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凤纹的历史与文化意蕴

时间:2022-08-24 04:14:26

服饰凤纹的历史与文化意蕴

摘要:凤纹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装饰纹样,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情感认同。大到屋舍宫宇,小到裙边针脚缝隙间,凤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凤纹逐渐成为各种鸟禽优美特征的集合体,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纹样,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着不同的特征和内涵。

关键词:凤纹 服饰 历史演变 文化内涵

凤纹是人们心目中五彩神鸟的形象表现。它是我国传统装饰中最常见的纹样之一,被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器、玉器、金银、服饰品、瓷器、家具到房屋建筑艺术中,都可见凤纹的身影。凤纹经过千年的演变,综合了鸟禽各种美丽的特点,是融合了历代劳动者智慧的艺术创造物,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气质。

服饰凤纹的历史演变

在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河姆渡文化的骨匕上、陶罐上就有了“凤纹”的身影。湖南孙家岗出土了龙山文化时期的玉风形佩,玉佩中的凤纹突出似鹤的头部,羽翼舒展尾部曳地上卷。曲线线条刻画,透雕处理凤纹通透自然具有灵气,开始有了凤的神采。在以青铜器艺术为代表的商周时期,是凤纹的演变时期。凤眼大而圆,腹部饱满,足爪粗壮,颈与腹背几乎垂直,直颈仰头呈站立姿势,传递着一种拟人的肃穆状态,具有庄严的意味(如图1)。商代成年女子的发笄上电开始使用凤凰作为装饰,殷墟妇好墓发现骨笄499件,其中鸟头形334件、鸡首头形2件①。这时的风纹似鸟似鸡,形象简单概括(如图2)。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中晚期的江陵马山楚墓中,出土了国内时代最早的一批古代锦绣被服实物②。风纹继承发扬了商代规矩严谨的风格,又体现出神奇的浪漫主义倾向。出土物中衾被、绣罗单上的凤纹形态丰富异常,风的姿态主要分行凤和立凤,有的弯曲盘绕,绵延伸展,有的引颈高歌,提脚扑腾,有的正面站立,展翅瞠目,形象鲜活生动,呼之欲出(见图3)。凤的整体造型纤细,各个组成部分都在随心变化,没有固定形式,冠、翅、尾是凤的主要表现部位,其长度、弯曲程度、形状不固定,有时尾部呈羽毛状,有时呈花蕾状,有时呈藤蔓枝叶状。简练灵动、舒张自如是这一时期服饰风纹的特色。

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艺术繁荣与外来文化的交流频繁,风的造型也受到外来文化和佛教的影响。唐代凤凰头部吸收了西方鸡喙的外形,圆眼大睛,翅膀上羽毛上扬,足如鸡,尾部变化最大,通常做卷草花卉状,大而美。并与佛教中的莲花纹、忍冬纹形成凤衔枝、凤踏莲花的纹样(见图4)。五代回鹘妇女服饰上的凤纹,展翅昂头,羽翼丰满,神情高贵,脚踏莲花座f图5)。另外,凤纹也从本土文化中吸收养分,与“百花之王”牡丹结合形成了“凤凰牡丹纹”,流传至今。凤纹身体各部位组成清楚明了,整体造型丰满健壮,形成富贵瑰丽、雍容大气的装饰风格。

最早的凤袍出自辽代。袍上风纹嘴喙如鹰,长颈短翅,尾羽如卷草花(图6)。宋元凤凰清秀细腻,刻画精致。《宋书》中形容凤为:“蛇头燕领,龟背鳌腹,鹤顶鸡啄,鸿前鱼尾,青首骄翼,鹭立而鸳鸯思。”形象更加确切翔实,头较扁,嘴尖,丹风眼,颈部短,如鸳鸯状,翅膀整齐细密,腹部呈梭形,有鱼鳞状羽毛,尾部通常做飘带状,特别是锯齿形飘带。凤凰形象多为飞舞姿态。凤足常省略。凤纹形态从唐代的健壮丰腴变得苗条纤细更加写实,强调装饰效果。凤翼层次更加丰富,将对风纹腹部的刻画弱化,注重表现凤的羽翼和尾部。

明清风纹是凤纹发展的成熟时期。风纹样纤细工整,华美写实(见图7)。凤颈如鸡,丝羽分明,有的像样呈动态上扬,风足细长,风尾呈飘带状或者呈孔雀翎状。不但凤纹自身的描绘细致非常,而且构成组合的背景也繁复丰富。生活服饰品中以凤为名的物件也多得不可计数,皇后的用品诸如龙凤袍、凤冠、凤辇、风驾、凤床等都冠以凤名。首饰中凤钗、风钿、步摇、耳挖簪、扁方、戒指上凤纹工艺精美,凤的形象刻画精细,凤纹栩栩如生,呈飞翔态势(如图8)。

民国和近代,凤纹在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中,比如荷包、肚兜、围脖、云肩、手绢、绣花鞋、鞋垫、枕顶上得到更普遍的使用。凤纹呈现出“雅俗共赏”的不同风格:一种是明清时期繁缛华美风延续,各个部位写实具体,精细描绘:一种是更具有村野气质的粗犷质朴。前者是对“标准化”美丽风纹的发扬,后者则是凤纹回归民间后的再次发展,有别于“标准化”的凤纹,人们更多以生活中所见的鸟类为原型意指风形,获得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百鸟成风,凤成百鸟,风的形象又多了鸡的平实、鸟的灵活,少了皇室的贵气和图腾的神性。

