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亲历体验 发展学生音乐素养

时间:2022-08-22 09:53:08

引导学生亲历体验 发展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的艺术之美存在于优美的旋律中,而旋律之美必须通过个体的体验得以感悟,通过感悟才能起到陶冶情操、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作用。长期以来的音乐教学,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就是教师“教一首”,学生学“一首”,学生对音乐缺少体验、感悟,音乐的美育教育也失去了意义。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有所体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而且能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所体验呢?

一、在形象的情境中体验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由形象到抽象,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让音乐课“活”起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着美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把有关的乐理知识用他们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而动作表现的前提是他们对音乐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通过形象的情境,把识唱曲谱时出现的“冷场”打破,但能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玩、跳。在教学《小动物回家》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卡通动画的情境。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池塘边,柳树下,有只迷路的小花鸭。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哭着叫妈妈。”歌词中鸭妈妈、迷路的小花鸭、小朋友的样子很形象。有一天,一只小花鸭在池塘边玩,玩着玩着不记得回家的路了,于是就在柳树下哭呢,一个小朋友看到了,就抱起小花鸭把它送回了家。这么生动的场面,孩子怎能不被吸引呢!伴着音乐画面,孩子们也跟着边唱边做动作,他们动作不是那么到位,可是他们一样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这都来源于形象画面的体验。再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一边读歌词,一边做动作。由于孩子们对歌曲的体验深刻,动作很快就合上了节奏,最后让孩子们分组听琴声进行角色表演。第一组: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鸭以鸭步出场;第二组:“嘎嘎嘎嘎”各自作动作向四面散开寻找家;第三组:鸭妈妈四处张望,呼唤小花鸭快回家;第四组:小朋友抱起小花鸭,把它送回了家,小花鸭与鸭妈妈快乐的呆在一起。个个都争着表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他们还创编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动作造型。他们的神态是那么的认真,动作是那么的优美,节奏是那么的整齐。

二、在学生参与活动中体验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劣取决于全体学生的自主、有效参与度。教师要善于创设主动体验空间,让学生们多听、多唱、多感受,使抽象的音乐节奏、藏在歌词中的情感等通过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唱歌之余能够更深层次地体验音乐的美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们对音乐的感知力在体验中也不断的得到增强。

每一首歌可配以律动;教给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用正确的发音唱歌;跟着音乐跳舞,如节奏明快的歌曲《粉刷匠》,我编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学生们都很喜欢;还有就是编演小音乐剧,如《办家家》,让学生模仿爸爸、妈妈、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同时,在表演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互相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老师再不断地提出新的努力目标,这样的参与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的吸引力。又如三年级的《小步舞曲》是集体舞,1、听赏《小步舞曲》。初听:简单介绍音乐家巴赫。第一步:安静地听(课件出示欧洲风景画面)。边听边介绍巴赫;再听:体会小步舞曲风格。第二步:随乐模仿,老师带着学生模仿小步舞的舞步。先看舞步模仿(课件出示舞步模拟动画)。再随乐模仿(播放〈小步舞曲〉)。第三步:体会三拍子“强弱弱,强弱弱”的特点2、用打击乐体会并掌握三拍子乐曲的强弱规律:首先随音乐学生自由地敲一敲,让学生自主地体会三拍子乐曲的强弱规律。其次个别学生示范。这样用不同的乐器敲出强弱规律,学生在活动中有了深刻的体验,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在师生互动中体验

作为音乐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极为重要。因为小学生理解某些歌曲和乐理时,受生活环境,自身素养以及不同音乐风格和式样的影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有所不同。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师生互动,使美妙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景、绚丽的画面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如教学湘版三年级下册第五课《我是人民小骑兵》,组织教学时,我先播放《美丽的内蒙古》配乐情境,学生听着音乐跟着我做骑马动作进教室,我再介绍蒙古族风俗习惯。让学生在短时间里了解内蒙古,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把大家分为三个小组,小骑手组、小射手组、小摔跤手组,出示节奏型,教师用铃鼓,小骑手组:双响筒。小射手组:手串铃。小摔跤手组:响板。练习打节奏;再次播放歌曲范唱,并且学生跟着老师做骑马动作、硬肩、摔跤、挥鞭等动作。通过这样多次师生律动的方式,使学生熟悉歌曲、歌词,体验了其中的艺术形象,又熟练掌握了歌曲节奏。

上一篇:对教材解读和使用的两点思考 下一篇:巧设教学情境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