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国物价形势判断及政策建议

时间:2022-08-25 03:53:45

未来我国物价形势判断及政策建议

【摘 要】今后几个月存在着有利于物价下行的因素。但是,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未来物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从货币政策角度考量,宜保持稳中偏紧的货币环境,并通过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结构调整,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消除货币供给被动增加的潜在通胀压力。

【关键词】物价形势判断政策建议

流动性过剩、输入型通胀、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和部分农产品供应偏紧是导致本轮物价上涨的几个主要因素。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体现在,8月份CPI回落到6.2%,9月份降至6.1%,10月份进一步降至5.5%。连续三个月出现同比指数回落,说明物价上涨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从近期看,今后几个月存在着一些有利于物价下行的因素。

一、有利于促进物价下行的因素

(一)经济增速适度回调,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的需求压力

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主要原因:一是前期总体偏紧的货币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稳中趋降,且进口同比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净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减小。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形势不会恶化。3季度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国内订单和出口订单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国内订单指数为55.3%,较上季下降1.4个百分点;出口订单指数为51.6%,较上季下降0.9个百分点。市场需求指数和产品销售指数在上季高位回落的基础上,本季再降2.3 和1.9个百分点至60.6%和61%,而产成品库存指数上升1.17个百分点。

(二)流动性过剩趋势大幅缓解,减弱了物价上涨的流动性压力

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21.5%的历史高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也已提高至3.25%。10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2.9%,创2004年11月以来新低,明显低于年初提出的16%的全年增长目标。在连续紧缩的作用下,推动物价上行的货币因素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三)输入型通胀影响要素的变化

经济前景暗淡,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乏力。IMF 9月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世界经济正受到两大不利因素影响,一是发达经济体的复苏步伐显著放慢,二是财政和金融不确定性急剧增加,尤其是8月份以来愈加明显。低迷的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弱化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走势。

美元持续升值有助于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避险需求依然强烈,特别是美联储的“扭转操作”可能进一步增加海外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需求,有助于美元维持相对强势。而国际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计价,美元走强有助于抑制大宗商品价格。

(四)推动CPI上行的主要力量―食品价格继续上涨乏力

猪肉价格已从6月份的11.4%回落至10月份的-1.8%。预计食品价格将小幅下跌,因为:一是今年粮食丰收;二是今年上半年补栏的生猪将于近期集中上市;三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部正在对过高的物流成本进行清理、整顿。

综上所述,今后几个月存在着促进物价下行的一些有利因素,此外,11月份的翘尾因素只有0.5个百分点,12月份归为零,也是促使物价下行的有利条件。

二、稳定物价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影响物价上涨的一些长期因素在短期之内还难以得到根本的消除。

(一)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性特征决定了中国将长期面对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一是美国利用发行“世界货币”特权,为了解决国内经济矛盾,不断增加货币供给,就必然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二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高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刺激全球资源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三是随着资本国际流动性加强,上述货币渠道与商品渠道产生的通胀压力具有在全球迅速传播的能力。

(二)储蓄、投资与消费失衡短期内难以缓解

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直接表现为银行体系资金过剩,引起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从而导致出口快速增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加上资本账户顺差以及从其他渠道进入的境外资金,造成国家外汇储备超常增长,中央银行不得不发放大量的基础货币用于购汇。因此,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必须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而这又必须解决国内储蓄、投资与消费失衡以及内外需失衡问题。

(三)劳动力成本上涨将是长期现象

一是劳动者工资上涨得到制度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二是农业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务农的机会成本持续上升,对食品价格上行构成长期压力。

三、货币政策建议

(一)货币政策宜稳中偏紧,并优化信贷结构

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在避免中长期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宜继续保持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以巩固调控成果。同时应通过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农业和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从调控效果看,数量型政策优于价格型政策

在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下,“量化紧缩”政策虽减少货币供给,却不影响资金的可得性,在不加息的情况下,企业的投资成本也不受影响。而加息增加企业投资成本,一方面会紧缩实体经济,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的交易性货币需求下降,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多余出来的货币会流向资产市场,加剧资产泡沫。进一步“量化紧缩”应主要通过实施“严进宽出”的资本账户管理。如前所述,外汇流入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我国目前利率相对其他国家较高、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强烈的情况下,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手段不便采用,实施更为严格的资本账户管理则较为可行。

(三)消除货币被动供给压力应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手

在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点没有明显改变的格局下,货币供应被动增加以及潜在的通胀压力不可低估。如果稳步提高投资效率,即使是通过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应通过加快收入分配、财税体制以及资源能源、土地、汇率等要素价格改革,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逐渐消除货币供应被动增加导致的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波动风险。

(四)可考虑适度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

发达国家3%左右通胀目标主要是与其实体经济2%至3%的增长率相适应的,而我国的经济年增长率长期保持在8%以上,可考虑适度提高通胀的容忍度,通胀预期调控目标可以在4%-6%左右。同时要加强CPI数据的准确性,建立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挂钩的机制,保证国民储蓄获得正利率。

参考文献:

[1]张明.积极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J].中国外汇,2011.4:59.

[2]葛华勇.关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9.1:14-15.

[3]卓俭华,朱训伟.当前中国用工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1.7:89-91.

作者简介:

占云生(1977―),男,工商管理学硕士,特许金融分析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郑其敏(1981―),男,经济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赵福建(1980―),男,法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上一篇: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 下一篇:烟草商业企业提升执行力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