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效果分析

时间:2022-08-23 11:59: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效果分析

提要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迅速发展。本文利用2000~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面板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一系列鼓励措施的出台对我国出口促进的作用,并且与APEC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早期收获计划”、《货物贸易协定》的实施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作用是显著的,而APEC对我国的出口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东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各国纷纷寻求贸易伙伴进行双边或区域合作,以创造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为使各国先享受到自由贸易区的实惠,2003年我国率先与泰国实行“早期收获计划”,以后与东盟各国全面实施;2005年7月实施《货物贸易协定》,开始全面降税。本文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背景下,通过运用引力模型并引入适当的虚拟变量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EHP(早期收获计划)以及GTA(《货物贸易协定》),对中国向东盟的出口量进行定量估计和考察,试图分析影响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因素,以及一系列贸易鼓励措施的出台对我国出口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与东盟贸易概况

(一)总体贸易规模扩大,双边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

近年来,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特别是2002年签订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后,双边贸易增长幅度更加明显,并于2004年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2,0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提前三年实现了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表1)

2000~2007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对世界进出口总额百分比也在逐步增大。由2000年的8.33%、2001年的8.20%增长到2002年的8.82%,然后于2003~2007年维持在9%以上,特别是2007年增长到9.32%。

(二)我国对东盟出口增长快,并且占我国对外出口份额也逐步增大。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签署以来,我国对东盟出口开始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173.39亿美元,到2002年的235.69亿美元,再到2007年达到941.79亿美元;并且于2002~2007年,我国对东盟出口增速平稳,大约在30%左右。

对东盟出口占我国对外出口的比重也逐步攀升,以2002年自由贸易区建立为界,2000~2001年比重为7%,而在2002~2007年比重逐步增加,特别在2006年达到9.27%。

由上可见,自从2000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出口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这是2002年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2003年的“早期收获计划”的实行、2005年7月《货物贸易协定》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对东盟十国的贸易,还是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近年来,我国陆续加入了一些区域性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其效果怎样?本文就这些问题运用引力模型作如下分析。

三、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引力模型。引力模型起源于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即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最早把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和经济学家波贺农。他们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流量主要取决于两国的经济规模和两国间的地理距离,其模型为:

Tij=()(1)

其中,Tij为两国间的贸易量,Yi为i 国的GDP,Yj为j国的GDP,Dij为两国间的距离,β为比例系数。由以上的模型可以看出两国间的贸易量与两国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通过将式(1)线性化,Tinbergen和Poyhonen使用的回归估计方程为:

Ln(Tij)=+1Ln(Xi)+2Ln(Yj)+Ln(Dij)+ij(2)

这是引力模型的核心,其主要结论是两国之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呈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

随着引力模型的广泛应用,该模型得以不断的改进,许多因素也被逐渐引入到模型中。总的来说反映两国之间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已基本定型,两国间的贸易量主要取决于两国的经济规模(用GDP衡量)、人均收入水平(用人均GDP衡量)、两国间的距离和各国的制度安排,所以反映两国间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可以表述为:

LnTij=0+1LnYi+2LnYj+3LnYi/Pi+4LnYj/Pj+5LnDij+6Sij+ij(3)

其中,Tij为i国与j国的双边贸易总量;Yi与Yj分别是i国与j国的GDP;Pi、Pj分别是i国与j国的人口;Dij为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Sij为贸易制度安排。

(二)模型的构建。本文为考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及其《货物贸易协定》的实施对我国出口的促进效应,引入虚拟变量CAFTA、EHP和GTA;为比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其他我国加入的区域组织对我国出口的作用,在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APEC(亚太经合组织),因而本文构建的引力模型如下:

LnXij=0+1LnGDPi+2LnGDPj+3LnDij+4CAFTA+5EHP+6GTA+7APEC+ij

其中,Xij表示国家i对国家j的出口;GDPi、GDPj分别表示国家i、国家j的国内生产总值;Dij表示国家i和国家j之间的距离;CAFTA、EHP、GTA是虚拟变量,ij表示标准随机误差。

(三)样本及数据

1、样本的选取。本文利用2000~2007年我国对世界主要贸易伙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测算,我们选取46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发达国家18个,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典、芬兰、丹麦、奥地利、葡萄牙、希腊、澳大利亚、新西兰;发展中国家包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南非、尼日利亚、埃及、俄罗斯、匈牙利、波兰、乌克兰18个新兴市场,以及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文莱东盟10国。

