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双重性

时间:2022-08-23 08:39:59

试述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双重性

摘 要:俄罗斯地处欧亚两大洲,不仅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而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使得俄罗斯文化具有既非东方又非西方,既是东方又是西方的独特的双重性。本文便试图叙述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双重性的历史形成过程。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双重性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62-02

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俄罗斯一直在徘徊。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曾在其著名的《俄罗斯思想》一书中指出:“东方和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是一个巨大的东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和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这是对俄罗斯文化双重性的最好概括,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俄罗斯文化发展史,就更能看到这一点。

一、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双重性的起源

在蒙古人统治之前,俄罗斯一直走的是偏向西方的道路,其民族和是源自西方。

从种族起源上看,俄罗斯人属于欧洲人种。俄罗斯人属于欧洲最大的民族集团斯拉夫人中的东斯拉夫一支,起源于古罗斯部族,在14至15世纪时形成部族,19世纪后半期形成民族。古俄罗斯人居住在西起德涅斯特河和喀尔巴吁山脉、东至伏尔加河流域、南抵黑海北岸、北达拉多加湖的地域里。后来随着基辅罗斯和莫斯科公国的建立,俄罗斯人的居住地域不断扩大,但16世纪中叶以前,俄罗斯人的势力范围一直没有越过乌拉尔山和乌拉尔河,直到1547年沙皇伊凡四世派兵越过乌拉尔山,才进入亚洲。

从上讲,俄罗斯人经历了从信仰多神教到皈依基督教的过程。古罗斯人于公元9 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同拜占廷帝国联系密切,基督教由此从拜占廷传入罗斯,拜占廷文化随之涌入罗斯。大量拜占廷风格的建筑、雕塑、绘画出现在罗斯。这一时期还创立了罗斯文字,罗斯文化在短期内迅速崛起,并达到欧洲同期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罗斯接受的基督教是来自拜占庭的东正教,它是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古代东方文化综合而成的。就其基本特征来说,拜占庭东正教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的混合特点。因此,俄罗斯从一开始接受的东正教文化就已经兼有东西方文化的双重性。

二、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双重特征的发展

如果说在蒙古人入侵前,罗斯的社会发展同西欧保持一致的话,那么此后以封建农奴制为基础的莫斯科公国的建立和发展则表明它开始显出与亚洲文化接近的特征。

12 世纪末,基辅公国彻底瓦解,代之以一些独立的封建公国,其中每一公国又分成相互没有巩固联系的、各有其政治中心的不同部分。为了抵御外来之敌的侵略,罗斯需要一个统一的政权来集中一切力量进行斗争。同时,封建经济的发展既密切了罗斯各地区的联系,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保障。于是,统一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方向,专制王权成为当时实现统一的最佳政治选择。这一点不同于西欧的发展道路。西欧在中世纪时处于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状态,国家、民族观念淡泊,政教之争中君权处于劣势。地理大发现引起的海外商业竞争以及贵族、教会势力的渐趋衰弱使专制王权的产生成为必要和可能,但专制王权也受到贵族、议会、教会影响与制约。而在罗斯,莫斯科公国在伊凡四世时代就强有力地削弱和打击了大贵族势力;罗斯国议会性质的贵族杜马受沙皇控制,到了彼得大帝时期甚至被废除;罗斯教会虽曾企图与王权相争,但基本处于劣势。这就是与西欧的君主专制相比,罗斯和东方的君主专制更加相似的原因。这种君主专制使君主拥有绝对统治权,不仅对奴隶、平民,甚至对王公、贵族都具有无上权力。伊凡四世时期,罗斯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沙皇个人专制统治,罗斯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同亚洲国家有了更多的相似,而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却在一点点摆脱君主专制与农奴制的束缚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于是在西欧眼里,罗斯成了一个“亚洲”国家。普列汉诺夫就曾说道:“16世纪中叶,官宦阶层已完全成为国家的奴隶,而且它的这种奴隶地位――也许更甚于农奴――使莫斯科罗斯的社会政治制度,同伟大东方专制国家极相仿佛”,其文化的东西方特征开始发展。

三、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双重特征的加强

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双重特征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后得到加强。从表面看,俄罗斯再一次以西方为师,走上了西方发展道路,但其实质却是俄罗斯社会阶层的东西方分化越来越深,东方因素得以巩固,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双重特征进一步加强。

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对俄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努力融入西方是彼得大帝之后俄罗斯政策的基本取向,东方在俄罗斯指出取向中一直居于次要地位。17世纪末,彼得大帝发现俄国无论在精神方面还是在物质方面都落后于欧洲,他决心使俄国变成现代化和西方化国家。为使俄国能在短时间内赶上西方国家,彼得大帝推行从国家管理体制到国民梳妆服饰、行为举止的全面欧化改革。但实质上,他效仿并加强了蒙古鞑靼人奉行的绝对中央集权制。例如,取消了国家杜马,强化了教会对国家政权的依附,加强农奴制等。

彼得大帝改革的结果是,社会上层在言语、服装、梳妆、住宅和社交生活等方面倾向西方,逐渐成为西方化的支持者;而社会下层的负担越来越重,不但与上层文明生活无缘,而且由于缺乏同外部世界的联系,他们闭塞、无知、排斥新事物,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天上的上帝和地上的沙皇。这种愚味、守旧的心理使下层人民恪守传统文化,即一种带着浓厚封建色彩的文化,即下层人民在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下继续并发展了俄国文化传统中的亚洲因素。普列汉诺夫曾对此评论道,“他使得俄国的上层社会的欧化,同时,也使国家的东方独裁得到了加强,亚细亚的方式不断深入”。普希金也说道:“他让俄罗斯腾空而起,又用铁笼头将它拽住”。

因此,彼得大帝的欧化改革使俄国社会上层文化朝着西方发展,而社会下层文化朝着东方变化。他在加强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同时,也加强了俄国的亚洲特性,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双重特征得以强化并深入各个社会阶层。

四、结语

中国学者朱达秋指出:“俄罗斯文化发展既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使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既非东方又非西方,既是东方又是西方的独特的二元性”。从公元988年接受拜占庭东正教的“罗斯洗礼”开始,东正教作为俄罗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对俄罗斯国家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精神作用;自蒙古人入侵及长达近250年的统治,不仅向俄罗斯灌输了东方的制度规范,而且也潜移默化地改造了俄罗斯人的灵魂世界,“没有鞑靼人的统治就没有俄罗斯”;从17 世纪开始向西方靠近,彼得大帝改革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西化,扩大了俄罗斯社会阶层的东西方分化。可以说,俄罗斯文化发展史可谓是东西方向摇摆不定,东方化和西方化之争,一直伴随着俄罗斯文化的整个历史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肖贵纯.俄罗斯外交中的欧亚主义文化特征.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10月,第35卷第5期.

[2]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上一篇:《美丽人生》的人性之美 下一篇:夹缝中的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