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商业伦理的建立

时间:2022-08-23 07:49:23

市场经济下商业伦理的建立

[摘 要]中国市场经济中需要构建商业伦理道德机制。商业伦理道德建设机制能促进以内在省为核心的自律,构建以约束为核心的他律。实践表明,他律对商业伦理道德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法律的强制对商业伦理道德建设的作用重大,本文就市场经济下商业伦理的建立中自律和他律有效性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市场经济 商业伦理 自律 他律

中国市场经济中需要构建商业伦理道德机制。商业伦理道德建设机制能促进以内在省为核心的自律,构建以约束为核心的他律。

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自律,即社会成员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规章制度自觉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社会管理者对社会成员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社会、职业道德及纪律、法律的规定和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按照这些规定和要求约束自己。

他律,包括法律的强制,行政的导向,经济的奖惩,舆论的监督。主要是指组织、党员干部之间及群众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社会和党内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保障党员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必须的。

自律和他律可以体现为道德和法律关系的外化表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过自律和他律来加强人们的知法、遵法、守法的潜在意识及行为规范。人的道德素质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价值导向、内驱激励、行为自律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当社会成员把既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又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价值体系,内化为理想、人格和良心,通过自律以激励自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通过他律以评判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时,就会既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能推动社会前进。

法与商业伦理道德虽分属不同的领域,但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违反法律一定违反商业伦理道德,违反商业伦理道德则有可能向违法发展。法律与商业伦理道德之间并非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当一个社会的道德不足以维持整个社会生活的秩序时,就可以将商业伦理道德要求通过立法的程序上升为法律。反之,当某些法律规范的行为要求已经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时,法律就事实上完成了向道德的转化。之所以需要运用法律的强制推进商业伦理道德建设,就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人在追求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时,常常突破商业伦理道德底线;商业伦理道德的结构决定了他律可以向自律转化。商业伦理道德可以分为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行为。商业伦理道德意识与商业伦理道德行为应该具有一致性,但也常常有例外,主体进行商业伦理道德选择时,由于种种原因,其最后选择的行为与其内在意识不一致。这就存在着一种可能,即使人的商业伦理道德意识没有改变,社会也能通过外部强制力,使人实施商业伦理道德选择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因此,商业伦理道德建设可以从制约人的道德选择入手,使人的行为合乎社会道德要求。再通过长期的培育,使外部规范逐渐内化为人的内在意识,使人逐渐达到道德自觉,从而使商业伦理道德建设达到更高层次。

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业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同样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法律、法规、制度等外部规范作为现实的具体存在的社会现象,构成人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影响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变化,包括人的道德观念的产生和变化。商业伦理道德实践最终要通过人内心的道德意识来支配,道德自觉是最终的目的。构筑商业伦理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人的道德意识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能最终决定商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也唯有构筑道商业伦理德建设长效机制,通过长期的内化过程,才能最终达到人的道德自觉。

二、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处理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无论做什么事,完全靠自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即他律。自律、他律、虽然有不同的内涵和诠释,他们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自律是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社会成员的爱护。实践证明,通过教育,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提高了认识和觉悟,是能够自律的。在要求社会成员自律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他律。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加强监督,是预防违纪违法的第二道防线。对于那些既不自律又不接受他律,自己既不学习又不接受组织的教育,自身有病又讳疾忌医的人,终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处理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律”与“他律”的作用,克服“法律万能”的思想。举个例子,为什么在一些乡下地区可以“夜不闭户”,而城里反而不行?从法律的普及程度和执法力量的分配来看,显然城里要优于乡下。可见,“夜不闭户”现象的形成,主要不是基于法律这种“他律”的力量,而是基于自然状态下人类天然的道德感情。

其次,“他律”应尽可能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惟其如此,才利于“他律”的推行。如果“他律”无视“自律”,甚至背其道而行之,那将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正是这个原因,促使我们在立法时要尊重民俗,重视民间法。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不注意本国(本地)水土、片面强调“和国际接轨”,其结果只能是“橘逾淮为枳”。

第三,“自律”力量的形成是相对稳定的社区(社会)经过长期演绎的结果,一旦这种稳定被打乱或打破,这种“自律”的力量就会减弱甚至消失。为什么昔日“夜不闭户”的农村如今小偷增多,甚至出现了偷挖祖坟的现象?就是因为传统的道德约束力减弱,不少年轻人出外见了“世面”后,管他什么祖坟不祖坟,能捞到钱就行。同样理由也可解释为什么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城市犯罪急剧增多,因为人口流动频繁的陌生人社区正在取代传统的相对稳定甚至是封闭的熟人社区,显然前者更不利于形成一种群体的道德限制力量。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为什么流动人员特别是农村进城人员犯罪突出?有的人在家里、村子里,可是一贯的好人、老实人呀,怎么一下子就犯罪了呢?这与他突然摆脱了原来的“自律”场、而新的环境又没有给他一种相应的“自律”场或者说他没有机会融入这样的“自律”场不无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既要从宏观上确立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避免社会的变化过于急剧,也要从微观上注意社区建设,防止出现社区规范的紊乱或者空白,同时,还可对改革的深意多一层感悟,那就是:改革最终是为了不改,变最终是为了不变。

三、市场经济环境中自律和他律有效性辨析

在市场经济中自律和他律哪一个更有效?是自律有效还是他律有效,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中不能只通过自律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也不可能仅通过他律发挥维持秩序。自律和他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自律和他律可以体现为商业伦理道德和法律关系的外化表现,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实际上是商业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不能仅靠商业伦理道德发挥作用,也不能仅靠法律发挥作用。商业伦理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商业伦理道德的有效手段。商业伦理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商业伦理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商业伦理道德。没有商业伦理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商业伦理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商业伦理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商业伦理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商业伦理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商业伦理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商业伦理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商业伦理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商业伦理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也使得自律和他律相辅相乘的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上一篇: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下一篇:浅谈人事考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