进入当代,风纹受到国外丰富的现代设计网形的冲击,不再是服饰纹样的主角,但是其美丽的外形和吉祥喜庆的内涵仍然被人们牢记并使用着,多直接取材明清时期的精美凤纹。

凤纹从战国时期的朴拙浪漫,到隋唐时期的雍容健美,一直到明清时期的阴柔秀美,在继承中发展,在一代代工匠手中蜕变成华丽多彩的现今的凤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带有历史的气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凤纹的民俗文化内涵

凤纹作为中国代表性的传统纹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功利和审美习惯。在远古时期,凤纹是先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完全了解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对于自然产生的敬畏、崇拜的情感的现实表露,它是先民生活中的美丽鸟禽的集合,是沟通人与自然的中介,具有神秘的力量。这种神性在统治阶级中,被用来维护统治者的政权统治,表征祥瑞。在民间情感中,凤纹与种种情感传说相关,寄托了人们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然感知的意象图形。在先民生活的时代火是不被人掌控的,火的获取和利用都很困难,一不小心就会给人造成伤害。火焰熊熊燃烧的样子,或许使先民想到飞鸟的扑腾,就将火焰的形状联系生活中的生物进行创造产生了凤。“凤皇,火之精,生丹穴”,正可以说明凤的产生与生活中的火有关。凤和自然界中的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甲骨文中的“凤”字和“风”字是很相似的,可以说明古人对风和风的相似的认识。凤又因太阳崇拜结合,成为太阳鸟,因和动物(主要是鸟禽)崇拜相交而成鸟禽之神,成为“百鸟之王”。所以风纹是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感知,宗教的本质是人以外各种力量的神化,当自然崇拜发展成为宗教崇拜的地位,凤纹便成为意象化的神物,成为原始宗教仪式中的神器,具有通达天庭的神性,能够祈求神灵保佑生活安定。在道教中,凤凰的“通天”能力与道教“得道成仙”的核心思想融合,便成了道教神仙的坐骑和指引亡灵升天的引导者。服饰品中的风簪上也有道人乘凤的题材表现。佛教中的风纹与高洁的莲花、凌冬不凋的忍冬相结合,寓意着神力与圣洁。

古代帝王的权力标志。人类进入到氏族社会,风就开始被用来解释帝王的“受

命于天”的身份。《诗经・商颂・玄鸟》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中有记载:“殷契,母日简狄,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都以凤与帝王的非凡关系,证明君权的无人可及,以“天”的名义维护政权的所属。不仅出生与凤有关,帝王的政绩也与凤密切联系。在当政期间,凤以兆瑞的寓意成为评价帝王政绩的标准,常有“见则天下安宁”“其政太平,凤凰集于苑林”之说,凤凰的出现则表示天下安宁,得民心,说明国家治理有方。更有地方官吏为了讨好帝王,而上奏“凤凰见”。对政权怀有野心的人,也会利用凤凰来证明夺权篡位的合理性,以凤的出现,作为获得政权的天意。《墨子・非攻下》中就有“赤鸟衔降周之岐社,日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的记载。女性统治者时期,凤更是成为女性统治者的标志,武则天就因“群臣上言,有凤皇自明堂飞人上阳宫,还集左右梧桐之上”成为中国第一女皇,然后改国号为“风仪”。而另一位女性掌权者慈禧,更是将风的地位抬高到龙之上,一改传统中“龙上凤下”“凤左龙右”的构图形式,在陵寝前以“大凤引小龙”形象地表示政权的实际所有者。凤纹在统治者手中被利用来为权力服务。不管是当权者还是夺权者,他们对于凤的借用都是以维护或获得政权为目的。凤纹成为皇权的标志,烙印在人们心中。

民间美好情感的载体。凤纹在发展过程中浓缩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礼仪,成为社会生活中隐形的道德约束法则,督促着人们追求美好的道德品行。《南山经・南次三经》中记载凤凰“首文德,翼文日义,背文曰礼,膺文日仁,腹文日信”,将对人的五种德行期望,以及做人的道理与凤纹的各个部位相对应,是人的意识在凤纹上的反映。社会大环境中推崇风的精神,就是倡导“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好品质以及进退得当、不妄鸣不妄纳的处世之道。清代官窑瓷以凤为中心题材的“五伦网”,将凤凰、仙鹤、鸳鸯、鹤鸽、莺组合成为代表伦理关系的纹样。将凤凰与其他四种鸟禽比作人世间的“君臣、父子、男女、兄弟、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凤纹成为一种象征,涵盖了多种人间教义,成为道德标准的载体,作为法令之外的补充,对人们的行为起到教化的作用。

凤纹以多变的形态、吉祥的寓意,成为服饰装饰中不可缺少的纹样。凤不仅是道理言行的规范标准,而且还是婚姻爱情的象征。“凤凰,和鸣锵锵”说的是凤凰成双成对的飞舞。一唱一答和睦美满,比喻夫妻和谐。“鸾凤和鸣”“龙凤呈祥”,象征夫妻和美,生活美满。

凤纹身上丰富且美好吉祥的含义,或许会让人感到崇拜的虚元和皇权的沉重,但是它的美好寓意却让人们为之迷恋。如何像古代的人们一样,赋予凤纹时代的气息,焕发凤纹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活力,将风纹更好地应用在生活的设计中,是值得我们重新学习和思考的。

编校:施宇

上一篇: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问题 下一篇:平面设计中“汉字”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