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考试之我见

时间:2022-08-22 02:08:54

初中历史考试之我见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历史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科目,也同样需考试。但笔者发现现在的初中历史考试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

一、历史考试存在的问题

1、没有体现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课程改革目标看,应该少考记忆的内容,多考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内容。可是现在的历史考试与课程改革精神背道而驰,违背了改革的宗旨,体现不出改革的理念,与传统的考试没有多大的差别。从内容来看,历史知识“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没有加强与学生生活、时展的联系,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把考试与生活、历史与现代社会割裂开来。从考试题型看,依旧是传统题型:选择、填空、连线、列举、名词解释、材料分析、问答。这些题型大多是考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重知识,轻能力。现在的历史考试几乎都是考查书本的知识,答案都可以直接在书上找到。只要学生勤奋一点,死记硬背,拿高分不成问题,但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末。注重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只是叫学生怀念历史、牢记历史而已,并不等于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历史。如果学生学会思考,能从历史中得到感悟,明白其中蕴含的丰富道理,能正确应用、解决问题,就算不能完全记住历史知识,也意味着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能力也就提高了,我们的培养目标也达到了。现在的历史考试过于强调考知识,要求学生精通历史。对古今中外的知识了如指掌,希望能把学生养成历史学家。这是不现实的,违背了学生发展规律,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将会贻害子孙后代。

3、试题缺乏开放性,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现在的历史考试虽然题型多,但很多属于客观题,答案都是唯一的,是对是错非常明显。试题没有开放性,答案具有唯一性,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和对历史的自我理解,没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没有学生的独特见解,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试题没有开放性。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们的历史考试好像工厂的生产线,我们的学生好像生产线下的终端产品,都是一个模式化的。把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学生硬是培养成统一规格的人。这种做法只见试卷不见人,违背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独立性、有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心理、思维、情感态度等各方面也不尽相同,有各自的头脑、思想、见解,彼此不能互相代替感知、思考、分析、体验,这正是学生差异性的表现。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应得到发展。

二、对历史考试的改革提出四点建议

1、在考试内容方面,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联系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强调学生的生活、学科知识、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淡化知识,只要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改变知识“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的现状。少考死记硬背的内容,多考一些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考试要做到三结合:内容与学生相结合;内容与生活相结合;内容与时代相结合。教育家杜威也坚决反对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体”。

2、在题目类型方面,应少考客观题,多考主观题增加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传统题型众多,但很多是客观题,答案基本是唯一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抛弃。多设计一些一题多解、具有创意、开放性的题目。多解,就是不求答案统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说出不同的心里话,拥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创意,是说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开放性是指考试的知识要源于课本,“根”在课本,但又不局限于课本,拓展到学生生活,延伸到社会生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历史考试和其他课程的考试、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紧密结合,这正是要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

3、增加题目的弹性。设计题目时,应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将选做题改为必做题,必做题改为选做题,选做题也可以不做。这种做法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就有了自由发挥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4、考试形式多样化。传统的考试基本上是笔一支、纸一张,采取闭卷方式。这种做法显得简单化,影响学生对资料信息的收集,无法适应现在日益重视实践和创新的新形式。因此考试形式应灵活多样,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可以采用辩论、课题研究、写论文等方式,在非毕业、升学的考试中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

上一篇:高考政治主观题备考策略 下一篇:把脉07改错题,提高纠错能力