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危机下的科普图书出版与创作

时间:2022-08-25 04:28:50

阅读危机下的科普图书出版与创作

据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3.9%,2010年人均阅读图书4.35本。而在此前的七次调查

>> 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主体 航天科普图书出版的发展困境及破解之道 出版的危机与应对 探究关于数字阅读与图书馆的危机 学校科普剧创作与表演的基本思路 浅论数字出版时代少儿出版的危机与转型 影视图书:传统出版在泛媒体传播与大众阅读时代的突围 日本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阅读、出版与发行 浅论微科普的创作 数字时代下的图书出版和图书编辑 图书出版的收益与风险模型 少儿图书出版的景况与思考 旅游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 阅读危机困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嬗变与发展 俄罗斯的出版市场及阅读危机 阅读危机视域下出版人的文化自觉 浅析少儿科普类图书出版现状 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微探 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现状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科技图书出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这也许从另一侧面印证了科普图书市场尚有一定开发空间的事实。

以上数据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展示了科普图书出版的整体情况。这是图书出版方根据自己的经验、预判和市场需求制作出的“产品”。然而,供方和需方的需求是否吻合?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是否得到了满足?让我们观察近年来科普类畅销图书的榜单,了解一下受到读者青睐的科普图书类型,往往正是那些为数很少的畅销书才代表了大众的普遍需求和兴趣。

可以看出,以上这些科普图书的主题大致集中在下面几类:

(一)引进版图书。综合当当网和开卷的各月排行榜得到的2011年科技类图书畅销排名数据,得到2011年科技类图书畅销排名前30名。其中,有12种属于科普图书(不包括实用技术类图书,如计算机、农业技术等),其中11本是国外引进版。(科技图书的出版与畅销)

盘点2010年科普类畅销书前100名,其中也有42种是引进版图书,这一比例远远高出了其他类别的图书。史蒂芬·霍金作品的监控销售册数为58943册,占到这一市场销售册数的6.65%和销售码洋的8.43%。法布尔的《昆虫记》紧随其后。日本作者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也是近年来的市场畅销书,销量排名第三。(《2006-2010年科普类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1)

(二)百科全书类和探索揭秘类图书。此类图书多数由出版单位组织力量策划编写而成,原创性有所欠缺,但是也把握住了大众阅读的几个特点。首先是符合受众对于未知现象的好奇心理。未解之谜、外太空等与天文学相关的主题一直是科普图书市场中热门的话题,对于浩瀚而神秘的太空、对于地球的产生和未来、对于人类将走向何方的探索,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科普读者们所关注的话题,可以勾起许多读者的好奇之心,从而引发购买动机。其次,这类图书中图片的比例往往较高,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与文字融合,帮助读者理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符合当下读图时代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

(三)短小、幽默、轻松的原创科普作品。与国外原创的科普图书相比,我国科普图书的原创性稍弱,且风格偏于陈旧,难以吸引读者。不过随着网络的发达,这一现状有了些许改变。科学松鼠会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最初是由一群有海外留学、理工科高等教育背景的年轻学子组成的科学传播公益团体,通过网络平台以群体博客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他们笔触清新、文思奇妙、文风活泼,因而作品具有简洁短小、轻松灵动、贴近时代生活的特点。他们文章的合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冷浪漫》等都是受到较为年轻公众群体喜爱的优秀原创科普图书。

科普图书虽然不是图书市场的主流品种,但符合读者阅读兴趣和口味的作品还是会受到大众的喜爱。怎样才能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科普图书?

科普图书创作与出版既遵循与其他种类图书创作出版相同的规律,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作为传播知识和思想载体的图书,出版只是其走向文化消费过程的开始。在其走向市场之前,要经过选题策划、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创作、装帧设计等等很多环节。它首先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同协作完成的过程。其二,图书的出版甚至不是为一部作品画上句号,而是为另一阶段的“创作”吹响号角。西方有谚语说,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说,读者对图书的理解与接受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其三,优秀科普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科学内容的真实准确,以及表达形式的通俗有趣。前者是其立足之本,后者是其生存之道。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是优秀科普图书的基本要求,这需要科普创作者热爱科学、重视普及且具有文理兼备的文化素养。其四,优秀原创的科普作品需要占有和投入创作者与出版机构较长的创作周期和成本,这样会导致图书创作出版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偏低,无法迎合利益驱动的图书市场的需要,因此,以利润为导向的图书市场不利于科普图书的生存。想要创作出科普图书精品,前期的投入、等待和发掘需要出版方付出巨大的耐心和细心。

(一)“科普”的主要功能在于启迪而非传授。科普最重要的目的不应该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也就是说,一部好的科普作品,它的真正价值所在不是教授给了读者多少知识,传递了多少信息,而在于它是否能够引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发求知和求真的欲望,从而激发读者继续在这一领域开展学习和探索。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科普图书才是一部好的科普图书,也是真正会受到读者欢迎的科普图书。

(二)应适当“降低”科普图书的标准。科普作品与教科书不同,除了讲解知识,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于以通俗有趣的方式降低科学的“门槛”,展示科学的“魅力”,吸引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大众走进科学殿堂,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专业教育以外的、以问题为核心的自我学习,提升科学文化综合素质。受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在科学信息没有错误的前提下,通俗易懂是必备条件,生动有趣是关键要素。前者使大众能够接受这一作品,后者则让人愿意接受,并有助于科普效果提升。受传统理念影响,现有科普创作偏重于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缺少寓教于乐的理念和技巧。调查显示,18%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不喜欢阅读科普读物,主要原因就是排斥知识性读物的阅读,觉得这类图书不好玩,很难理解。(让科学知识能够有效传播——科普读物大众读者阅读情况调查)这一结果从青少年读者的角度也说明了,相当一部分科普读物还不具备“普及”的要素,从“刻板说教”到“循循善诱”之间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科普图书的创作和表现形式需要更新。好的科普作品不仅内容要吸引人,表现形式也同样重要。现有科普图书文字偏多、知识点偏多、正统说教偏多,与现代人倾向于快速、轻松、去权威化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符,不易为广大公众所接受。并且,科普作品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不像其他文化产品,能够快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多形式、多媒介的广泛传播。如今,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对传统的纸媒阅读产生了巨大冲击。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利用数字媒体的阅读时长为54.8分钟,较之传统媒体的54.13分钟还略胜一筹。公众文化生活在科技的领跑下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纸质书籍的阅读很难说会退出历史舞台,但因循守旧势必会遭到读者的冷遇。

(四)把握不同科普作品的读者定位。不同年龄、地域、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公众对科普作品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差异性较大,而目前我国科普作品分类发展还不完善,资源往往集中在一些受到普遍认可,或短期市场效益好,或迎合受众寻求猎奇和刺激心理的作品上,不仅种类单一、内容趋同,有时甚至忽视、偏离了科普作品弘扬科学文化和精神的本质。对于那些对科普有正确认识和切实需要的公众而言,他们无法找到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作品,对于那些不十分了解科普的公众而言,会使其产生错误的认识,丧失对科普的兴趣,甚至出现对科学的误解。因此,把握好不同科普作品的读者定位,细分读者群,“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是科普图书创作和出版的大势所趋。

上一篇:我们还能期待更伟大的文艺吗? 下一篇:一部世界经济发展的宏篇叙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