发展起来的,需要教师在大学科研与工程专业实践之间实现平衡。目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一直培养的是工学博士生,这些博士生导师理论水平非常高,对某些学科领域的问题研究得也比较深入,通常被称为“大师”。但这些博士生导师的实际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并不丰富,这就可能成为导师对工程博士研究生进行指导的“拦路虎”。工程硕士在培养中为了弥补学院式导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试行“双导师制”,但目前的情况是双导师制几乎流于形式。有些企业导师没能真正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尽到自己的职责。如果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实行“双导师制”的话,我们需要在企业找到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工程博士的企业导师,而目前企业中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导师也微乎其微。工程博士研究生的课程怎样设置,由怎样的老师才能讲授这样的课程以及怎样进行讲授都涉及到师资队伍的问题。这些都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中必须面对的困难。

4 结论。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可以试行。因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发展的社会基础。生源充足;目前国外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为我们的试行提供了借鉴:国内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和工学博士学位教育已经发展了许多年,有发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基础。困难主要存在于设置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因为目前的确在师资力量、培养质量、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但如果不试行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就没有机会也没有动力去解决培养质量、培养模式等具体的问题。所以可以在少数院校试行,每年的招生名额严格限制,对于某个试点学校来讲,规模要小,工程领域要集中。同时,在试点的过程中,要有一个由专家、管理人员组成的工程博士研究队伍,跟踪工程博士培养的全过程。如果试行的效果比较好,再适当放宽。

上一篇:论我军任职院校教员专业发展 下一篇:树立科学就业观,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