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平衡个人教学优势与学生学习方法的策略

时间:2022-08-23 05:53:45

数学教学中平衡个人教学优势与学生学习方法的策略

摘 要:掌握人格类型理论框架,密切教师与学生的匹配设计,权衡发扬教师自身的优势又照顾与教师自己相对的人格类型的学生的平衡,去确定因材施教的学习方法,不但获得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也是维系工作幸福感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人格类型 教学优势 平衡学生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摸清学生认知风格对教学效果影响大,但是我们认为还有一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影响,那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例如同一位数学教师所教的两个平行班,有的教学效果差别相当大。又如在有些教师课堂上,学生逐渐表现为学习兴趣降低,注意力不集中。所有这些现象若排除不是学生的发展问题或动机缺乏或对权威的抵抗,那就是因为学生认知风格与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匹配所导致。这种不匹配问题是由于教师人格与学生的人格偏好不同所造成的。本文试图以人格类型理论予以解释。

二、人格类型的内涵

要解释清楚原因,先要明确人格类型的内涵。人格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有4个维度:学习动力维度、接收信息维度、作出决策维度、接近生活维度。每个维度按照两分法又分为两类。利用这4个维度可以将你班的所有学生整合并善加利用。[1]

下面先具体说明每个维度下的倾向划分及教学倾向:

1.学习动力维度

若大部分时间是以反思独处有效解决问题的属于内倾型,而大部分时间是以与人协商有效解决问题的则属于外倾型。

内倾型教师更倾向于:有个人的学习空间;有有利于思考的书或直观教具;学生较少感觉好教,喜欢小组学习方式的运用;愿意自己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才告诉他人;先思考后行动;关注内心世界。此类型教师要注意外倾型学生的下列表现并视之为自然需求:

1.1外倾型学生回答问题常无礼似的脱口而出,这是迫切与人分享答案的心情使然。提问他们时间越后延,他们竟会忘掉自己要说什么。所以教师应先提问外倾型学生,既满足他们的需求,又为思路的打开提供一个契机。但不理解人格类型理论的内倾型教师往往会把外倾型学生的表现认为是逞能,其实了解学习动力维度,不难理解选手的表现也是一种需求而已。

1.2课堂上过多地要求外倾型学生安静,并不能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这一点不同于内倾型学生。因此在考试的安静环境中,外倾型学生需要通过闭目、低头假寐等休息方式来提高注意力,教师不要认为他们不专注测试而指责他们。

1.3外倾型学生天生倾向于从讨论中获得对事情的看法,他们听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否则他们就开始讨论,所以留给他们独处思考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节自习时间对这部分学生来讲真是“度日如年”,现在晚自习时间3到4节,科学地允许这类学生讨论,引导其他类型学生别攀比,改变晚自习不准讲话的规定,实现不同类学生都有发展。

1. 4内倾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停地提供背景信息或者解释,很长时间没让外倾型学生发言,不利于他们有效学习。学生练学生讲、小步子快节奏勤反馈等是适合他们的好方法。

2.接收信息维度

看一个人在收集信息时是从事实出发收集证据还是从猜测出发验证可能,前者是感觉型后者是直觉型。

感觉型教师更倾向于:以经验为导向;按部就班;动力源于活动的准确性;关注事实和细节;采用已证明有效的方法和课程;喜欢规定的条件都具备的任务;喜欢期望结果很明确的任务。学习不仅需要感觉,也需要直觉。感觉型教师要注意直觉型学生的下列表现并视之为自然需求:

2.1直觉型学生首先关注“可能是什么”而去采用有创新的方法和观念去收集信息,不可认为他们不听指导或马虎从事。

2.2直觉型学生通常能领会大概念,不喜欢作业设计过细,要布置以想象为导向,允许采用有创新新方法和观念的作业。如新高一课程求函数y=x+ 的值域,对直觉型学生可这样布置作业“请写出一个可化为二次函数的函数,并求该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值域”。借此要求,直觉型学生的创造意识可得到锻炼。

2.3直觉型学生不喜欢感觉型老师按照教案上课,喜欢把课程当成一个发表独创性见解的平台的上法。“课题展示---讨论解决---见解”模式是他们的最爱。

2.4直觉型学生重视上课的主题。

3.做出决策维度

根据外在的客观性规定、逻辑性原则制定决策则是思考型,若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和环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规则、标准和价值观则是情感型。

思考型老师更倾向于:首先看什么是错的,但任何事情并非总能十全十美,所以学生的所作所为不能过度要求。要时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通过培养他们不断自我进步的意识,逐渐改变自己的错误;努力做到符合标准;喜欢客观事实、推理;更喜欢严格按规则做事;喜欢进行理性分析,喜欢问“为什么”,肯让他们强辩到底,喜欢数学课和科学课。思考型老师要注意情感型学生的下列表现并视之为自然需求:

3.1情感型学生知道老师喜欢他们会更活跃,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肯定,这样他们就知道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且把任务完成得更好。

