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教导课程建设探索

时间:2022-08-23 12:25:52

高校环境教导课程建设探索

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一些教学工作者也提出了很多改革对策,如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改革[5]。在教学内容改革上,鼓励教师优化公选课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重组、凝练和整合,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及时把一些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教给学生;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注入式”教学方法为切入点,以积极探索自主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为突破口,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科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专业培养的同时又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手段改革上,通过增加硬件投入,打造技术平台,启动网络课程,鼓励教师研发多媒体课件,举办多媒体教学课件大赛等途径,广泛推广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因此,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构建必不可少。目标体系设置根据在第比利斯大会提倡的环境教育目标的精神[6],合理设置环境教育通识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认识目标、知识目标、态度目标、技能目标和参与目标。环境教育通识课程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尊重环境、关心环境、热爱环境、理解环境(即认识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取和掌握有关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知识(即知识目标);树立全新的环境道德观、环境价值观,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即态度目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技能目标),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参与目标)。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将是不同领域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因此在通识课程教育体系中须加强非环境教育,在校期间应当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对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几乎没有高等院校独立设置非环境教育,环境类通识教育或从属于自然科学或综合类,或根本未涉及。因此,亟需明确环境教育在通识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笔者建议在通识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环境教育类,也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在自然科学类或综合类下设亚类区分,明确环境教育通识课程的必修学分。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可以根据培养目标设立相应的课程。从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工程导论等认识目标培养为主的课程进一步深入到知识目标培养,如环保法规与政策、人口与环境资源、环境经济基础等;态度目标培养方面可以开设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环境美学、环境哲学、环境社会学等课程,增强学生的环境道德观、环境价值观;技能目标和参与目标可以通过开设实践性质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环境技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此外,环境教育课程可以采取“专题式、系列化”的设置,依据教学目标确定的要求,设置若干专题,完成对环境科学中某一类问题的学习和理解。

课程内容设置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根据具体课程讲授内容不同。教师在讲授具体课程内容的同时,应兼顾学生环境科学知识和技能、环境意识、环境伦理和价值理解与掌握,并积极参与、实践环境保护行动。环境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正确了解环境问题,处理好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础;而环境意识的提高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一代新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通过环境伦理道德观的教育和培养,树立起对环境的正确态度和情感,从而调节、引导、规范甚至约束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应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环境环境保护行动中。环境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公民教育,应贯穿于学校的整体教育过程。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通识课课程体系应以目标设置为导向,通过构建其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完善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当然,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类别复杂,环境教育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新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提升理论。

作者:宋明伟 胡荣桂 葛小东 于书霞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上一篇:思想理论教导科学化的途径分析 下一篇:高校教材的科学管制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