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雕塑感”塑造的发展

时间:2022-08-24 06:07:53

服装设计“雕塑感”塑造的发展

〔摘要〕本文以艾里斯・范・荷本的“雕塑感”服装作品为例,从技术发展、设计师本身的创作、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方面归纳其发展。服装设计“雕塑感”以生动化、形象化的姿态存在,成为现今社会大背景下的个体文化符号。

〔关键词〕服装设计雕塑感发展

一、服装设计“雕塑感”

服装设计“雕塑感”,顾名思义,就是借助造型艺术中的雕、刻、塑等设计手法于服装设计上,使服装体现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服装设计“雕塑感”重在“感”字,是观者基于雕塑的视觉经验对服装外在形态所持有的一种视觉感受,换言之,服装设计“雕塑感”的呈现,它并非完全是雕塑专业领域里的雕塑作品体现,而是服装造型完成后所呈现给观者的一种视觉感受。

二、当今设计师的“雕塑感”服装作品―――以艾里斯・范・荷本(IrisvanHerpen)作品为例

艾里斯・范・荷本的“雕塑感”作品基于人体自然形态和结构而表现出一种概念观,将他所设计的理念推到雕塑、工业或建筑等其他领域的跨界高度。这位时装界的设计新秀,以独特的手法借用数字技术完成3D立体感设计、构思大胆诡异,充满了对自然界的奇思妙想,在时尚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与认可。

2010年春夏秀中,她以“辐射侵袭”为主题,采用皮革条带以及高科技纤维表达了虚拟的辐射形态,整个设计线条流畅生动,令人眩目。在某些作品中,她用灵活变动皮革条带,使服装更易塑型且显得动感,形成一种纵深效果,同时她对材质开拓性的利用,塑造了形象生动的立体造型,使原本抽象的概念以一种充满“雕塑感”的立体效果具象化。

2011年,艾里斯・范・荷本将这种大胆创新的手法加以延续,使服装流露出神秘自然界的生命力量。在这一季中,有一件作品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就是“泼水装”,世间令人兴奋和短暂易逝的事物随处可见,溅于空中的水花更是如此,瞬间消失,但设计师以大胆的创意和独特的手法,让这自然界的美景停止了脚步,居然如雕塑一般定格在了人的着装之上,用近乎逼真的手法呈现了自然界美妙瞬间。

2012年,她再一次让时尚界刮目相看,发挥对服装设计立体“雕塑感”塑造的潜能,她将雾、雪花、石笋等自然物象具象于服装之上,使每一件作品以“雕塑感”的姿态展现了高科技和大自然的亲近。

三、服装设计“雕塑感”的发展

基于上述,“雕塑感”作为服装设计的重要塑造手法之一,其发展潜力是清晰可见的。从艾里斯・范・荷本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具有“雕塑感”的服装受制于工业技术而逐渐发展,使设计师的灵感能够真实地表达出来,并展现设计师所理解的社会文化,如若这些作品得到各阶层人们情感的共鸣,那么服装设计“雕塑感”必将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推动时尚和文化的主流发展。

(一)设计师个人审美意识的表达将给服装设计“雕塑感”塑造搭建更多的个性信息

伴随着信息社会和新媒体技术的到来,人类对服装的审美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服装设计“雕塑感”的塑造也随之呈现。服装设计的定义不再纯粹以功能为主,它的存在传递着各种信息。英国社会学家莫里斯认为:“穿上衣服而不发出社会信号是不可能的。每一种服装都显露出与穿该种服装的人有关的信息,时常还有很微妙的一些情况,即使是那些坚持说自己极不注意衣着,尽可能穿得随便的人,也在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发表着很特殊的议论,从而表明了他们对自身所处文化的态度。”这样的描述,充分说明了服装对个体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心理或社会的影响,具有像他人传达个性特征信息(诸如社会地位、职业、自信心等信息)的功能。

