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思考

时间:2022-08-22 06:52:00

加强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加强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进行探讨分析,为进一步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管理效能、完善规章制度、促进企业管理人员廉洁从业、保证政令畅通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企业 效能监察 思考

效能监察是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有力助手,是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管理效能、完善规章制度、促进企业管理人员廉洁从业、保证政令畅通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对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进行研究探索,针对目前企业效能监察提出几点思考。

一、搞好宣传,为开展效能监察创造良好的环境

效能监察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监督体系的必然要求,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措施。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举办效能监察成果展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效能监察工作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深入人心,提高领导干部对效能监察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力度,增强业务部门积极参与效能监察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教育、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自觉树立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全心全意支持效能监察工作。形成行政主要领导挂帅,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营造一个领导支持、业务部门参与、职工群众积极响应的效能监察环境。

二、搞好调研,变被动监察为主动监察

随着企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仅仅等靠上级的部署和群众举报来开展效能监察已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也使效能监察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因此,把事前防范、事中制约监督和事后检查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开展效能监察是大势所趋。其一,主动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寻找效能监察的着力点。基建维修、物资采购、报废物资、呆坏账清理等都是效能监察的热点项目,也是努力寻求企业效益增长的关键点。其二,主动参与企业重大管理活动,并注重把效能监察渗透到活动之中。搞好效能监察是监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监察机关要积极参加生产运行会、基建工程招投标会议、资产公开拍卖会等行政管理活动,随时收集经营管理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信息,起到“把脉”治“病”或“保健”的功效。其三,主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效能监察的整体合力。针对立项的效能监察项目,结合不同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能,监察部门主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配合,逐一优化监察方案,细化责任分工,把各个部门的业务专长变成效能监察的整体优势。

三、把住源头,超前防范,充分发挥效能监察在廉政勤政方面的作用

发挥效能监察在廉政勤政建设中的作用,把效能监察的关口前移,由过去偏重事后监察,逐步向强化事前、事中监察转变,尽量将问题解决在事发之初,萌芽状态。

1.盯住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提前介入,把住源头。决策是实现企业最优化目标的基础,规范重大决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要求,监察部门要主动参与重大投资项目立项决策,监督项目所在单位贯彻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立项的程序,有效防止个别人或少数人违背决策程序,擅自决策(或暗箱操作)立项的违纪行为;督促有关部门严格审核重大投资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的计划立项报批,杜绝违规立项情况的发生。

2.盯住容易出现问题的热点部门,超前防范,抓好监督。

四、建章立制,综合治理,变治标性监察为标本兼治

在以往的效能监察活动中,往往存在单纯治标的倾向,忽视了标本兼治的功效,或者说偏重了治标。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效能监察必须由单纯治标向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转变,以此增强监察的综合效果。重视针对效能监察中发现的问题,建章建制,规范管理;重视挖掘案源,查处违纪,促进廉政建设;重视边清查边整改,堵防结合,扩大成果。透过效能监察发现的问题,认真剖析影响企业管理的深层次因素,积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针对效能监察中涉及到企业管理上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及时向被监察单位发出《效能监察整改通知书》和《效能监察建议书》,使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整改和处理;搞好效能监察理论研究,提高工作的预测性和前瞻性。效能监察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较强、涉及面广、情况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在搞好每一项效能监察的同时,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向宽领域和深层次延伸,使效能监察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通过理论研究和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搞好各个领域效能监察的预测性。通过效能监察进一步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充分发挥效能监察在推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中的作用。

上一篇:关于企业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企业专利与商业秘密的利弊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