3.2情感型学生更喜欢关心别人理解别人,气氛和谐才会使他们的注意力和精力专注于学习。

3.3情感型学生更喜欢与他人达成共识或合作。在科学或数学内容中添加人文取向的例子,或将合作性学习整合到逻辑性学科,才能激感型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讨论时,将不同人格的学生分在一起,给情感型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而记住所学的内容。

3.4情感型学生不愿按规定的步调学习,而且评价是基于他们在原有水平基础上取得的进步而非外界某个标准。

4.接近生活维度

倾向于规划工作并按计划行事的为判断型,倾向于随机应变执行任务的属于感知型。

判断型老师更倾向于:喜欢制定计划并按计划行事;更喜欢事情持续做完后的乐趣;喜欢把事情都安排好,给任务排序,并擅长估计做事所花费的时间;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以便于提前制定计划。判断型老师要注意感知型学生的下列表现并视之为自然需求:

4.1感知型学生在得出结论之前,经历的过程会比较长。

4.2感知型学生却喜欢边玩边学,判断型教师不用催促这类学生完成任务,但一定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提醒;判断型教师常常会认为感知型学生缺乏动力或责任感而督促他们。

4.3感知型学生会给自己多寻找一些选择,不断搜集更多信息而随机应变改动计划,还能精力充沛。

4.4感知型学生专注于当前需要做的事情,享受过程的乐趣,甚至忘了要得到一些结论。

上述各维度按组合知识共有 种人格类型,那么哪种类型最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呢?人格理论研究得出:任何一种倾向都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对错之分,每种倾向类型都可以担任教师工作。 那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还会出现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呢?人格理论研究得出这是由于教师的人格类型与学生的人格类型不同甚至相对立所导致。解决此矛盾的关键是设计学习活动或学习方式时,要给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或途径,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即解决其他人格类型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

推动学生孜孜以求的学习动力类型或学习风格有四种,与之对应的人格类型也有四种: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外倾感觉型和内倾直觉型。如此以来,明确这四种人格类型的内涵,就解决了学生愿意不愿意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问题。这也是解决学生不喜欢此类教师教学的唯一方略。

人格理论指出四种类型的学习需求分别如下:

内倾感觉型学生最佳状态是让他知道要做什么。有助于他们的学习的方法有:1、清楚的指导说明,有明确的期望和目标;2、学生有关作业的问题能够立即得到老师的回答,有运用新概念进行练习的机会,如果他做对了及时告知他;除了让其学习并记忆事实性知识外,还要有与作业相关的例子和反馈;3、回答问题前有思考的时间,至少5秒以上10秒以下。

外倾直觉型学生是让学生自己当学习的主导者。有助于他们的学习方式有:1、从宏观开始而非细节,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任务;2、布置的任务给予学生尝试、想象和变通的空间;3、当领导的计划,如负责一些事情、教别人学习、在小组内发言或学习等必须满足;好的主意有给他几个选择,做事情不要一成不变,让他提出自己的观点。

内倾直觉型的学习风格是让他自己决定做什么。有助于他们的学习方式有:1、让我独自学习,让我钻研我感兴趣的事物,让我自己探索该怎么做;2、不要给我布置背诵和程序性作业,给我几个选择;听听我的想法,让我从自己的想象开始学,帮我把我想象的事情变成现实;3、不要束缚我的创造性和好奇心;给我提供些参考资料,让我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基础。

外倾感觉型的学习风格是让我做些事情。有助于他们的学习方式有:1、告诉我学那些内容的原因,建立在我知道的内容的基础之上;2、帮我制定步骤;从实践活动开始,给我机会说话、活动,进行小组合作;3、期望要明确,给我举例子,让我可以立刻练习;不要太强调理论。

三、教师人格与教学设计

明确四种类型对应的学习需求,就要精选适合教师自己和对立人格学生的激发活动,有意识甄选相对立的人格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实只要包含自己人格和对立人格的学习活动就会有利于所有类型学生的学习了。

让所有学生从你的课上受益,课堂上绝对看不到教师一边讲而学生一边发懵的情境。因为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最首要的一步。这比根据他们的能力水平进行教学设计还重要。因为喜欢参与,哪怕内容超出他们的能力水平,他们也能够学会;而不喜欢时,即使任务难度符合他们的能力,他们也不会去做,这不是懒不懒的问题。

之后把握调整的幅度,就可以设计适合四类人格类型的学习方式。这是反映教师工作认真度和责任心的问题,反映实现中国教育梦的热忱。这实质上是教师工作幸福感大不大的问题。一味地满足学生的兴趣,让教师个人时常陷于自己的弱势和不足中,是使教师体验工作艰辛的“源泉”,这正是幸福感不足的根源。结合这一致命问题,人格类型理论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一周内教师可以设计2-3节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余课设计发挥个人所长随心所欲。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当学生不是按照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时更提高其注意力,会更兴奋地尝试新的活动,而且在困难的事情上取得成功会产生难以忘怀的胜利感。这些品质既是目前学生实现自身发展提高的必要条件,又是适应未来的终身教育之所需。

总之,掌握这样一个理论可指导教师去整体设计数学教学,既能工作幸福,又能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不同的人格不同的教学》JaneA.G.Kise著 王文秀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探析 下一篇:浅析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