那么,“雕塑感”又有什么样的个性特征,传达出何种信息引起社会的共鸣。通常,服装设计师在创作服装时,大至有两个方面的设计动机:一是消费市场附加于设计师的动机,二是设计师自我表现的单纯设计动机。以消费市场为前提设计的服装,必须遵循与社会的一致性,也就是服装设计师在创作时需以大众的一致追求为参考,受到诸多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整个过程稍显“因循沿袭”。而以自我表现为出发点,这从根本上就打破了所有制约的阻碍,完全从设计者本人的喜好和兴趣出发,表达设计师自身对服装艺术的追求。在这一点上,服装设计“雕塑感”的塑造正好是其写照。这时“雕塑感”一词,它自身已然成为了一个具有明显特征的符号,传达着它所要表达的信息。

(二)以体现个体意识的服装设计“雕塑感”将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通过对新生事物的探索来塑造服装的独特造型,让观者接受这种不适或兴奋的视觉感受,使“雕塑感”服装本身具有个体符号的烙印,这或许就是服装设计“雕塑感”真正想表达的意图。服装设计“雕塑感”的塑造以生动化、形象化的姿态存在,在表现作者创作意图或设计主题时随物赋形。这里“雕塑感”不再只是一种装饰的表现,它是一种形态、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的化身,通过“雕塑感”造型的各种空间变化和立体效果,突出了美学原理的准则和文化寓意,在空间、材质、造型、色彩、立体效果等方面的塑造,演化成一种艺术的文化符号,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给艺术创造带来更深的文化底蕴,提高艺术领域的创作价值。

随着设计师对“雕塑感”服装的大胆创新塑造,以及人们对小众化的“雕塑感”服装所体现的个体意识和情感的接纳,“雕塑感”服装表达的个体个性色彩会俨然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发展成社会大背景下的个体文化符号。

(三)以新型材料为基础融合电子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塑造手法将为服装设计“雕塑感”开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设计师们塑造服装的轮廓造型是为了突出人体曲线,强调人体的体魄感而设计的,后来,它却成为了一种流行,演化成一种独特的装饰手法传承下来。进入二十一世纪,设计师们在原服装的造型启发下从服装设计“雕塑感”的轮廓造型着手,使服装轮廓脱离人体外形,以夸张款式结构或几何外形来展现服装独辟蹊径的设计风格。

新型材质是塑造各种“雕塑感”服装轮廓的最佳选择。从材质入手,直接塑造服装雕塑品,它在创作中更注重韵律感、立体感和运动感,以灵活逼真、趣味横生的面貌,表现出自然洒脱的性情,而不像之前一样显得沉静。近几年,“雕塑感”显得更为精巧绝伦,它改变了以往对普通材质的廓形塑造。在以后的服装发展中,以新型材料为基础的“雕塑感”的塑造手法会越来越多,它不会衰退,也不会完全被雕塑作品所取代,它有着绵延流长的生命力。

(四)表现社会各阶层的精神和情感是服装设计“雕塑感”塑造的升华之路。

“雕塑感”的塑造,在创作中交相混融,容易把设计的亮点复杂化或单一化,缺乏内涵,流于表象。因此,设计师们在对服装作品进行创作时不仅要把握好其装饰的“度”,即借用其它艺术领域设计手法或在进行服装整体造型时,对空间、量感的把握等,而且还要注重作品创造过程中它所附带的内在涵义,以传达的精神和情感。约翰・普洛曼在《雕塑艺术的多样性》中说道:“艺术是生命的需求,是精神的传递,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和沟通感情的场所。艺术需注重生命的内在涵养和文化底蕴,而在当代的艺术作品中,缺乏一定的精神和情感表现,缺乏对当代文化的反省与批判,缺乏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独具匠心的思考”。

结语

“雕塑感”的塑造应不仅仅流于表面轮廓的浮夸或出奇,而是挖掘其所要表达的内在涵养,或呈现社会所提倡的正能量,或透视出社会某些畸形发展的现象,表现提倡的或需要摒弃的精神和情感。伴随着时代高端技术的发展和审美趣味的进一步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潮、新创造不断出现,服装设计“雕塑感”的塑造手法将丰富艺术领域的审美特征,更趋于演绎社会现实,并向超现实主义无限接近,实现其多重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元风.服装设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

[2]PlowmanJohn,TheEncyclopediaofSculptureTechniques[M],SterlingPublishingCo.Inc.,199

[3]曹丹.“雕塑性”思维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J].饰,2000(01)30-31

上一篇:探究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教学新方法 下一篇:洗护用品系列化包装设计的信息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