选取上述国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所选取样本国家或地区大都是中国前50位以内的主要贸易伙伴,2007年中国对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约86%,这有利于对中国的国别出口潜力的估算和分析;第二,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贸易占据了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主导地位。这样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容量为:46×8=368。

2、数据来源。中国对世界各国的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年鉴》,并且折算成以2000年为基础的实际出口量;各国的GDP数据来源于联合国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数据库,并且用此数据库里的Implicit deflator GDP数据,把各国名义GDP转换成以2000年不变价为基础的实际GDP;距离数据来自Google地球的距离测量工具。

(四)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1、回归过程。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基于面板线性回归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首先检验对所有变量进行回归的引力模型。在以下所有回归时为解决一阶自相关问题,回归时使用Cochrance-Orcutt迭代法;同时,为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的影响,使用Cross Section Weights加权法。

如表2中的回归结果(1)显示,LOG(GDPi)、LOG(GDPj)、CAFTA、EHP、GTAD都很显著,且符号与实际相符;AR(1)的t统计值为138,显著水平很高,说明存在一阶自相关问题,但是使用Cochrance-Orcutt迭代法后的DW=1.78,说明迭代法消除了一阶自相关。但是,LOG(Dij)、APEC不显著,且符号与实际相反,说明回归方程的效果很不理想,需要进行调整。从各个变量的P值来看,LOG(Dij)这一个变量的显著性最小,且与实际相违背,因此去掉这个变量,得到表格中的第二列回归结果。(表2)

从第二列的回归结果来看,去掉Dij后,方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有所上升,但除了虚拟变量GTA、APEC不显著,其中APEC最不显著,且符号为负,所以本文去掉APEC,得到表格中的第三列回归结果。

如表2中的回归结果(3)所示,除虚拟变量GTA显著水平不高外,其他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符号都与预期一致。考虑到东盟十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样本国家中包括了文莱这个国家,该国人口非常少,人均GDP较高,而实际贸易量在倒数第二位。因此,在进一步回归时应该剔除文莱这个异常样本点,这样样本容量缩小为360。

最后得到如表2中的回归结果(4),所有变量都很显著,所有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均与预期符号相同。DW=1.73,基本上消除了异方差性的影响,且F值较大,说明整体线性回归显著。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构建的最后的回归方程为:

LOG(EXPORT)=-59.58+3.69LOG(GDPi)+0.85LOG(GDPj)+0.087CAFTA+0.053EHP+0.050GTA

2、回归结果分析。通过表2可以发现,影响我国出口贸易额的重要因素是GDPi、GDPj、CAFTA、EHP、GTA。

(1)影响我国对东盟各国出口的因素中,我国GDPi、进口国GDPj相当的显著,其系数分别为3.69、0.85,说明我国、进口国GDP每增加1%,则我国出口将分别增加3.69个百分点和0.85个百分点,说明经济总量对贸易的推动作用是很明显的。其中,我国的GDP起主要作用,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发展。但是,作为经济大国,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却主要用于出口,反映了该国国内需求不振,经济发展内外失衡,这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2)距离Dij影响不显著。随着近代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运输成本在降低,距离因素对双边贸易的阻碍作用越来越小,距离的远近不再是对外贸易一个大的障碍。我国与欧盟各国、拉美各国的贸易量很大,也证实了这一点。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相比较。如回归结果(3)所示,APEC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APEC并没有很好地促进我国对其他成员国的出口。这主要是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他多边贸易体要求成员签订具约束性的条约,但亚太经合与此不同,会议最后文件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各成员在政治上和道义上有责任尽力予以实施。

(4)虚拟变量CAFTA、EHP、GTA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分别是0.087、0.053、0.050,说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早期收获计划及《货物贸易协定》的实施均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对东盟各国双边贸易的发展,分别使出口增加了9.1%、5.4%、5.1%。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货物贸易协定》相继实施,对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这为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

[2]史智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

[3]范爱军,曹庆林.中国对东盟地区的贸易流量分析[J].亚太经济,2008.3.

上一篇:高校基建财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我国对外反倾销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