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学活动的三种方法

时间:2022-08-23 10:58:16

开放教学活动的三种方法

【关键词】教学活动 开放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31-01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富有个性、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教学活动的开放,使生活元素、社会资源等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也使学生的认知积累、经验储备成为精彩课堂的生机所在。教师应注重教学活动各个层面的灵动开放,让数学课堂焕发勃勃生机,使学生徜徉在幸福快乐的学习体验之中。

一、引发自主活动,让课堂充满诱惑力

一个真正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凸显学生的主动性,我们的课堂应该走出整齐划一、无限趋同、封闭、僵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应建立在开放的、充满创新色彩的课堂活动之上。同时,也能释放出及时生成的无尽魅力,让课堂充满诱惑力,充满吸引力。

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复习:在方格纸上(边长为1厘米的方格)画出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并用红笔描一描它的周长。其次,相互比一比谁画的图形周长长。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自己画出的长方形的周长在哪里,怎样算出它的周长。再次,组织汇报展示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画的长方形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周长在哪儿,是多少厘米。通过不同的学习成果的展示,学生很轻松地感知到不同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你认为这么多的周长计算中,哪一种方法最简单,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学生在一系列的回答中会实现智慧的碰撞,从而获得大家认可的共性计算方法。

开放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研究过程之中。上述教学过程,既实现了学习空间形态的开放,从自主画图开始,就让数学学习走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理想格局。同时,当学生用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去研究周长的大小时,学习就充满了无尽的吸引力。

二、促发探究活动,探寻知识脉络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要走出唯答案、唯书本经典的格局,就应引领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之中,通过自己的看、想、做、议等一系列活动,探寻知识的脉络,把握住知识形成的每一个环节,进而使知识的每一个细节都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并成为恒久的记忆。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感知层面上和学生大讲特讲,“千克应用于一般性物体,克应用于较轻的物体”,尽管学生做题时也能做对,但却无法避免学生出现诸如“一只鸡蛋重60(千克)”“一棵大白菜重3(克)”等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这些知识是教师讲的,而不是学生自己探究习得的,所以我们应改变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千克和克的使用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掂一掂一个实心球的重量,说说自己的感觉是2千克,还是2克。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用合适的秤称量出实心球的重量。同时,再称一称书包、字典等一组物品的重量,感受到千克的适用范围,体会到什么是一般性的物体。再次,利用天平称量几张白纸、一块橡皮、一把小尺等,感受到它们的质量都是几克,从而明确克适用的范围。最后,组织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填空,实现有效辨别。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千克和克的所涉及的使用范围的探究中。

三、引领合作活动,实现智慧碰撞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语揭示了合作学习的魅力。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不仅倡导合作学习,更倡导有意义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展现出不同学生的感受、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等特点,以此实现知识的交互和思想的碰撞。

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线的认识》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在作业纸上任意地画出两条直线,并判断这两条直线的关系,说出自己的理解。其次,组织群体评议活动,一是展开想象成果评价,对前面同学的回答和思考作出自我评判;二是研学活动,让学生按自己画出的直线关系进行分类。并在大家的研究中形成较为科学的分类,有的是直接相交的,有的是延长后相交的,而有的不管怎样延长下去都是无法相交的。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感悟到在这张作业纸上的两条直线的关系,一类是相交,一类是不相交,从而使平行线的认识变得水到渠成。再次,组织对应的深化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认知,提升感知力。

总之,开放数学教学活动,是开辟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尝试,大胆实践,让出讲台、敞开黑板,让学生主动地想、说、议、做,在学生自主活动背景下实现学习的有效突破,促进知识、能力的同步协调发展。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评价方法 下一篇:有效品读文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