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

时间:2022-10-30 09:00:49

论高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

高校德育环境是指对高校德育活动及德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的总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高校德育活动的外部因素,德育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高校德育环境,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的积极因索,克服消极因素,优化高校德育环境。

一、高校德育环境的构成及特征

(一)高校德育环境的构成

高校德育环境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高校德育活动及德育对象的主要实践范围进行划分,分为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大部分,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学校环境指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

高校德育的社会环境,是指国际国内存在的对高校德育活动及大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宏观德育环境系统。它是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历史积累、发展状况与趋势所形成的教化和导向环境氛围。

高校德育的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教育内容、校园文化、校风、教风、学风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境况。归纳起来,高校德育的学校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校容校貌、校园规划布局、校内景观绿化、各类建筑雕塑等方面的状况。校园物质环境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精神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载体。校园环境如果能够匠心独运地按照有利于育人的要求,遵循德育规律加以精心设计构造,就会赋予其生命的灵性,丰富人文底蕴和自然和谐的美感。身处这样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控制情绪、调适行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还可以启迪智力,激发灵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时时得到美的升华。

校园文化环境从广义上讲,是指师生员工在学校教学、工作、学习过程中共同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它属于学校环境的软件部分,具体包括教风、学风、校风、制度、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等。其中树立优良的校风是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核心内容。

校园人际环境,是指校园人际关系构成的人际氛围。校园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核心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校园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随着环境的发展,现代社会还出现了虚拟环境,这也构成了高校德育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正在成长且接受新生事物快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二)高校德育环境的特点

1.可感性。高校德育环境是可以为人们感知的,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高校德育产生影响。从这一角度讲,全面优化高校德育环境至关重要,因为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为大学生所感知,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及其德育工作,其中的哪怕是一小部分不良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高校德育产生负面影响。可感性特征要求我们要系统地看待高校德育环境,注意到它的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所有因素,全面营造良好的高校德育环境,以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德育的顺利开展。

2.可控性。无论是宏观德育环境还是微观德育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可以调控的,也是可以营造的。可控性特征要求我们增加优化高校德育环境的自觉性,采取切实措施,对环境因索进行有效的调控,使其向着有利于高校德育顺利开展的方向发展。

3.可适性。从总体上讲高校德育活动总是趋向于要求一定的德育环境与之相适应;如果出现不适应,就需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调节。在正常的情况下,高校德育活动反映了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从总体上是与环境一致的,但在有些时期,两者之间的不一致、不协调甚至相冲突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种情况导致高校德育的效果不佳,因而需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调整。这种调整的重要内容就是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加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以使两者在新的基础上相协调、相适应。

二、优化高校德育环境的基本措施

(一)动员各方面力量,大力优化高校德育的社会大环境

目前,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任务相当艰巨,必须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建立党、政、工、青、妇联和共青团等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的整体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共同为优化大学生成长成才环境而努力,这是优化高校德育社会环境的根本保证。

(二)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德育环境品位

1.创建高品位的校园物质环境,为陶冶学生情操创造物质条件。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实施德育的物质基础。如果校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明亮、宿舍整洁、图书馆资料丰富、实验设备先进,那么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环境熏陶,激发出蓬勃向上的激情和追求高层次文化的欲望。美化校园物质环境,既是德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实行环境育人的重要举措。而要美化校园德育环境首先就需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各项基本建设。

2.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不断提高育人的精神品位。校园精神环境是校园环境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办学指导思想、校风、教风、学风和德育工作。因此,加强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是优化高校德育环境的根本性举措,必须下大力抓好。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德育人;学校领导要对培育良好的高校德育环境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适时提出培育良好精神环境的具体要求,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坚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达到在环境中育人,在活动中育人的目的和作用。

(三)强化高校内部管理,创建良好的校园内部环境

1.加强制度建设,使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制度环境包括学校整体管理体系、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制定明确的德育实施规划,增强操作性,建立以综合测评为核心的年度德育考评体系,把德育测评结果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主要内容,并与评奖评优等挂钩,用政策杠杆引导大学生始终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重视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和思想品德的学习,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不断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要优化高校德育环境,高校本身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如加大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力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非教学用电脑房,要免费向大学生开放,学生宿舍的网络除节假日外,每天在一定时间要实行关闭制;要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

3.不断强化学生宿舍管理,创建良好的宿舍环境。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和学分制的逐步实施,传统的班级概念不断淡化,学生宿舍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要进一步明晰责任,确保宿舍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组织、有制度,学生的生活管理有规范、有层次,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有保证、有实效,学生宿舍的安全保卫工作有措施、有保障。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众多的家庭问题中,家庭教育的误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因此,优化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必须首先高度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重点是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使其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五)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优化网络文化环境

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相适应的高校德育工作途径和方式,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水平和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校园网络,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新型的马克思主义阵地,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要有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网络信息文化的分析和把关,把健康的网络文化信息传给学生;要注重对网络文化信息受众群体的研究,在工作中采取“引导选择”方法;要注重传播效果的研究,努力扩大受众面,让校园网络进教室、进园区、进学生宿舍;要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自觉抵制低级、腐朽、反动的网络文化信息;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增强校园网络服务功能,建设好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使网络成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形载体;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德育队伍,牢牢把握网络德育的主动权。

(六)加强学风建设,促进教风建设

优良的校风对高校德育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强有力的聚合作用和行动上的激励作用以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保护和增进作用。因此,校风是治校育人的重要因素,是在高校德育环境建设中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方面。

要建设良好的校风,首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下大力气抓好学风和教风建设。教风直接影响学风,要加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必须首先加强教风建设,以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推动校风建设,要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强化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契机,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更新课程体系、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等有效手段,从深层次上开展学风建设。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现代迷信”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5JD710022,课题组成员:王冰、王卫华、孙随根、史历)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

上一篇: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与应对措施 下一篇:新西兰教育特点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