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分析

时间:2022-08-24 05:44:46

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分析

摘 要:我国一直在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进程,而上海自贸区提出的培育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必将为利率市场化带来新的变革和成果。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影响,从而深化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市场调控;信贷风险

利率市场化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根据自己对资金状况的估量和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自行决定利率水平,该利率水平是对市场供求情况的反映,它形成的基础是央行基准利率,媒介是货币市场利率,从而形成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机制。

中美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种利率的调控模式在中国发端于1993年中共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开放程度也越发的增加。自1996年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来,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发行利率也不断获得开放。截至2002年,人民银行在外币利率政策上对中、外资金融机构实现了公平待遇,实行两种机构统一的外币汇率管理政策。随后,央行放开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并不断加大利率浮动区间,提升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2013年7月20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交由金融机构自主根据市场调节来确定利率水平。根据以上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的开放程度在我国越来越明显,但其制度在自由程度和可操控的平衡上还具有更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美国利率市场化主要经历了《1933年银行法》Q条款控制以前的绝对利率自由状态,到Q条款逐步废除的利率限制模式,再到《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和《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的施行从而完全废除Q条款的利率限制,进而完成利率市场化。从这一浓缩的历程来看,似乎美国利率市场化经历的是一个从自由到自由的过程,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还有一个自由和可操控性的平衡过程。在83年之后的这套体系中虽然银行利率不再受到Q条款的限制,但是经历了这一段的时间,美国银行已经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调节成为了一个体系,具有相对强力的稳定性,达到了一种自然上的平衡。反观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还处于相对起步的阶段,还未经过市场调控的洗礼,所以其还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在这一空间的突破上,我国并没有停滞,而是积极的稳步前行,其第一步采取了试验的方式进行,这就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其成立的意义所在。2013年9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其规定了自贸区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办法第五章金融创新与与风险防范第二十一条就规定在自贸试验区培育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这标志着我国对利率开放前进的决心和实际的行动。并为今后利率市场化在国内全面推行奠定基础。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利率市场化试点剖析

上海自贸区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办法的第五章第二十一条直接规定了上海自贸区实行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而通知则在其第四条中间接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的方式来推行利率市场化。这两条规定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是相对较为笼统的,所以其运行的空间也相对来说非常广阔,也就是说在自贸区内的金融行业可以完全自主的进行利率的调控而不受央行的直接限制,这在一个追求秩序稳定的社会里可以说是一个混乱的因素。但是,上海自贸区作为一个试验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加大了市场调控的因素,进而在此环境下观察市场能否较好的调控这利率的变化。民营资本在金融业的进入,加剧了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从而可以更好地观察在相对较为混乱的自由状态下市场所能达到的调控能力。

但是就自贸区内来说,这种笼统的规定,笔者认为是相对不利的。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进入的民营资本完全不能抵抗国有银行的强大资本吸入能力,因为在自由竞争市场下,本来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的环境,这些进入金融业的民营资本所能接受的利率是有底线的,因此被大型国有银行所击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既然作为试验区,必定会有相当大的风险,我们还是最好观察这种自由市场所能带来的数据,从而解锁出下一步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利率市场化之利弊

事物都有两面,利率市场化在我国进行也是如此,既带来了利好的一面,但也具有弊端。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利好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利率市场化机制提升了信贷市场等金融机构的效率。利率反映了资金的价值,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水平高,则说明当前资金稀缺。若由一国的交易主体来决定利率的时间结构、数量结构和风险因素,那么该国即达到了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对居民的消费、投资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利率政策也是国家用以调控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都将更快作出反应,从而极大地提高金融市场的工作效率。

其次,利率市场化增强了相关金融机构的吸纳存款的能力和盈利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根据市场的储蓄需求来调控利率,从而吸收大量的闲散资本,进而增强金融机构的存储量,从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更加具有活力。

最后,利率市场化将给老百姓带来利好消息。通常说来,在利率市场化下,无论利率升或降,银行等机构会加大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从而使得老百姓享受利率市场化的好处。

但是,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某些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传统的银行获利方式将受到冲击。根据国际经验,部分国家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银行倒闭的情况,并且不断增加,其中以美国最为严重。美国从1982年开始,用了大约5年的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在这过程中,倒闭的银行急剧增加,最多的一年竟然有250家银行倒闭,以上上述数据显示利率市场化成为了对传统信贷盈利模式的巨大挑战。

第二,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的利率风险站在了封口浪尖上。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传统的信用风险,而且利率风险也随之加大,对流动性的管理也更为艰难。在管理利率的环境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均根据央行规定的固定利率水平进行存贷款业务的操作,因此此时的利率风险并不显著。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开放,对于利率风险的管理更为复杂和混乱,因此在该种情形下,银行等机构需要考虑利率浮动对经营管理和自身头寸的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走过了初期建设的道路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在这关键的转型期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的去完善这一道路,并做好其利弊之间的平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转型期做出的第一步努力,并期待通过这一次试验来带领全国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上一篇:羊群效应与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泡沫的影响 下一篇:企业所得税舞弊手段及其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