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新举措

时间:2022-08-24 11:20:52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新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我国流通体制改革是继生产责任制之后,率先改革的领域。商品流通体制按“三多一少”进行改革,冲破了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产品流通体制,推动了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市场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已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体制亟待建立起来。

一、当前我国流通体制中的问题

1、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但传统流通组织呈现分散化、小型化的特征,初级交易方式与经营方式仍在流通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流通组织呈现分散化、小型化的特征,初级交易方式与经营方式仍在流通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首先,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单体分散经营的流通主体所占比重较高。其次,以满足初级交易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大量存在。在零售环节,百货商店、个体商户以及集贸市场是最主要的零售经营形式。在批发领域,生产企业的销售机构及各类销售承担着主要的批发职能,市场份额接近70%;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的批发交易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期货市场和远期现货市场的发展尚不尽如人意。

2、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但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流通现代化是以电子信息、自动化、现代营销和管理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以流通设施、流通体制、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为主要内容,以流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近年来,我国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水平显著提高。但目前流通领域从设施到管理手段仍然比较落后,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低而且进展缓慢。

3、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但发展不平衡、经营不规范等问题仍较突出。流通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多种所有制格局已经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流通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建立。但部分重要商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低,政府对重要商品流通的管制与调控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国有流通企业与多元化流通主体竞争地位不平等,政府对国有流通企业保护和干预依然较强;缺乏完善的商业规则,流通秩序混乱与竞争环境恶化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流通领域缺乏系统、全面的长期发展规划,影响了流通领域改革与发展的领先地位。

二、流通体制改革的措施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消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1、以“创新、规范”的思路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尽快明确新时期流通体制改革目标与流通领域总体发展规划。在打破传统计划流通体制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过程中,流通体制改革基本是遵循了“放开、搞活”的思路。随着多元化、多业态、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市场流通格局的形成,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流通要素的作用,通过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新型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的发展,形成与我国市场体制、规模和结构相适应的、具有更高流通效率的新型商品流通体系;通过健全与完善流通规则,形成统一、公平与充分竞争的市场流通秩序。由此,“创新、规范”是新时期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与此同时,要全面、系统地研究流通领域发展的趋势与面临的问题,尽快制定流通领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明确流通领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制订必要的发展政策,为流通领域发展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

2、加快推进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流通组织形式的发展。加快新型流通组织的发展,营造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型商品流通组织体系是改善市场流通秩序、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重要组织保障。首先,继续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进一步提高连锁经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其次,塑造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整合物流资源,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再次,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发展。要做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探索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同时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网上交易规则,规范网上交易秩序。此外,要大力推进流通领域的信息化,鼓励流通企业依托信息技术与客户网络基础,延伸和发展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

3、加快国有流通企业改革,促进流通领域国有资产的合理调整。继续加快国有商业企业改革,通过国有商业资本的战略重组,把国有商业资本主要集中在经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上、批发环节上和大型企业中。这样的战略重组,有利于国家对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企业的规模效益,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为个体、私营商业让出发展空间。

4、加快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商品流通的市场化,积极构造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和市场体系。首先,少数特殊商品经营体制的改革也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关于粮食、棉花,当前应按照国务院部署,加速两条线运行,尽快实现顺价销售。其次,尽快消除商品市场的障碍和壁垒。实行城乡联动战略,推动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联合;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实现国内市场的统一;在WTO的框架下,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快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接轨。再次,提高市场的组织化、集中化、现代化程度。最后,探索建立民族工商业的商品流通及分销网络体系。国内工商企业要加强协作,通过经济契约、合理分工,建立比较稳固的商品分销网络,增强抵御国外大财团、大商社冲击的能力,防止外商控制中国的商品市场。

5、逐步建立有效的商品流通宏观管理和调控体系,为多元化流通主体创造公平、规范的发展环境与市场流通秩序。在市场管理上,要把重点放在反不正当竞争和各类欺诈行为上,尤其要加大反倾销、反垄断的工作力度,保护合法竞争,保护中小企业,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自由贸易。在商品管理上,对粮食等敏感性农副产品应建立储备制度、保护价格制度和平准价格制度,维护各方面的利益。对一些关系到消费者身心健康的特种商品的经营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发放经营许可证。

6、培育和改革流通领域的行业组织,提高行业自律和规范程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快观念和职能转变,实现政社分开,积极创造有利于行业组织成长的体制环境,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落实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的各自定位,使行业协会成为真正的社团法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行业协会普遍存在的“二政府”现象,加大对现有协会的改造力度,加强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健全协会的机构建设和运行机制,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流通领域的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使之真正成为全体会员利益和行业利益代表,发挥它们在参与政策制订、信息交流、价格协调、资质认定、专业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流通业行业自律和经营规范。

7、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我国的政府体制基本上是行政型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与市场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是对立的,混淆了政府体制与经济运行的关系,抹杀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律和原则,窒息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因而,在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明确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政府不在以直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管理企业;主要从宏观、综合方面,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对流通领域进行间接管理,以维护社会治安、提供社会服务、维护市场主体权益、保证交易自主公正、取得正常税收为目的而管理商品流通。

上一篇:两种典型公司治理模式对利益相关者诉求的体现 下一篇: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